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促进群众体育科学健身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举措。选取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试点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科学健身示范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坚持政府主导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互联网+”的手段,结合高等院校智力资源的优势,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托管、PPP等手段,将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有机结合。
关键词:全民健身战略;科学健身示范区;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1-0012-06
Abstract: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ocial sports fitness service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to develop sports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sports consumption. This study selected Scientific Fitness Demonstration Zones of the Sta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orts fitness must adhere to the leading of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 market mechanism and Internet +, tak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dopt the means of government purchasing public service, custody and leasing so that public service, quasi-public service and market service are combined to meet diversified needs of the residents effectively.
Key words: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ic vision; scientific fitness demonstration zone; service mode
收稿日期:2015-11-13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课题(编号2013B039)。
作者简介:徐文琦(1982- ),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和休闲体育产业。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社会治理基础性工程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将全方位地融入国家竞争战略与城市发展战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三者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基于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推动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提高居民科学健身服务水平与拉动科学健身消费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健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覆盖全体公民和伴随每个人全部生命周期的过程,其本质是体育生活化。
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努力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为改善民生服务”,“建设科学健身的知识普及、咨询、科研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群众体育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积极创建科学健身示范区,进一步促进科学健身成果的转化”[1]。当前,促进居民科学健身意识普及和科学健身服务水平的提高已作为发展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仅凭政府自上向下的逐级推动,依靠尚不完善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网络体系来驱动显然是力不从心、难以持续。总结西方国家发展大众体育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20年来的经验与成败,现实的选择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通过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科学健身服务体系,搭建链接政府、社会、市场等资源的组织网络,为居民多样性、个性化的科学健身需求找到合理的市场对接机制和渠道,让有需求、消费能力的中高端人群享受多样性的市场化服务。从而为一般人群,特别是社会中弱势群体与消费能力有限的人群更好地享受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提供有力保障。科学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既涉及政府民生保障的责任,又涉及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交叉,是一项覆盖领域广泛的事业与产业。如何在继续强化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分类有序地推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准确定位科学健身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边界,打通社会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的投融资渠道,培育多元参与主体,形成一个政府、社会、市场分工合作,事业产业相互促进,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是当前加快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大问题[2]。
本课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内涵、特征与服务模式作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拟对我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内涵与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凝练,为后续研究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1 “科学健身示范区”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1.1 概念的界定
伴随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对全民健身领域投入的加大,我国全民健身科技领域正面临着如何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进行转化的局面。为此,201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创建,并选择了包括无锡市、武汉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原院)在内的五个地区(北京、天津、渭南、武汉、无锡)的五种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学校、乡镇、农村、城市)作为首批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的试点单位。依据《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解释,“科学健身示范区”是指,以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围绕人民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促进人民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的提高,依托城镇政府、社区、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建设集科学健身咨询、知识普及、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多元化科学健身示范区域,为有效落实“科技惠民”政策与创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等工作提供科技保障[1]。“科学健身示范区”概念的提出是当前经济社会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反映,是将体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升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1.2 特征分析
