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推断题是历年中考化学必考的客观题型之一,具有条件隐蔽、文图较多、关系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用于考查同学们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分析推理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推断题在化学中考试卷中一般占有5%~12%的分值。下面针对黑龙江省各地区近三年来中考化学推断题,进行细化分类,分析其解法,以帮助同学们在训练中提高解题技能,力求做到策略巧妙,方法灵活,结论正确。
一、常见元素叙述类
例1:(2015年 黑龙江省大庆市)已知A、B、C、D、E五种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原子核内无中子,B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的最外层电子数与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C、D形成的化合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E是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且其合金用量最多、用途最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C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防止E锈蚀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4)B、D两种元素按质量比3:16形成化合物的分子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A、B、C、D、E五种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原子核内无中子,则A为氢元素;自然界最硬的物质为金刚石,则B为碳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则C为氧元素;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则E为铁元素;形成酸雨的污染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其中硫、氧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D为硫元素。接着据此进行简单计算和合理推断并做出解答(分子式是指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答案:(1)H2O、H2O2 ;(2)____________________;(3)铁制品表面形成保护膜,如刷漆涂油等;(4)CS2。
点拨: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主体内容,涉及常见元素的分类与特征、常见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与符号表示、元素周期表浅显知识等,如空气中、人体中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气体密度,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族和单元格的信息等。
这类题以常见元素的“化学之最”和物质的元素组成为考查点,考查的角度和方式全面而又新颖,但是相对又比较简单。解答时要先反复阅读试题,认真审题,弄清题目中给定的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通过简单的化学计算来确定有关物质的元素组成,精准抓住关键点,寻找出突破口,然后再逐一推断出来。
二、常见物质图表类
例2:(2015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六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图(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 →”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A中含有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C中不含相同元素,C、D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1)请分别写出A、B、C、D物质的化学式(或溶质的化学式):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转化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
(3)写出Fe2O3与足量B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A中含有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可以确定其为钙元素,由于初中化学只要求掌握常见的含钙元素化合物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可先假设A为氢氧化钙。根据C、D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D能与氧化铁反应、常见五种物质都可以转化为C,再假设C为二氧化碳,则D为一氧化碳。B能与氢氧化钙、氧化铁、碳酸钠反应,因此B应为酸。但是B、C中不含相同元素,则B应为盐酸。然后据此分析,做出准确回答。
答案:(1)A. Ca(OH)2 B. HCl C. CO2 D. CO;
(2)3CO+ Fe2O3 2Fe+3CO2 (或3C+2Fe2O3
4Fe+3CO2↑);
(3)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点拨: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掌握,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主体内容,常见的设置形式有表格式、连线式、框图式、化学方程式填空等。此类试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初中阶段涉及的物质种类不多,故这类题都比较典型。
解答这类题时要以常见物质的特征或特性、系列特殊反应、物质的“化学之最”为突破口。解答时可先分析试题所要考查的真实考量点,切不可将问题复杂化,否则就会沉陷在试题设置的迷宫里。根据题中所给的物质的颜色、特征,典型物质的组成、俗名、制备与用途,物质的反应条件等,探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及时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将两者有机整合,然后顺藤摸瓜,通过严密的分析推断,得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结论。
三、实验探究类
例3:(2014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现有A、B、C、D、E五种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
①先将A加入其他四种溶液中,结果只有C是无色的,其他均为红色;
②将B与剩下的两种溶液混合,B和D混合后呈现浑浊,B和E混合无现象。
根据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E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现有试剂如何鉴别B和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个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酚酞溶液在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以及氢氧化钙溶液等碱性溶液中显红色,而在盐酸等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中为无色,故可推断出C为稀盐酸,A为酚酞溶液。碳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因此B和D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中的一种,由此推断得出E只能是氢氧化钠。又因为碳酸盐遇酸溶液产生气体,可用于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则可将合理推断的初步结论代入完整的探究过程中进行验证,如果发现完全符合题意,就可以顺利答题了。
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填化学式也可)。(2)取适量B、D两种溶液置入试管中,分别滴加C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无现象的是氢氧化钙;2HCl+Na2CO3=
2NaCl+H2O+CO2↑或2HCl+Ca(OH)2=CaCl2+2H2O。
点拨: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以“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科学探究”为主体内容,不仅要求同学们掌握有关常见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在实验操作中亲临体验以及分析推断、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实践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找出解题的切入点即“题眼”,然后顺势完成分析推断。
解答这类题应以常见物质的特征反应及反应现象、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特殊溶液的颜色、物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为突破口。解答时要通过题中提供的特殊现象,合理推断出某些物质或排除某些物质,尤其是在检验得出结论后切勿忘记必要的验证环节。其方法是将推断出的结论放回原题中逐步检验,若完全符合题意,则说明答案是正确的。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就需要重新思考,及早跳出误区,推断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