尹钊
门神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算不得什么显赫的大神,但就这么一个小神,却对中国的民众有着极其久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极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说是真正的家喻户晓。同时,与此相关的桃符(今春联)、山君图依旧盛行不衰。旧时,每至除夕,上自皇宫禁庭,下至小民百姓,贴门神皆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如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云:“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至除夕,禁中呈大摊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度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宵,装门神。”由此可知,除夕之时以门神、桃符置于门户之俗以辟邪在北宋时已相当普及。
据文献记载,唐代出现了驱鬼的钟馗作为门神(如图一)。
钟馗捉鬼吃鬼镇宅辟邪为门神的传说起源于唐代,吴道子有画作传于后代。最早关于钟馗的文献记载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其卷三曰:“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日:明皇……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郸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日: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摹揭镌板,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遣人内供奉宫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象。”
被称为天下第一门神的则是唐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如图二)。
秦叔宝、尉迟恭虽然是唐代人,但现存最早记载两人成为门神的文献为元明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门神二将军》及《道藏》本《搜神记》之《门神》:“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号呼,六院三宫夜无宁刻。太宗惧,以告群臣。叔宝奏日:‘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加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警。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因命画工图二人之像,全装怒鬟,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云。”该故事又被写进了《西游记》,故而流传更广。《西游记》中还说:“后门不安,该着魏征护卫。”于是魏征也成了门神。魏征的门神画像中往往有“镇宅”、“福神”的字样,故称“福神魏征”。秦叔宝、尉迟恭所代表的是武将门神,后世武将作为民间门神的人物众多,有伍子胥与赵云、李元霸与裴元庆、赵匡胤与杨衮等等,还有女将秦良玉和穆桂荚。魏征所代表的是。文官门神。宋代传李嵩作的《岁朝图》,所绘为宋代新年习俗,画中外门贴武将门神,内门贴文官门神,说明文官门神的出现不晚于宋代。文官门神有五子登科、父子状元、带子上朝、福神魏征等等,均出于各种典故,寓意吉祥。
后世门神还有祈福一类,有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双喜临门、一团和气、聚宝盆等等。这些门神都有出典,如王嘉《拾遗记》曰:“夫子(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这或是麒麟送子传说的来源。又如民间传元末明初的巨富沈万三发家致富全靠聚宝盆,聚宝盆也成为民间祈福的吉祥之物。
其实,门户之祀起源于西汉。初起时,人们以“桃人饰门”、“画虎于门”、“户贴画鸡”等非人格化的神来守卫门户。而后出现的人格化的门神是“神荼、郁垒”。典出王充《论衡·订鬼篇》所《山海经》佚文,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这个故事除将“神荼”、“郁垒”作为门神外,还延伸出如应劭《风俗通义》所称的“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的习俗。“神荼”、“郁垒”作为门神,除了文献还有实物为证,汉画像石上就有神荼郁垒执虎饲鬼的形象,与上述文献“执以食虎”的所述一致。
下面我们就以汉画像石为例来说明之。
在汉代汉画像石中,河南南阳东关汉墓出土的神荼、郁垒图如图三。神荼、郁垒被正式定义为门神既带有原始神话的色彩,又符合两个神人的身份。传说,神人后羿因射日得罪了天帝,谪降到人间,不能再回到天宫,最后被他的弟子逢蒙所杀。《孟子-离娄下》说:“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讲这故事是教人“取友必端”。《淮南子·诠言训》说:“羿死于桃桔。”许慎注:“桔,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
传说“鬼畏桃木”在我国非常广泛,也很久远。《山海经》中有“桃林”,广员三百里,为夸父追曰、弃其杖所化成。古本又有“桃都山”(或称“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有神荼、郁垒二神人住此,专门在“万鬼所出入”的“鬼门”捉拿恶鬼喂虎。因此,众鬼不仅害怕神荼、郁垒,甚至见到桃木都要胆战心惊。传说桃木能驱鬼辟邪,主要据此。
《论衡·订鬼》:“《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今本《山海经》无此文,惟在《大荒北经》有“有柴木千里”语,疑即“屈蟠三千里”之“大桃木”之属)
在古人的观念中,路有路神,桥有桥神,门有门神。自从有了神荼郁垒,门神便有了专人的特指。尤其是刻版印刷普及之后,彩印的门神遍贴家家户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诗)这是一种民俗。是在新春时节除旧布新,讨个吉利。最早的“桃符”是用桃木板做成的,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后来才演变成春联和门神,将两位神人披胄挂甲,俨然变成了武士;再以后又出现了“秦琼孟德”