基于对科学健身示范区定位的描述,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科学性:对个体而言,从事体育锻炼是一把“双刃剑”。大量运动医学研究证实,在合理的条件下,体育锻炼会使人们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如若不然,则会造成各类运动伤害,甚至出现“运动性猝死”。这就要求科学健身示范区试点单位采取的科技手段不仅要确保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过程的安全,而且诸如体质检测、运动处方、健身指导等服务必须“有效”“可信”“可行”。
示范性:“示范”是指做出榜样或典范,以供人们学习。这就要求“科学健身示范区”所涉及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流程与科技手段除了具备“科学性”“先进性”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满足辖区居民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需求,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核心发展战略,其内涵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为前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建设需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生存环境的差异,尤其是从事体育锻炼意识上的差异,应该尽量维护、合理使用或提高现有“硬件”条件,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科技手段改善“软件”条件,确保辖区内居民能够不断地享受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与服务。
2 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2.1 营造科学健身文化,构建体育强国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需要:一是沿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要,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为高级需要或精神需要[3]。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向高级的精神需要发展过程中,人类会产生一种经验的积累,即文化。体能是人类在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中的前提条件,对体能培养的经验总结就是科学健身的文化。科学健身文化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弘扬“运动促进健康”的科学健身文化,对于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构建体育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实现体育事业在新常态下政府服务职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而当前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与“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还相距甚远,特别是我国科学健身服务总体发展极为不平衡。居民依旧缺乏科学健身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途径,在参与体育锻炼时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方式、运动量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至今相当普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中开篇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4]。”这标志着营造惠及全民的科学健身文化与体育强国战略正有机结合起来。
2.2 倡导健康生活,建设和谐社会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10个省市区,针对6~69岁城乡居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每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1.2%,特别是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青少年人群仅为8.9%[2]。此外,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口已占总死亡率的85%,且慢性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尤其在职业人群中患病比例日趋增大[2]。因此,积极倡导科学健身作为一种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看待。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只有每个公民都成为“和谐因子”,整个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而“和谐因子”的前提是个体的健康。面对每一位公民的健康需要,政府必须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并通过各项政策与措施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品质。因此,强调构建健康的生活理念,实际上是要强调从每一位公民做起,积极融入到科学健身的实践中去,逐步实现个体机能和谐、群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2.3 提升国民健康素质,保障公民权利
培养,即按照既定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教育与训练来获得提高与发展。科学健身则是对个体体能的培养。体能是指人体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完成某种目标必须掌握的具体方式或具备的个体心理特征。而身体素质是体能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与体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身体素质的缺陷就会造成体能发展的障碍。科学健身示范区从对个人体能的培养来讲,是按照不同年龄阶段、性别、职业等个性化差异,所进行的针对性的体质检测、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处方以及科学健身指导。它通过建设紧邻居民生活环境的科学健身场所,以保证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得体育锻炼的机会,对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为社会生产资料的发展而斗争。人类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了享受的需要,由此也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即“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由此可见,个体对于完美体能的追求,同样也是人的本性需要。追求科学健身的多样性需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不仅是个人、社会、国家的需求,更是人类的根本权利。保障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不仅传承了中华体育精神,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践。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建设,通过社区、单位、乡镇、农村等不同服务模式将科学健身知识、技能带到居民身边,走进千家万户,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公民权利的优越性。
3 科学健身示范区服务模式的研究
201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本研究经过2年的跟踪调研与实证研究,凝练形成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见表1)。
3.1 “政府+科研单位”服务模式分析——以无锡市为例
无锡市作为科学健身示范区试点单位之一,承担了“城市社区类”试点的研究与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列入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并纳入到无锡市争创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行动计划。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项目组的指导下,无锡市体育局基于现有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资源,充分利用无锡市在物联网、信息化、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结合当地全民健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全民健身领域,通过对国民体质检测系统的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的远程监管,传统健身馆的物联网化改造,移动客户端App开发与应用,串联全民健身资源,初步探索出“智慧场馆、智慧指导与智慧监管”的模式。依据无锡市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经验,可将工作归纳为如下内容(见表2)。
