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体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6-05-26 13:42张云龙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美育

张云龙

摘 要:美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育大学生更有着特殊的意义。美育是感性教育、情感教育,也是综合教育,具有愉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激发创新和全面发展作用。开设人文、艺术课程,发掘体育自身的文化审美作用,加强课外艺术实践等是提高体育大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美育;体育大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1-0114-05

Abstract:Aesthet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which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education is not only perceptual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with the function of pleasure,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and can stimulate innov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develop courses in humanities and arts for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find out the cultural and aesthetic effect of sports, strengthen extracurricular art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quality and promote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all-round development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美”与“德智体”并列,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发,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公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表明党对文艺和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美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体育大学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加强美育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深远意义,结合体育院校的特点,真正把有关要求落到实处。

1 美育的特征与基本内容

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认识世界有三种方式,即认识的、实践的、审美的,也就是科学的、伦理的、艺术的。所谓认识的,就是探索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理论;所谓实践的就是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形成相关法则;所谓审美的就是探索人与感性世界的关系及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三者共同构成人类全面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三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分别对应智育、德育与美育。

美育的价值就在其区别于德、智、体育的独特性。

1.1 美育是感性教育

这是美育区别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根本特征,是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所在。那种将美育只作为德育、智育附庸的观点,实际上抹杀了美育的独特价值。

人类的活动,首先是感性的、物质的活动。人类要生存,就要与大自然打交道,就需要衣食住行,就会有爱恨情仇、生老病死。这些日常的、无时无处不在的感性活动构成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类存在的乐趣与意义之所在。

美好的感性体验是人类享受生活、证明自我意义的本能要求,为人类所必需。只有拥有充实的感性体验,人类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满。

人类自诞生起,就在不断地体验、探索、发现、表现自己的感性生活。随着对感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丰富,人类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生活经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有听觉的,如音乐;有视觉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和舞蹈;有综合的,如戏剧、电影、电视等等。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学艺术,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从汉画像石到石窟造像,从大唐歌舞到京剧、地方戏,从儒家的“兴观群怨”到道家的自然之美,在世界美育史上独树一帜。

人类的感性生活固然与生俱来,但对感性生活的体验、认识和表现却需要后天的学习。我们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就要加强审美教育,教育他们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能够发现美、珍惜美、表现美、创造美,增强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进而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到大学时代,能拥有完善的人格、创新的意识,具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美育是情感教育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或宣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感情有时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更多的是一种寓言性的、想象性的表现。读山水田园诗,觉心情淡泊、怡然自乐;读边塞诗,觉豪情万丈,舍我其谁;赏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叹人生虽美,逝者如斯;听贝多芬的《英雄》,悟命运严酷,而激流勇进,强者必胜。

普通人生活平淡,情感单纯,少有起伏,对人生体验不深。而文艺可以让读者和观众体验在现实中难以经历或根本不可能经历的人生曲折与磨难,如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等,表现了人类在各种极端处境中的极端感情,使人们郁积的情感得到宣泄,思想得到启迪,情感更加坚韧。

运动是身体的本能,身体经过运动会更加强健。精神也是如此。审美是情感的运动,是情感的体操。通过审美活动,我们的感情也会更加强健。大学生正处于情感的形成期,进行情感教育尤为必要。

1.3 美育是综合教育

审美以感性、情感为基础、为特点,但并不止于感性和情感。人类精神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在审美活动中,感觉、想象、情感、理解必将相互作用,感性和理性必将相互融合,共同完成审美过程。

在不同的审美过程中,所需的心理能力当然会有所侧重。如对自然美和形式美,直接感知起主要作用;对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作品,就需要想象、情感、理解的更多参与;而对于以文字为表现手段的文学作品,则必然更多地需要理性的参与,而且作品越深刻,理性的参与越深。如果我们不理解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怎么能理解《红楼梦》的深厚博大?

当然,在审美活动中,理性认识总是附丽于感性形象,而且它永远也不可能代替或穷尽形象的意义。相反,成功的艺术形象将长期矗立于人类艺术的画廊中,成为阐释不尽、启人心智的典型形象。正如西方人所说,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 美育的作用

美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1 愉悦作用

这是美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尽管人类有诸多个性差异,但对美的事物产生愉悦却有着极大的共通性。面对蓝天白云、高山流水、俊男靓女,多数人都会感到赏心悦目,心情愉快。至于伟大的艺术作品,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出访所到之处,最陶醉的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接着他列举了古希腊、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印度和我国近百位文学艺术家加以说明。

审美愉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现实利害关系,是一种无利害的单纯的愉悦,因而更具有普遍性。我们赞美一朵花、一位少女,不是因为我们想拥有她,或讨好她,我们只是单纯地感觉她美。至于文艺作品,因其虚构性,我们更不可能与其有利害关系。我们喜欢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鹰,就是因为他们创作的形象鲜明生动,能给我们以愉悦和启迪。我们会被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及其命运感动得如醉如痴。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艺术是创造一种人为环境中的生活,是从一定距离之外看去的生活。“人们固然憎恶苦难,却又喜欢观看舞台上演出的悲惨事件。……欣赏悲剧主要是一种审美活动,因而应当把它区别于像哀悼亲友的死亡或庆幸敌人的失败这样一类实际的态度。” 一位西方现代哲学家说,伟大的文学家脚踏大地,精神却飞向天空。西方近现代许多哲学家都把艺术的审美境界作为人生的理想状态或哲学的最高境界。

