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高职《传染病护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

2016-05-28 09:41陈琼曾艺馨黄豫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陈琼 曾艺馨 黄豫

【摘要】《传染病学》作为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专业课程,既属于对口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也属于其他专业和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国内众多医药类的高职院校,在开设《传染病学》课程方面有着长期的探索。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护理专业关于《传染病护理学》教学的特点,分析了教学阶段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以期为高职《传染病护理学》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学》 课程改革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23-01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仍然存在很多因素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例如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产生和传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抗生素和疫苗被研发和使用。与此同时,人们更加注重学习掌握系统的传染病知识,并在学习时期的不同阶段都宣传讲解了内容和层次不一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在高职院校中,《传染病学》不但作为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也是众多专业和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人们已经将学习《传染病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作为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传染病护理学》作为传染病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是近代护理学与传染病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1.高职护理专业传染病学教学的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一般都开设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传染病护理学》作为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专业课程,护理专业必须进行认真学习。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必然会接触不同类型的病人从而接触到更多传染源,从而增加了自身的职业风险。同时,由于注射针头等医疗设施的长期使用易对自己构成无形伤害,增加了感染疾病的风险。在课程内容上,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传染病的起源、历史演变、传播发展,并掌握各个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现阶段,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内容往往参考全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以及国内院校中医学专业的相关讲义和教学大纲。教师应该灵活设计课业,给学生定位角色,并相应布置具有自主研究性的课堂任务,让学生能够融入角色去学习,完成课堂任务。

2.现阶段传染病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和数据资料分析,笔者了解到当前在高职护理专业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如: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层次不一;当前所参考的传染病教材一般都针对医药学专业的学生编写,护理专业的相对欠缺,甚至在现有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很多护理专业学生很难在医院找到传染病学的实习机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传染病护理学》在很多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受到较突出的限制,因此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十分必要。

3.提高传染病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

3.1课前阶段:紧抓重点备课,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第一是全面备课。这种方式建议教师应该在新学期开始前的长假时间内,就积极通读教学大纲,确定整个《传染病护理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综合整理归纳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备课时,要求要紧跟时代主题,密切联系当前的医学发展观点。当然,教师可以实地到各大型医院中与护理人员当面交谈或参加医院的顶岗实习,获得来自一线的工作感悟,收集全面而实用的传染病防护知识。

第二是分课时备课。教师开始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后,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积极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效果调查、统计数据、教师谈论分析结果等内容来跟进掌握课堂进度。例如针对某种传染病,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在调查中设置的问题主要围绕传染病知识、正确处理态度、合理应对方法等内容。教师在学生交出的答案中可以直观的分析出学生在哪一方面的回答更加清晰有思路。经过统计,如果学生在回答传染病的病原学特征、预防等方面正确率较低,则教师应该针对性的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对教学方案和内容进行适度调整。

3.2课堂授课阶段:创新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适时收获

已有的学术研究文献中,对于《传染病护理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介绍了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往往学习的内容都已经在多媒体课件中记录,教师的教学成了朗读文章,学生的厌学感会增加。

可以建议教师尝试采用新闻播报导入教学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上课前,首先确保学生能有极强学习兴趣和足够的好奇心。让学生们积极利用现代技术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收集以教学内容为主题的国内外新闻报告稿,将新闻标题和截图一一记录。正式上课时,学生应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搜索的信息报告给大家,针对新闻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或现象,教师导入教材中的内容开始讲解其中的原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增加师生互动性,教学效果大幅度改观。

当然,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教师还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要不断地通过课堂情境模拟,让学生分析其中关于病源传染的不正确做法,并通过科学解释来校正。这样的课堂学习必然很有效果。

3.3课后阶段:积极提问巩固,强化知识点的扩展

在经典学术理论研究中,有学者将认知问题的层次设定为6种,分别是识别、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通过参考这样的层次设定,教师在传染病学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该根据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研究分类,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供学生使用。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来分析具体问题的设定。识别性问题可以提为:什么是病毒性肝炎?具体可以有几种表现形式?每一种肝炎的传播途径和表现是怎样的?这类问题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回想课堂教学内容,对相关概念的定义描述要清晰准确。只有保持良好的记忆后才能做出识别。

理解性问题可以提: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下什么叫病毒性肝炎么?理解的基础是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准确的记忆。

应用型问题可以提:你想给已经患病毒性肝炎的朋友怎样的治疗建议?在这一层次的提问中,问题的记忆和理解都已经相互结合,并得到一定的扩展。

分析性问题可以提:鉴别病毒性肝炎中的甲肝和乙肝需要具体考虑的因素有什么?在分析环节,学习已经能够认真潜下心来发现问题背后所隐藏的道理。

综合性问题可以提:如果已经患病毒性肝炎的朋友又感染了流感会怎么样?综合性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前面的几个层次铺垫的基础上,学生才有清晰的思路。

评价性问题可以提: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哪种疾病更难控制?这样的问题已经属于较为复杂的学术问题,分析判断都需要严格的标准。

通过上述例子能够看出,课后阶段设计问题,确保了学生能够围绕所学积极思考,巩固知识点,同时还能在不断的评价中扩展知识面。不同水平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一旦层层做出突破,势必增加其自信心,课程学习更有心得。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后绝大多数成为了护士,护士具有职业风险,需要扎实的防控传染病知识,工作中即防止感染自己,也防止自己受感染后又传染给他人。积极提高《传染病护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面对的必然挑战。相信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调整,学生从中能够取得足够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谢建萍,彭仕芳,全俊岳,等.论网络信息技术对传染病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50-151.

[2]魏屏,揭盛华,贺永文,等.以问题为基础的病案教学法在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97-398.

作者简介:

陈琼(1980年-),女,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