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晓娟
【摘要】生命化教育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不仅仅停留在理念的表达和理解上,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通过解决数学课堂的问题:“前置”的问题,课中的“问题”,延续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开启学生的智慧,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数学问题”是教师的智慧,更是尊重生命浸润生命的开始。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精致问题浸润生命
合适的问题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进程的主要动力,也是触发学生思考、探求知识、满足求知的主要路径。思考比答案更重要,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能授受知识,更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开启学生的智慧。“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是黄克剑教授提出的教育三个维度,更是生命化教育理念的一个基石,深层的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生命”的共同“润泽”与“成全”。教学中,教师会通过设计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是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是知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通过教师自己的灵思感动启悟学生的灵思的个性。
生命化教育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不仅仅停留在理念的表达和理解上,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通过解决数学课堂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开启学生的智慧,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数学问题”是教师的智慧,更是尊重生命浸润生命的开始。
数学课堂的“问题”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课前的“前置”问题,课中的“问题”,课后延续的“问题”。虽然时段不同,但都要具有思维的空间、都要求是新颖的,能够在知识、技能、方法上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
一、 课前的“前置”问题:新知学习的切入点
数学是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储存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或生活常识。根据所学的新知识设计一些“前置”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个人独立先去探索:搜索资料,独立探究,合理推理,产生疑惑……在新知识学习之前,让学生先从问题开始学习;经过对课前前置问题的充分准备,学生所产生的新问题会更有针对性与合理性。
听过很多科目的课,很多的学校都会使用导学案。何为“导学案”?网络查询得知:“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在学习新课之前,把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先告知学生,把问题先抛给学生。”不同的学生对于所抛“问题”的理解不同,会呈现不同的思考。因为问题的“前置”,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课堂,这样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会更有深度更有内容。
特级教师贲友林的课,老师根据上课的内容拟定好问题,在每节上新课之前的一段时间都会先呈现给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小研究”,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的解决问题去了解新知。
如在教学《自然数的分类》教学,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倍数和因数”研究学习单。
A:(1) 自然数(0除外)可以怎样分类?
(2) 我的提醒:
(3) 我的疑问:
B:练习:
在1、2、4、5、7、9、31、42、70、102、9453这些数中:
奇数有:偶数有:
质数有:合数有:
判断:
(1) 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 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 所有的质数都是合数。()
(4) 一个质数的所有倍数都是合数。()
(5) 两个奇数的乘积一定是合数。()
(6) 连续的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一定是奇数。()
C:关于“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我推荐的题目是:
课的开始就是小组内交流学习,“问题”的前置让学生在课前备足功课:查资料、动手实践、请教别人,让课堂的学习资料更丰富。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和交流,摈弃了老师一言堂的学习模式。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老师只是“助学课堂”的模式。
问题的“前置”需要教师精心的策划有价值的学习问题,找准新知的生长点、智慧点。生命化教育是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的开始,学生通过完成“小研究”,能进一步感受待学新知。也因为有了“小研究”的感受与认识,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会更加的流畅,更加的智慧,生命得到更好地成长。
二、 课中的“大问题”:新知学习的核心点
课堂的学习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成,老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构成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因为课前的“小研究”中的问题空间很大,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远远超越教学的预期。所以新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找准教材的文眼、课堂的课眼。设计些“大问题”吸引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学习研究之中。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来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做到“妙在这一问”“一问能抵许多问”。课中设计“大问题”注意:
(一) 探索性
如教学“认识乘法”: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加法是乘法的基础。课堂中通过操作、比较、观察等方式理解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经过精心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分类中观察算式。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开火车计算:1+2+4,4+4,5+5+5,3+3+3+3,2+2+2+2,4+2+3。出示问题: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把算式分类,分成了两类:
加数不一样:加数一样的:
分类比较中找出加数一样的和加数不一样的,并把加数一样的算式提升到()个()相加,为认识乘法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2. 操作中理解新知。乘法的意义,在例1中通过整理信息兔子、母鸡的只数,提出问题兔子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
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式,体会到兔:3个2相加,是6只。鸡:4个3相加,是12只。通过交流()个()相加,找准本节课乘法知识的生长点:几个相同加数相加。
在初步理解几个相同加数后,完成试一试。主要是通过操作小棒,摆一摆体会到几个几如何操作?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交流,进一步感知乘法的意义。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3. 比较中完善结构。比较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学习完乘法算式认识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我让学生比较读作,写作的区别;比较加法各部分名称和乘法各部分名称之间的区别;在比较中知道异同,感知概念。
生命化教育是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设计的“大问题”具有探索性让不同的生命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每个人储存的知识不同探究的方式就有了区别,满足学生对“新奇”与“探险”的期待。
(二) 创造性
“大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创造性,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教育智慧而灵活、机智、巧妙的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尝试画一个三角形,然后抛出问题:
1. 你画的三角形和别人画的三角形的异同点在哪里?
2. 每一个角都只有一个顶点。强调了三个角,为什么还要单独强调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角形的特征能不能不写三个顶点?
3. “三角形”的名称强调的是角,为什么用它的边来定义呢?
适当的时候抛出“大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和交流。有了深入的思考,才会有“对话”的需求,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通过解答大问题,帮助学生提升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
(三) 综合性
课堂中的“大问题”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内容的高度综合,能提供给学生多元理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整合知识设计的大问题能够提升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大问题,大环节,大空间,让学生以开放、多元的方式探索新知,摈弃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大问题”的引领,会不断唤起促进人内心智慧与价值的觉醒与发展,更符合生命化教育的理念。
三、 课后延续的“问题”:新知生活化的出发点
课堂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把课堂的“问题”延续到生活中是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垫底。
生命化的教育强调:尊重生命的差异,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光亮。延续到课后的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操作性,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如教学《认识分米和毫米》设计的课后延续的问题是:
因为课堂中对“问题”有了不断地思考和交流,才会延续到课外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把课堂中的问题拓展到生活中,知识才得以应用。国外的布置的作业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把课堂中的“问题”扩大化。通过问题的引领激发孩子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因为精心设计的“问题”,会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在查找资料中、在实践中自己体会知识的形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解决问题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课堂中老师要重视营造问题情境,更要善于提问,善于解答学生的问题。《论语》中重要教学现象就是“问题意识”:孔子常常用问题回答学生的提问,喜欢给学生留下点问题。因为学生思考出的“问题”是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的,学生的思考和灵感更要及时的表达和交流,因为有了思维的碰撞才会由智慧的交流,才是真正的生命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周卫勇.怎样上好课[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文质.生命化大问题教学:让学习发生,让学生发展[J]. 小学数学教师,2014 (7/8).
[4] 贲友林.现场与背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5] 李亮,周彦.像孔子那样做教师[J].人民教育,201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