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筝乐《侗族舞曲》的艺术特色

2016-05-30 16:02赵梅枝李志华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侗族审美

赵梅枝 李志华

【摘要】:古筝作为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音色清新柔美,富有神韵,其声音独具特色,本文以筝乐《侗族舞曲》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特色为切入点,论述了古筝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风格特点。

【关键词】:侗族;审美;艺术特色

古筝源于战国,盛于中唐,史称秦筝,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广泛流传,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它音色清丽典雅、委婉动听,富有神韵,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魅力的古老乐器,其丰富的表现力既能细致微妙的刻画人的内在情感,又能描绘出动人壮观的恢弘场面。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弹拨乐器。古筝最初为五弦筑身,汉、晋设十二弦。隋唐时期,筝由十二弦增至十三弦,明清以后逐步增至十五弦。当前,最普遍使用的是二十一弦 S型筝,其音色甜润秀美,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雅致,低音浑厚深沉,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犹若山崩海啸,在弹拨乐器中位居首位 。

一、侗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

侗族是我国一个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它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侗族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文化艺术,从而造就了其辉煌的历史传承和灿烂的文化底蕴。侗族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1],极具特色的侗族音乐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成果,同时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相交界的地方,那里风景怡人、山清水秀。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侗族主要集中居住的地方,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分布于此。侗族传说是古代越人的后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那里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历史。侗族社区依山傍水,风景怡人,造型独特的吊脚楼环绕在整个寨子中,走过美丽的风雨桥,就可以看见高达数十米的鼓楼,其伫立在寨子的中央,鼓楼是当地人民行歌奏乐、聚会议事的重要聚集地。侗乡儿女勤劳善良、能歌善舞,其以歌的形式来表现内心。侗族音乐种类繁多,美妙动听,它的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侗族音乐分为四类,即民歌、歌舞、器乐和戏剧[2]。在侗族民歌的类别中,侗族大歌独具魅力。大歌俗称“嘎老”,“嘎”是“歌”,“老”是“大”的意思,它是一种多声部、纯音乐、无指挥的集体演唱的结构比较长大的二声部性质的复调歌曲。“侗族大歌”是侗族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过程的真实写照。侗族大歌的命名主要用地理名称,比如“九洞大歌”、“三江侗族大歌”等;此外,也能按照演唱场合、演唱内容命名,如鼓楼大歌、礼俗大歌等。侗族大歌最有代表性的有《秋蝉之歌》、《三月歌》等。侗族的民间器乐有芦笙、侗琵琶、侗笛、牛腿琴等。侗琵琶、侗笛、牛腿琴主要是给歌曲伴奏。芦笙是侗族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乐器,每年秋后都会举办盛大的芦笙节。侗族音乐属于五声性七声音阶,多出现偏音。转调常发生在尾腔的地方,通常为“变宫代替宫音构成角音上的羽调式” [2]。旋律与和声方面,侗族大歌属于分部合唱[3],在声部结合与旋律表现上和其他合唱艺术形式不同。大歌共有两个声部,分为高声部和低声部,其中低声部是主旋律,高音衍生低音的基础上,对比形成的第二部分和弦的歌曲,对比鲜明,旋律之间相互映衬,从而形成二声部复调歌曲。主旋律多为二度、三度向下装饰倚音和滑音[[]]。在和声的使用上,旋律多平行三度、四度、五度走向[4]其中三度和声是旋律核心音程。节奏与节拍方面,侗族大歌是典型的支声复调式二声部合唱音乐,多一字一音,一板一眼。

二、《侗族舞曲》音乐分析

《侗族舞曲》是有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焦金海创作,筝曲《侗族舞曲》描述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和生活场景,表现了侗族儿女热爱家乡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音乐以歌唱舞蹈的形式,充分展示出他们的欢乐和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曲分为引子加四段连续演奏,一、二段是表达情绪的歌舞场面;第三段为抒情段落;最后一段是对第一段的压缩在现。

引子:慢而自由的散板,共三句,每句的最后一个音分别为Mi、Re、La,奠定了本曲的核心音调。乐曲通过按音变调,按滑结合,高低八度交替变化的手法,配以流利轻快的花指,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最后一句中为了体现侗寨风格的独特性,吸收侗族民歌的特色音调,体现了侗族儿女的一种激情。第一大段:中快板,复合二段体(A+B)[3]。前4小节的为节奏音型,之后开始主题。A部分(以摇指la为界)是一个四句式的整齐乐句,是本段的核心。B(摇指la之后)是A部分的加花变奏,把A段四句式的方整乐段变为两乐句,形成转调“变宫为角”。

第二大段:粗犷热烈的快板。再现四段体,引子由几组和弦组成的节奏音型,烘托了欢快、喜悦的气氛, A是二句式平行乐段, b也是上下句应和的平行乐段,运用和弦音加强, “合头换尾”是上述音乐主题共同的结构特征 [4]。之后是一个过渡性的乐句,转调,节拍的变化拉宽了旋律线条,推动了情绪的发展,最后一个小段落是a主题的压缩再现,最后结束。 第三大段:抒情地慢板,二段体。前两个小节是引子,开始乐段由两乐句构成是后面音乐的展开。本段结尾处转换速度,速度变慢,进入第四段。本段对是第一段四句式主题的压缩,再现了前三句,然后用7个小节的自由拍和渐慢的速度结束该曲。

