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强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并成为教学研究与探索的热点。在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然而,某些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以与同仁共勉。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应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其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
一般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全组的合作活动,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成绩中上的学生担任发言人,将该组的学习情况代表全组向老师汇报;成绩中下的学生可担任记录员,记录讨论和交流的结果;监督员可由成绩较差的学生担任,负责监督组员是否用英语表达,是否参与到活动的讨论交流中。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从而体验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摆脱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主转为导,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恰当地点拨学生的“盲点”;要根据合作内容上的差异,改变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师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地位,是活动的参与者,是主角,甚至有时是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起着“协调——激发——参与——监控——反馈”的作用。当小组成员不足以实现目标时,教师应给予点拨,观察倾听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具有成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这有利于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的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合作前的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需要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才能解决的,所以老师在选材上要注意是否与学生的能力、活动的时间相符;能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进入活动前,要提出细化教学的任务要求和目的。
3.合作过程的指导。在小组活动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相关的背景资料、词汇和句型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一定的基础,必要时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示范。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活动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并实时为他们提供语言、句式等方面的帮助。在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反馈小组活动的成果,学生对活动的成果做好展示或汇报,教师做好评价和总结。
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的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一是要把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不可偏废。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特别是对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应尽量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否则,在评价过程中极易挫伤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教师也应把竞争机制运用在小组间,即小组互评。当学生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一个集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有利于合作技能的学习。同时,组员对自己参与情况的了解,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成效性。合理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可是学生转化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原则。
五、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是贯穿于小组学习其中的,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在准备阶段进行,也能在活动之间运用,也能在合作之后需要收集。总之,其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和探索,学生合作学习的措施定会得到提高和改善,从而为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作出贡献。
此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4规划课题之一《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 “GS[2014]GHB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