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策略初探

2016-05-28 13:57向春霖
考试周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制约因素主体性

向春霖

摘 要: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主体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形式及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译文更加出色。

关键词: 主体性 翻译策略 译者 制约因素

引言

翻译是一种双语交流活动。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忠于原文,然后才能进行主观再创作。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经久不衰,“直译”与“意译”之争持续了一个世纪,翻译活动一直以原语为中心,译者的地位自然是边缘的、从属的,隐在原文与原作者之后。在原语为中心的时代,翻译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样的翻译才是好翻译”,因此,对译者的研究主要是讨论译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条件和能力,才能忠实地再现原作者的思想,译者不可避免地成为忠实的传声筒,没有创造空间可言。当前国内的研究,从阐释学、接受美学、文化交流等角度切入翻译研究,但人们更多的是抽象地、空泛地谈论“翻译亦是创作”,其结果不过是作些修辞练句的文章,空谈“信、达、雅”之类的翻译标准,而很容易忽视译者主体性及作为主体性个人的存在价值[1]。

一、译者主体性

传统译论强调原文和原作者,忽略了对译者和译文的研究,译者主体性的问题长期被掩盖、遮蔽甚至有意忽略。上世纪上半叶及以前的翻译研究之主流是以文本为中心,强调原文和译文语言层面的对比分析,西方多围绕“对等”,而国内则围绕“信,达,雅”展开。译者的地位低下,甚至被认为从属于原作者;翻译被认为只是对原文亦步亦趋,译者的主体性因而受到忽视,是为“隐形的译者”。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转向”,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译者。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主体的本质表现在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特征中,而这些特征构成了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性[2]。“文化转向”不但为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开阔了新的研究视野,还把译者从长期的边缘从属地位推到了中心的大舞台。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原文、时代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制约下,为实现翻译目标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内涵为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文化创造性和审美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当中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为译者作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翻译动机,在翻译活动当中会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二、译者主体性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必要性)

1.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一种文化的形成,表现为价值观、信仰等一系列诸多意识形态的高度,一种语言在一种文化下所产生的意义,一旦离开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内在的涵义就会发生剧烈的改变[3]。在翻译活动中,必然要涉及两种不同语言的介入,这两种语言极有可能来自不同的语系、不同的发源地,或者从发音到文字体现都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成为一种必要。

2.译者主体性影响翻译的主要体现形式

翻译过程是一个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由于不同译者的学术水平、经验、性格、品位、思维方式及审美观的不同,对同一个作品会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翻译出来的作品也会不同。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翻译材料的选择。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译者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由于艺术审美取向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译者在进行翻译更倾向于选取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作品进行翻译。

其次,对原作品的理解。译者在翻译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一个读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所受的教育、社会阅历、思维能力及审美的不同,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个作品的内容及风格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4]。

最后,对译文的表达。翻译过程同样是一次再创作过程,译者根据自己对原作的理解,然后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自己擅长的或熟悉的翻译技巧,将自己对原文的理解翻译成译文。根据译者所受的教育、社会阅历及双语表达能力等,对译者所采取的翻译风格和手段会有一定的制约。

三、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

1.原作因素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在翻译前,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这个过程需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每个译者的个人历史背景及所接受的教育、社会阅历及洞察力不同,同时每个译者的审美观及知识经验也存在差异,因此每个译者对同一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5]。

2.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外界因素

翻译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译者再创作的过程除了受原作的制约以外,还会受到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的制约。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每个社会的文化等背景因素都是在不断更新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局限性,因为译者本身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翻译总是带着时代的烙印。另外,译者的主体性还受到目标语语境的制约。翻译活动无论是选材还是选择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都会受到目标语及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3.译者因素

译者的学识、审美、思维等主观因素不同,所以无论是翻译材料的选择还是翻译方法的使用及如何正确地表达都会受到影响。

译者的双语能力强弱影响翻译作品的成功与否。每个译者对原作都有其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每个译者在创作过程中都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或者熟悉的翻译技巧及表达方式,而且他们的翻译风格和写作风格可能存在差异,所以即使是同一篇原作品,最后翻译出来也可能是不同风格的译作[6]。一部译作的成功与否与译者的个人语言功底是否扎实密切相关。译者是两种语言的文化传播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厚实的文化底蕴,可以说译者需要具备两种语言的强大实力做基础。

结语

翻译过程是一个翻译再创造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译者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及不同的翻译目的影响下,不同的译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在评价这些译本及翻译策略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原文与不同风格译文的对比,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翻译目的、读者的接受能力等因素,对译者的主观意图及产生的实际效果等进行统一的评价,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对译者劳动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19-24.

[2]王玉梁.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

[3]郑航天.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受制因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55-56.

[4]尹朝.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8-129.

[5]许钧.“创造性判逆”和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6-11.

[6]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3):3-9.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制约因素主体性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