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静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谓“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在实践过程中,有的老师虽然知道除了要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外,还应该关注“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为什么写”,“我是怎样读懂的”等问题,可是,没有很好的方法把以上各个方面整合起来,以致课堂看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于上述现象,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只有巧设教学主线,才能让课堂明晰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结合课例,从“逻辑、疑问、体裁”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抓住主线进行简约的设计三种方法。
一、逻辑分析定线法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根据文路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以教学《桃花心木》为例。文章的逻辑顺序是先写种树人是怎么种树的,引出和种树人的谈话,然后得出最终的道理,用“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那么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按照课文的逻辑,由树及人确定教学主线:课文是怎么运用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的?
根据主线,确定教学思路:
首先了解种树人是怎么种桃花心木的。种树人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不确定,种树人这样做,是为了让桃花心木在成长过程中学会适应这样的环境,努力扎根寻找水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其次,结合课文关键句子“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在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理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只有勇敢面对,努力培养独立自主能力,才能成为更坚强更有所作为的人。
最后,将树的生长和人的成长进行对比,找到共同点,回顾全文,作者是怎么紧紧围绕共同点组织文章的语言材料的。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清文章的逻辑顺序,遵循文路,从而可以拥有删繁就简,削枝强干的简约之美。
二、统筹疑问定线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珍贵的沉默》第二课时:
学生质疑,归纳提炼:课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为什么说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呢?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与“沉默”有关。于是,走进孩子们内心,解读“沉默”的涵义成为难点,也成为这篇课文的教学主线。
抓住主线,写话释疑,交流点拨。抓住重点句,让学生动笔表达孩子沉默时的心声。学生沉潜下来,与文本对话,进行想象化补白,获得更丰富的文本内蕴。
三、根据体裁定线法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各种不同文学体裁的文章,有时候遵循文体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能比较轻松地找到教学主线,从而找到简约设计的突破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简洁和高效。以下列举几种比较有特点的体裁,说明怎么根据体裁,抓住教学主线组织教学。
1.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心,是刻画人物,那么,教学时,就可以从研究人物个性入手,确立教学主线。
比如《草船借箭》,主要刻画了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物,那么就可以抓住人物个性这一主线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整个教学活动:
(1)围绕人物,进行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围绕人物,展开自读自悟:这些人物分别是怎样的人?通过对情节中的重点句、环境描写的重点句的解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3)围绕人物,读写结合,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你最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写一写。
简简单单三大环节,抓住探究小说人物的个性这一主线展开,融合读、写、议等各种方式,完成了全文教学,思路清晰,简单高效。
2.散文。小学阶段的散文文笔较为优美,描绘的画面较为丰富,抒发的感情或浓缩于字里行间,或穿插在对事件人物景物的描绘之中,融情、人、事、景为一体,所以最适合反复地读。以“读”为主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初读,读通顺。
(2)再读,读出境(读文章想画面)。
(3)三读,读出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谈感受。
3.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小学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比较少,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按照议论文的特点,本课可以抓住“论点”这一贯穿始终的主线展开,分成简洁明了的三大步:
(1)论点是什么。
(2)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论点。
(3)是怎样说清楚的。
4.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根据文章特征和小学阶段对说明文的掌握要求,基本上可以“被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作为教学主线:
(1)文章写了什么?分几方面写?(先读懂被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2)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研读怎么写清楚这些特点的。)
5.古诗词、文言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文言文,因其语言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比较陌生,一般来说,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在读中完成四大步:读正确,明诗意,悟诗情,得学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主线的确定,虽然方法各式各样,每篇文章的主线也各不相同,甚至一篇文章也可以有不同的主线。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兼顾文章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它既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引领,又是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行进路标,在这个路标的指引下,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会变得清晰简洁,呈现出特有的简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