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后勤服务管理模式探析

2016-05-30 16:10彭凯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院校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分析的国内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管理模式的特点,总结了我国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对我国现阶段正在积极推进的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提出了我国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长远方向。

关键词:国内外院校 院校后勤 后勤管理模式

院校后勤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它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性劳动,具有商品属性;但在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形成了一种纯服务、封闭式兼具福利性质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随着院校后勤服务体质的深入改革,后勤服务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院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总结、比较与分析,给我国院校后勤服务管理提供参考。

一、国外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

国外院校后勤事务的运作模式比较多元化,大致可分为院校直接参与型、专门机构负责型、自办与引进结合型三种类型。直接参与型是由学校来承担与实施后勤服务工作的。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设有专门的后勤管理机构,并成立具体的后勤办事机构,由后勤管理部门下达任务,学校具体的事务部门负责实施。英国、美两院校的后勤服务可以归属于学校自办后勤服务的运行机制。专门机构负责型专门机构负责型则是由政府专门成立类似“服务中心”的机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院校的后勤服务全部交由该机构负责,院校不设后勤管理机构,后勤事务完全脱离院校, 方便院校集中精力做好教学、科研。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使用的是这一体制。自办与引进结合型则是一种后勤服务租赁经营模式,将院校的后勤服务工作以完全合同方式或部分合同方式租赁给专业的企业进行经营,院校承担必要的监督职能与合同管理职能以及一些设施提供的责任。日本等国家为这一模式。

二、我國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

从 1983年我国提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目标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推动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为改革提供主要思路与方向,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质量。从我国目前后勤社会化的典型做法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要模式,即自办后勤服务保障模式、社会租赁经营后勤服务保障模式和全国或地方统一后勤服务保障模式。自办后勤服务保障模式是学校仍然保留后勤人员,成立后勤管理机构,组建准企业化管理的后勤服务经济实体,这种模式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学校、干部教育学校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后勤人员工资不与经济效益挂钩,有碍其积极性的发挥;其次,巨额的财政补贴,对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等等。社会租赁经营后勤服务保障模式是将院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推向社会,经费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院校成立后勤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监督体系。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盈利,否则市场机制运作就无法实现。因此,院校的公益性要靠政府和院校体现,只能通过优惠政策、投入及补贴等方式体现公益性,决不能要求企业体现公益性。全国或地方统一后勤服务保障模式采取校与校之间或者学校与社会之间联合,共同进行后勤服务管理的方式。学校将后勤分离出来,采取一系列方式进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新的体制和运行方式,实行有偿服务。上海、广东湛江等较发达地区的部分院校在进行区域性统一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由于各个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区域性经验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三、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趋势

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涉及到后勤服务的供需双方交易主体和市场环境的规范,后勤服务管理模式不能实行“拿来主义” ,而需要仔细权衡。从我国目前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看,各种模式均有优缺点,不能简单的确定哪种模式更为有效,更为优越。但从长远看,我国院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应该是建立一种具有一定的全国统一或地方统一性,但又不完全排斥竞争的后勤服务模式。国家的院校后勤服务资源进行统一有效地管理与调配利用,而且这种全国统一管理模式的优点也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需要。

参考文献:

[1]薛沛建.《美国大学后勤管理—中美大学后勤管理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慧.《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与分析》,江南大学学报,2004.

[3]李茜.《国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启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

[4]蒋凤珍.《浅议我国机关后勤改革的发展》,经营管理者,2011.

[5]邱培彪.《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6]别荣海.《财务绩效视角下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河南社会科学,2013.

作者简介:彭凯(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市人。现为焦裕禄干部学院后勤保障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