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化翻译的三种策略

2016-05-30 16:55王慧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王慧

【摘要】:归化、异化与释义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三种主要策略, 在翻译中均起重要作用。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互相补充 ,释义融合了归化和异化之间的优势,弥补了它们的不足。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绝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翻译的方法, 而必须根据具体上下文及其文化内涵, 选择最适当的手法来传达原著的信息。

【关键词】:归化;异化;释义;翻译策略

一、引言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不仅是文字翻译,更是文化翻译。翻译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同的语言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当目的语与源语之间有较大地域差异时, 这种独特性更为明显。文化翻译测策略是宏观的,而对翻译方法的研究则是微观而又具体的。在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策略上,一般包括三种形式:归化、异化和释义。

二、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就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使得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 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策略可消除语言及文化障碍,强调通俗易懂,使译文比较地道生动。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归化策略的使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著名饮料“健力宝”广告是这样的: “要想体力好,常饮健力宝”。 译者运用归化策略,套用目的语读者特别熟悉的谚语“A n apple a day keeps a doctor away.”从而将此句译为: “A Jianlibao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使得译文浅显易懂,便于记忆。还有中国成语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如果译为 “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be over” ,译文读者就无法搞清楚文中的人名和国名,如云里雾里。但只要运用归化手法,译为 “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the trouble-maker is removed” 就更贴近目的语读者,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英语里的成语“pigs might fly”类似中文里的 “太阳从西边出来”;汉语里的此类表达法有“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犟得像牛(as stubborn as a mule);守口如瓶(as dumb as oyster);蠢得像猪( as stupid as a goose)等。

归化的好处在于使译入语的读者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不会产生陌生感。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归化,则会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并有可能产生错觉。如: “Unless youve an ace up your sleeve, we are dished.”(除非你有锦囊妙计,否则让偶们输定了。)这句译文用 “锦囊妙计”传译“an ace up your sleeve”,从“文化传真”看,这种译法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an ace up your sleeve是西方玩牌赌博时藏在袖中的“王牌”,而锦囊妙计指的是神妙计策,彼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内涵,如果简单互译,势必给译文读者带来错觉。这句话还是采用异化译法较为妥当,即:除非你袖中藏有王牌,否则我们就输定了。

三、异化

所谓异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出发点和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名著的重译就说明了这一点。如:David Hawkes 用异化翻译法将《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这种译文虽然兼顾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合理利用了英汉谚语翻译技巧,但却违背了原语文化的宗教背景,将人们眼中虔诚的佛教徒刘姥姥变成了基督徒,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杨宪益先生将该句话译为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这样既符合谚语翻译技巧,又忠实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两种译文仅一字之差,杨先生恢复了刘姥姥佛教徒的真面目。杨先生夫妇所译的《儒林外史》是中译英作品中对文化因素采用异化手法较多的一部译作。

四、释义

释义就是在采用归化或异化都行不通的时候,抹去原文的民族特征,采用直接向译语读者解释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意味,译出其含义,从而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混乱,使译文明白易懂。由于它既能保存原文的信息,又能给译者表达上较大的自由,适用于“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和翻译,因而在翻译中应用较广,释义的具体做法是音译或者直译加上注释以释义。所谓释义法 ,也叫阐释法 ,即对于直译后英文读者无法理解或者会误解的信息, 或者由于不符合英语语言特点而出现的会影响译文质量的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解释 ,使英文读者可以理解基本信息 ,同时又不会像注释翻译那样过多将注意力分散在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的部分。

汉译英中,這种方法也可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如:气功qigong, 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太极拳Taijiquan,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一个例子是汉语的“解放前”在英语中如何翻译 。如果译成 before liberation , 那么英语读者只会一头雾水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意思则一目了然。三农问题”的翻译 , 如果直接翻译成“ three agricultures” ,外国读者只会迷惑不解 ,所以只需要用信息释义法 , 将其基本内涵 翻译出来即可“problems facing agriculture ,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总而言之,归化的译文因为通顺易懂,可读性高,更受一般读者的青睐;而异化的译文容易带有一种翻译腔,读起来生涩乏味,令读者望而止步。

五、结语

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时必须考虑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正确理解源语文化内涵,,归化、异化与释义这三种翻译策略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在翻译过程中,三者不可能都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应根据目的语的文化地位、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及功能、读者群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策略。

文化翻译的三种基本策略要求在翻译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而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不是静止不变的,即使对同样的作品,读者也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给以不同的评判。如以前翻译界一直将“望子成龙”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象征,故在翻译中采用归化法。但最近翻译界也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中国是一个龙的国度,龙文化正被国际友人所熟悉、接受,所以完全可以保留“望子成龙”中原语的文化形象而将之译为“to 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总之,归化、异化与释义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三种主要策略,三者之间不存在孰是孰非。随着改革开放,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译者逐步倾向于对异化的原则,而释义则融合了归化和异化之间的优势,归化与异化之间最为有力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归化与异化[ J].中国翻译,2002,( 5) .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