三、《侗族舞曲》的艺术审美特色

《侗族舞曲》作为中国古典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古筝曲,在创作手法上借助于当地民歌进行创作,把侗乡风格的音乐进行总结,创作出了具有纯正侗族音乐风格和典型地方特色的作品主题。在湖南民歌的演唱中,演唱过程中会对词进行加工处理,其主要运用的有:倚音、波音、颤音、滑音等,曲作者根据湖南民歌这一特点,多处运用了倚音、颤音、滑音等左右手演奏技法。并从中提炼出了侗族典型音調,表现了侗族特有的的音乐风格,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新的现代技巧。

古筝演奏技法繁多,在这些演奏技法里,左手这些技法富有特征,其技法造 1、“颤、按、滑、揉”的美妙神韵就了古筝曲“以韵补声”的音乐特点,左手颤、按、滑、揉的巧妙运用,产生的特殊音响效果,增强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首先,音乐的音调清逸秀丽,风韵古朴典雅,意境舒展宽畅,格调欢欣活跃;乐曲结构严谨,分句鲜明,起承转合,宛如诗词,耐人寻味;其“曲速三变”的独特演奏手法,使乐曲情绪跌宕起伏,出神入化,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向上振奋的力量。

其次,其中颤音通常有美化音色、延长音波的作用,具有润饰性,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使琴音优美、柔和。在演奏大撮和变化音的时候加上左手的颤,弹奏颤音时左手应在筝码左侧的弦段上准备好,右手弹奏完音左手紧接着向下一向均匀的揉动,弹奏出来宛转悠扬,地方韵味更浓郁。本首乐曲中多处运用了特色颤音的运用,从听觉上给人一种婉转、空旷、轻柔的感觉,展现了侗族音乐的一种独特风格性,使人心驰神往,特别是引子结尾处的上下滑音结合的方式,做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第三段中板开始的摇指也运用到了下滑音,这样弹奏的技巧为乐曲增加侗族独特的色彩,生动地表达乐曲的韵味,让乐曲更加柔美,富有歌唱性,充分的体现出古筝灵活多变的演奏技巧。

2、“以韵补声”的审美风格

“中和之美”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审美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审美准则,“中和之美”所揭示的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审美风格,其典型表述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俏》),“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等等,其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侗族舞曲》作为中国古典名曲之一,音韵雅致,温润调畅,初听,人们就被古筝纯净古朴、闲雅闲时的韵味所吸引,轻柔透明的音质、温婉舒曼的韵味,在缓捻慢挑的弹拨中,仿佛一幅清晰的水墨山水画,清晰地映入眼帘。该曲在演奏过程中,通过多变的艺术手法,丰富了古筝的音响效果和舞台效果,增强了炫技性。由于左手技术的演奏技巧不断加强,特别是双手琶音的刮奏技巧,使人听后仿佛行云流水,再加上轻柔适度的“按弦”,更增添了旋律的美感,使音乐优美流畅,形成了“以韵补声”艺术审美风格。

3、“幽、静、清、远”的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音乐多以描写微风细雨、湖光山色、花香鸟语、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来“立象”。除了强调“情景交融”,其次又认为“景生于情”。因此,便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等表现大自然美丽景色的音乐作品。

《侗族舞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于代表性的古典名作,它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表现出一种高而淡远,温润调畅的艺术审美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品并得到世人的瞩目。在表现方法上运用了古筝特有的滑、拨、按、扫和颤音等艺术手法,使旋律别致、优雅,别有一番意境,听其音、悟其意、赏其律,可谓是 天高云淡,清净高远,别有一番韵味。

综上所述,古筝作为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音色铮铮响亮,清新优美,富有神韵,其丰富的表现力既能细致微妙的刻画人的内在情感,又能描绘出动人壮观的恢弘场面。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弹拨乐器。筝乐《侗族舞曲》旋律婉转起伏,委婉流畅;意境恬淡惬意,隽永清新;节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优雅舒静的意境随旋律缓缓流淌,旋律以泊然无染,超逸空灵的美妙意境,达到了一种清幽高妙的艺术境界。 本文通过对筝乐《侗族舞曲》音乐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文化审美意蕴的探讨,分析它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深刻影响,意在引导人们去重新审视传统艺术的文化精神,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从历史或现实的角度,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光华.《中国民族音乐及作品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2]互聯网.《亚洲筝乐名家演奏系列-专辑-中国古筝商城-古筝网》

[3]高亮.《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作品标题意义探究》[J].《文化学刊》.2010年04 期

[4]高亮.《从建国以来几首经典筝曲看筝乐的发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 月 第11卷第3期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侗族审美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