无锡市科学健身示范区经过2年的建设,在构建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丰富区域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形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科学健身意识显著提高。在“技术引导和健康效应双重驱动”的理念指导下,为不经常锻炼的人群进行科学健身常识的普及,针对经常锻炼的人群多样性需求以提高科学健身的认知度、参与度、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居民对体质检测不满意、器械健身存在安全隐患、健身指导服务匮乏等问题。
初步实现便捷、高效的远程健身指导服务。通过对传统体育设施的互联网化改造和移动交互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居民通过移动客户端App就能享受到专家的远程服务,并结合线上线下活动,为居民提供各种专业的科学健身服务。
有效降低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成本。传统全民健身服务各个环节主要通过人工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完成同样的指标,物联网实施方案比传统实施方案所需要的费用要少三分之一以上,更重要的是,新方案减少了大量的人工参与,而且提高了服务的标准化。
3.2 “政府+单位+科研单位”模式——以中原院为例
2013年6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全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单位中唯一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指导下,建设工作紧密围绕职工群众科学健身需求,重点开展科学健身知识与新方法的普及工作,以“服务职工健康、构建和谐院所、推广健身经验、凝聚职工队伍”为目标,充分发挥“科学健身示范区”平台作用,切实服务职工群众,增强职工群众科学健身意识,提高职工群众科学健身水平,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氛围。
根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两区三群体(两区即工作区南区、生活区北区,三群体即在职职工群体、离退休职工群体、街道居民群体)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建设集科学健身咨询、知识普及、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多元化科学健身示范区。力争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健身活动中增添亲和力,在驻区科学健身活动中发挥带动力,造福职工身体健康的服务体系(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原院作为科学健身示范区“企事业单位”类的试点,不仅充分发挥单位管理效能集中的优势,同时整合科研机构智力资源与专业优势。通过设施建设和组织创建的方式,以丰富多彩的科学健身活动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健身需求。
3.3 “政府+企业+科研单位”模式——以武汉市为例
2013年8月,武汉市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前期充分的项目论证、规划和选址,提出以城市社区科学健身服务中心——“江城健身e家”为目标的建设构想,并制定出台《武汉市“江城健身e家”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江城健身e家”是在“引入市场机制,政府购买服务、突出公益导向,普惠百姓健身”的理念下所创建的汇集体质检测、健身指导、宣传与教育、健康管理和咨询功能的“五位一体”(如图1)社区科学健身服务中心,实施政府体育部门投入器材和设备,社区根据条件提供场地等配套设施,委托专业体育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的模式[4]。
“江城健身e家”的核心在市场化运作,关键在于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全民健身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可复制、可持续的科学健身服务体系。紧密围绕科学健身市场需求,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市场各方的优势资源,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有机结合,解决了当前我国科学健身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瓶颈。
服务立足市场需求。作为一项普惠百姓健身的公益性项目,“江城健身e家”以“每天一元钱”的服务理念,引导广大市民参与科学健身,在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健身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如人体成分、骨密度、血管机能、亚健康等十余项增值服务,同时根据不同社区实情提供室内羽毛球、乒乓球、养生康复、休闲茶吧、室外儿童嬉水池、少儿培训等服务项目。
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支柱。解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与政府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扩大主体范围,更需要更加多元化的主体配合,改变政府单独、直接提供服务造成的供给不足的局面。通过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公众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模式。
建立科学健身云数据平台。“江城健身e家”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科技手段来实施主体运营,通过建立科学健身管理系统、云数据平台、个性化信息载体与定制推送服务的管理系统,为社区居民建立一套连续、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为其定期、长期、连续地监测检查、评估健康状况提供实时监控与反馈。
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托政府体育部门、社区与市场的资源,采用市场服务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其优势在于:1)能够最大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2)能够有效地对科学健身进行宣传,起到示范作用;3)能够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使其服务与产品更加个性化,更贴近群众;4)可以提供各类有偿、个性化、多样性的有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5)通过有序的市场竞争,降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
4 结语
实践证明“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服务模式运作效果良好。坚持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互联网+”信息技术、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托管、租赁等模式,将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满足居民对科学健身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需要。
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对体育设施的互联网化建设和数据交互平台,居民可以便捷地通过移动终端App,轻松享受到专家基于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运动处方指导、线上咨询等服务。
在经济条件、市场环境较好的地方可以尝试将全民健身与居民医保卡打通融合。对医保卡余额到达一定数量后,可按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购买由政府指定范围的科学健身服务。虽然已有地方率先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受限于行政阻力与其他体制性障碍。
根据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成效来看,乡镇、农村的常住人口多为中老年与幼儿、儿童少年人群,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家务和农务繁重,再加上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与经费支持相对短缺,无暇参与健身。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乡镇、农村常住人口的科学健身意识水平和保障能力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2]鲍明晓.推动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国务院(46号)文件解读[EB/OL]. http://sports.163.com/15/0207/11/AHRKE6LG0005227R.html.
[3]Abraham H.Maslow,许金声.动机与人格(第3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6.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 xinwen/2014-10/20/content_2767791.htm.
[5] 田野.体育活动、体质与健康:全民健身与健康促进10年回顾[J].生理科学进展,2014,45(4):243-246.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3-515.
[7] 徐文琦,陈林祥.构建武汉市社区科学健身服务综合体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5):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