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稀有剧种(七)

2016-05-30 10:48陈音璇
音乐生活 2016年8期
关键词:五河岳西岳西县

陈音璇

在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脚下的岳西县,至今仍流传着一支古老的声腔,民间俗称“高腔”,20世纪50年代被定名为“岳西高腔”,它的前身是有着“时调青昆”之称,在明代与昆腔齐名、风靡大江南北的青阳腔。

青阳腔因产生于安徽池州、青阳等地而得名。多数学者认为,青阳腔是在弋阳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不但继承了弋阳腔“不用丝竹、锣鼓助节、一唱众和”的艺术特点,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腔、滚结合的“滚调”形式,打破了曲牌体戏曲音乐的结构特点,提高了戏剧性与表现力。对昆曲及后来的诸多戏曲声腔,包括徽剧、黄梅戏、川剧、京剧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留下了《时调青昆》《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众多青阳腔剧本选集。但到了清末,随着越来越多地方声腔的兴起,青阳腔逐渐没落,今天,我们只能在安徽的岳西高腔、江西的湖口高腔等遗脉中寻找它昔日的痕迹。

在岳西县境内,有一条名为潜水的河流贯穿内外。是旧时山区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青阳腔也是顺着这条水路来到了岳西。岳西高腔早期的演唱形式与今天的戏曲表演有所不同,以“围鼓清唱”为主,即演唱者不进行装扮,主唱者领,众人执打击乐器拥鼓师为核心而帮和。当时进行围鼓演唱的成员多为文人雅士,他们将围鼓唱高腔视为文人间的自娱自乐,所唱剧本多为文词华丽的明代传奇,偶尔也会在当地参与吉庆活动,例如元宵灯会时献演《庆寿》《送子》《赐福》等“喜曲”。《辰溪岳西县志》(1821)记载:“城乡善曲者,遇邻里喜庆,邀至其家,唱高腔戏,配以鼓乐,不妆扮,谓之‘打围鼓,也日‘坐场。士人也间与焉”。随着围鼓班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演出中,打破了文人演唱的圈子,岳西高腔也逐渐在乡村扩大了影响力。

据传,在清光绪六年(1880),一位倪姓的江西高腔艺人来到了岳西五河,他曾经在京城演唱过“大戏”,唱念做打俱佳,熟知各个行当,当地的高腔艺人便邀请他收徒授艺,于是,在三年的时间里,他不但教授出了一批优秀的弟子,还留下了《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等诸多完整的高腔剧目,岳西高腔便有了第一个可以化妆登台演出的“五河高腔班”。岳西高腔也在“围鼓坐唱”之后,进入了“舞台演出”的发展阶段。此后,这两种形式的高腔班风靡岳西县各地,五河高腔戏班戏联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一曲升平歌大有.万家欢乐唱高腔。

岳西高腔现存剧目250余出,分为“喜曲”与“正戏”两类。“喜曲”只有三十余出,是在“围鼓坐唱”时期就进入岳西高腔的早期剧目,主要包括杂剧与大戏的单折戏,与它的名称一样,“喜曲”常常在民俗节庆活动中演出,例如《赐福》《送子》等。“正戏”以传奇剧目为主。包括《荆钗记》《拜月亭》等元代南戏,《玉簪记》《百花记》等明代传奇,以及《三国》《水浒》《岳飞传》等连台大戏。

作为青阳腔的遗脉,岳西高腔不仅在角色行当上基本沿用了青阳腔的体制,也在音乐形式上沿袭了青阳腔的特点,采用帮、打、唱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以打击乐器伴奏,同时发展了“滚调”作为其音乐上最大的特色。岳西艺人称滚调为“流水板”,多为一板一眼,或者有板无眼,腔少字多,形成流水急歌,使演唱者的激情得到淋漓酣畅的发挥,也称“畅滚”。因为滚调的存在与发展,岳西高腔的曲牌结构在传统的南曲基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已难以辨认原貌,现在可搜集到的岳西高腔民间抄本剧目多达200余出,但留有曲牌名的曲牌只有70余支,根据音调风格可分为“驻云飞类”“混江龙类”“红衲袄类”“莺集御林春类”“傍妆台类”“金钱花类”“杂调类”六类。此外,与各地高腔班一样,岳西高腔也使用“蚯蚓符号”,艺人称为“箍点”记谱,在唱词右侧以朱笔标明板眼,以及音调的大致走向。

近代以来,岳西高腔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摧残,但每次都浴火重生、坚持演出和抢救,不仅积累了一大批剧目抄本与研究资料,还录制了一大批老艺人的音响资料。2006年5月,岳西高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成立了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这支顽强存活了百余年的青阳腔遗脉,依然在这片土地上,静静地传承延续。

猜你喜欢
五河岳西岳西县
祝贺五河创建诗词之乡动员大会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一道大学生数学竞赛题的另证、推广、类比
推动岳西县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探究
五河小调
岳西炒青记
岳西县拖拉机变型运输机监管现状及对策建议
用生态文明铺就发展之路——访安徽省岳西县环境保护局局长程卫华
高压喷射灌浆在水利工程防渗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以江西省五河及潘阳湖重点圩堤工程为例
北京市通州区被明确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 五河交汇处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