(秦叔宝和尉迟恭)为门神,已是唐代的典故,与神荼郁垒相去甚远了。
其实,在神茶、郁垒之前,不论是门阙还是墓门,一些神人和辟邪的瑞兽之类虽未被明确称为门神,但已经有了门神的含义。
“原始先民在‘万物有灵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对其所面对的一切都充满高度的敬畏,不管做什么,事前都要用一定的仪式将巫术活动具体化……巫术是许多社会风俗形成的本源。”在原始社会时期,巫术活动风行天下,事前的献祭、占卜、祈求逐渐形成一种风俗,“门祭”是早期的风俗之一。“万物有灵”思维观认为大自然都是有灵魂的,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和死亡的恐惧,先民相信自己与自然界的某植物或动物有亲缘关系,只要与之沟通就可从中获得超自然的力量,于是产生了图腾崇拜。当人们试图用生命血缘的链条把氏族与图腾连接在一起时,图腾变成了“先妣神”。图腾象征物的选择取决于自然神崇拜和生殖崇拜,以及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
门神即是“先妣神”。随着历史的演进,门祭活动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祭祀所用祭品或器物由以前的“牲人”变为“牲畜”,祭祀的位置也由“门址下”转移到了门上,并用“桃梗”饰“门神”挂于门上或两旁,其功能从“主出入”保平安到“辟邪疫”。门神以其自然形态(神仙、动物、植物)开始出现。
如图四,为陕西榆林郑家沟汉墓墓门立柱上端的西王母和东王公。东王公又称木公、东王父、扶桑大帝、东华帝君。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道教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据《山海经》里记载,为一豹尾虎齿菩啸的怪物。后代小说和戏曲里,为一美妇人,蟠桃宴时群仙为其庆寿,故又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如图五,为陕西米脂县党家沟出土的汉墓墓门左右立柱的牛头神和鸡头神。十二生肖产生于汉代,而在南北朝时期的十二生肖实物资料中发现娄睿墓壁画中十二生肖的位置,是在天像之下、雷公之上,因此,鸡头神和牛头神都可以作为门神的象征。
如图六,为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汉墓出土青龙图。青龙,亦称“苍龙”,东方七宿(星座):角、亢、氐、房、心、尾、箕之总称。《淮南子·天文》:“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道教奉为东方之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四大神灵”,它们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人视四神为吉祥之兽,是守护神。它们有镇妖辟邪、降福驱祸的神威,受到人们的礼拜。四大神灵纹样在汉是非常流行的,在铜镜、漆器、石刻、汉砖、瓦当、建筑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被广泛应用。道教庙堂、祠堂及其器物的装饰上,四神是道观的护法神。青龙,应是四神之首,作为门神,当之无愧。
如图七,为河南方城县城东关汉墓出土,此为墓室北门门扉,上为朱雀下为白虎,中间为门扉铺首。
铺首是门祭的另一流变形式。“牲人于门址下”的人体牺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机制中,趋于减弱乃至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宰杀动物来祭祀祖先,也有将氏族的图腾或禁忌的动物头安置于门上作为祭祀方式的民俗。到了汉代,门上安置动物头演变成“门”上的“铺首”,形成新建筑的装饰风格和风俗,其仍然隐含“镇灾辟邪”之功能。《北史·流求国传》记载:“言流求国人家门户上必安置兽头”,给了我们一个暗示。
朱雀也称“朱乌”,它是四神中的南方之神,《史记一天官书》“南宫朱雀”。
虎似乎也是先民的崇拜物之一。应助《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锉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悟,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又《山海经》所载各种神物,凡有虎之特点者,无不凶恶。《东山经》:“东次二经之首,日空桑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斡斡,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水。”“又东次四经之首,日北号之山……有乌焉,其状如鸡而自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魁雀,是食人。”《海内北经》:“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听食被发,在蜘犬北,一日从足。”虎被尊为百兽之王、山君,然而《山海经》这些记载似乎对虎并无亲近崇拜之意,但在远古时代,虎因其威猛凶恶之特点,却为许多民族所崇拜。因而神茶、郁垒神话中出现了这么一只专吃恶鬼的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的影响,如人们称勇将为虎责,称勇士为虎贵。正因如此,后人每当春节之时,常于中堂悬挂老虎像,以驱疫辟邪。
如图八,为山东崂山县苗头出土的羊头图。即在墓门横楣上刻一对羊头,为的是表达一种追求辟邪和吉祥的观念。
如图九,为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字河蝈堆出土,熊的两边为铺首衔环,并组合了鱼,可能象征富裕,熊则是看守大门。作为华夏族的图腾,熊的勇猛强盛正是人们把它选作看门护院的门神的原因之一。
门神这一民间美术形式,经过几千年民俗文化的丰富、积淀,传承至今,门神是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民俗文化、精神观念、民众信仰、民间审美的反映,它与民俗共存。而在汉代,门神主要用于驱邪避灾,追求吉祥。从汉画像石中我们就可以深刻地了解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