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娟
摘 要: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文章抓住“背影”命题立题,表达了亲子之爱这一主题。赏析这篇名作应抓住其中描绘的四次“背影”,仔细品味,细细咀嚼。
关键词: 《背影》 写实 送别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文章抓住“背影”命题立意,抒发了父子深情,表达了亲子之爱这个永恒的主题。阅读、赏析这篇名作,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其中所描绘的四次“背影”,仔细品味,细细咀嚼。
首次描写“背影”在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者直接以“背影”开篇点题,领出全文。学生乍读此句,感觉突兀,教师可在课前布置预习并搜集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材料。也可作简要介绍,如:“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在清华大学教书,接到父亲来信,忆起八年前父亲车站送别,买橘点点滴滴,情郁其中,化之于外,便是写下的这篇《背影》了”。这样,学生一开始便对《背影》有更全面的认识。
接下来的两段简要介绍了家中的变故,祖母的去世及父亲差事的交卸,看似多余,其实是为下文做铺垫。车站送别像一个烘托和酝酿,也采用了部分细节描写,如:亲自和脚夫讲价钱,为儿子拣好座位并铺好大衣等,父亲所做的这些,皆源于对儿子的深深的爱,但在少不更事的作者看来却认为父亲有点“迂”。八年后,作者写作此文时已为人父,“养儿方知父母恩”,作者此时才深深体会到父亲当年的心情,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两个“聪明”其实只是对自己当年少不更事却又自以为是的一种讽刺罢了。
车站买橘更像一部发黄的老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把读者拉回那个久远的年代的亲情故事里,更将全文感情催化到了高潮。“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和作者的紫毛大衣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中国的父母都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了子女。父亲上了年纪,加之穿着臃肿,所以体态笨拙,攀爬月台的时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作者那时已20岁,父亲完全可以让他自己去买橘子,但这都是他甘愿做的,为了儿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将不辞辛苦买来的橘子全部留给了儿子,可见儿子就是他的一切,中国传统的父慈子孝尽显其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到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儿子潸然而下的泪光中,父亲渐渐消失了背影。父亲的背影在那一瞬间,也永远定格在了儿子的心中。
末段回忆父亲近几年的印象中:“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并不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消失了,父亲其实也是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中国千千万万个小私有者的一个缩影,他们苦苦挣扎却仍扭转不了濒于破产的命运,心中该充满了怎样的无奈和悲哀。这也是笼罩全文的一种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的根源之所在。读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其不远矣。”父子连心,人生之最悲伤莫过于生死别离,想到不知何时再与父亲相见,又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悲从中来,于是在收尾处,在泪光中,又浮现了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读到此不难发现,作者为什么选取“背影”这最熟悉而又最容易忽视的角度表现全文,因为“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的印记,“背影”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
纵观全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选取“背影”这一表现角度新颖而独到,于朴实无华的语言间透着浓浓的亲情,只撷取了几件生活琐事却道尽人间真情,不事雕琢而成至情至性之美文。正如朱先生所说:“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然感动无数人的,正是这份“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之美。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