2.2 认识作用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包含着丰富现实生活和独特情感体验的主客观完美统一的艺术世界。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艺术表现了人类的自由精神;作为生活的反映,艺术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艺术可以带领我们突破时空局限,去领略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从琐细平凡的日常生活,到金戈铁马的战场厮杀;从现代的都市商场,到远古的荒山大漠;从东方的山水田园,到西方的森林古堡……文艺作品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独特的人生图景。《荷马史诗》仿佛让我们亲眼目睹了特洛伊战争中古希腊英雄的卓越风采,《战争与和平》让我们重温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拿破仑时代的丰富画卷,《三国演义》《水浒传》让我们领略了我国古代英雄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而《西游记》所描绘的神话世界、《格列佛游记》所描绘的大人国、小人国,则是作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想象而创造的非现实的艺术世界,它们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以超现实的形态,折射出人间百态,尤觉意味深长。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红楼梦》所描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它至今仍引起我们的共鸣,其艺术魅力有增无减,主要不在于它描写的具体事件,而在其中所表现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触及了人生的某些永恒问题,能拨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心弦,启发他们去思索人生的意义。

2.3 教育作用

美育的道德教育作用在古今中外都得到高度重视,西方亚里斯多德有悲剧“净化”说,我国古代有孔子的“诗教”说。近现代以来,我们以文艺为启蒙的工具,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提出了“为人生,而且要改造这人生”。我党领导文艺运动后,先后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等,文艺的作用更得到空前重视。

目前,我国正处于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方面,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我们提供了空前丰富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给文艺创作造成空前的冲击,文艺创作道德失范,出现娱乐化、快餐化、低俗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重申坚持文艺的教育作用尤为必要。我们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4 创新作用

文艺能高度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性认识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但它以对丰富感性的舍弃和对认识的简化为代价。文艺则能充分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许多特殊而丰富的感受与具体的情境浑然一体,难以用概念的语言表达,只有用文艺形式,才能将这种蕴含着深厚体验的具体情境和事件生动描绘出来。

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对一个时代所发生的具体而特殊的经历与情感的表达,并由此而激发出对于人文现象(如爱恨生死、善恶美丑、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等)多层面的深刻而复杂的体验,有着丰富的难以穷尽的意义。当生动的形象通过感官传入欣赏者的大脑,便会唤醒以前长期储存的与此有关的记忆和经验,各种形象彼此冲突、对抗,瞬时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形象,显示出全新的意义。它无需循序渐进的推理,而是打破逻辑常规的突然领悟和理解,仿佛灵感闪现,豁然开朗,以其浑然一体的形象直接震撼读者的心灵。所谓心领神会,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是也。柏拉图所谓“迷狂”,尼采所谓酒神精神,都是与此相关。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生动表现。

从根本上说,艺术就是以具体有限的世界象征性地表现超验的、无限的世界,表现人对宇宙、社会、人生奥秘以及真善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表现人类不断突破自身的生机勃勃的超越精神与创造精神。

2.5 全面发展作用

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审美中,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束缚,摆脱狭隘的功利束缚,随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进行情感旅行,从而使我们拥有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博大、包容。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德国著名文学家、美学家席勒认为,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理想人性的先决条件。古希腊人的精神处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状态,但精神的各个方面发展有限。要发展人的多方面的能力,就必须打破平衡,进行劳动分工,使这些能力相互独立,使某些能力优先发展。但长此以往,也必然会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因为个别精神能力的紧张活动可以培养特殊的天才,但只有精神能力的协调提高才能产生幸福和完美的人。席勒认为,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美处于自由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点上,审美的游戏冲动就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结合,使主体与对象在相互作用中取得和谐。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确定两种冲动各自的界限,感性冲动不要进入立法的领域,理性冲动不要进入感觉的领域,彼此要充分发展,又要包容和谐。这虽然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却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方向。

3 美育的实施

高校实施美育,首先要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3.1 开设艺术课程

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学校应按照国家制定的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并上好美育课程。

3.1.1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通过音响、节奏、力度、音色等音响要素的组合变化表情达意。它诉诸人们的听觉,训练能感受音乐的耳朵。音乐具有神秘的力量,它仿佛能穿透理性的外壳而直接进入人们的心灵。无论东方西方,音乐都被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我国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表明他对音乐教育的极端重视;西方将音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延续至今。

3.1.2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以线条、色彩、构图为造型手段,包括绘画、建筑、雕塑、书法、设计艺术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艺术门类。伟大的美术作品是人类精神和人类文明的纪念碑,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意义,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古希腊的雕塑、古罗马的建筑、古埃及的金字塔、西方中世纪的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及中国的长城、故宫和石窟艺术等,都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和标志。现代艺术设计更是通过观念创新、高科技手段和互联网重构着我们的生活。美术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美术之美,开阔艺术视野,增强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3.1.3 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伴以节奏鲜明的音乐,与人的生命律动相辅相成,因而具有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力。正如我们古人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以其形体美、韵律美、抒情性、技巧性、群体性而深得人们的喜爱,尤其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3.1.4 戏剧、戏曲、影视都是综合艺术、大众艺术,它综合了视听艺术,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的特点,利用舞台表演和现代高科技手段,给人以全方位的审美享受。

3.2 开设人文、科学课程

3.2.1 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在美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是美育的好教材。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不能只重视学习语言和写作。

3.2.2 美学。美学就是审美学、感性学。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学科。18世纪中叶,西方哲学家鲍姆加登首先创立了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中文将其翻译为“美学”,其本义就是感性学,其目的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后来,中西方哲学家根据时代变化和各自的理解,不断开拓美学的疆土,使其成为引领人们认识感性、认识美、认识文学艺术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的学科。

3.2.3 哲学。哲学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认识和根本观点,是人类自我反思的成果。哲学的认识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一个人要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不可能没有哲学思维。哲学的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将启示我们时刻放眼全局,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慎重的人生选择。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美育教师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