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基因频率相关问题

2016-05-26 11:08马兰萍闫芳
中学生物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交配数学模型隐性

马兰萍++闫芳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数学模型对学生理科思维培养和训练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高中生物学科的考查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于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记住、理解基础知识就可以了,他们并不善于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生物学上的一些问题。而在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均有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的考查,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精选了2013年山东高考题中的一道典型试题,探讨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2013·山东卷)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 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 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 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答案:C。

本题为2013年山东理综卷生物选择题的压轴题,考查的是分离定律的应用,涉及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难度比较大,对考生获取信息、图文转换、综合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高考复习中,笔者将此题作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推导出相关公式,联系对应曲线,构建起相关的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首先,四条曲线起点都是1,分别与题干中四种情况存在对应关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从简单熟悉的情况着手。

曲线Ⅰ从F1代之后Aa的基因型频率稳定在0.5,说明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即种群非常大,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无自然选择,无基因突变,没有迁入迁出),所以曲线Ⅰ对应的是Aa小麦随机交配的情况。

曲线Ⅳ对应的数值变化,符合y=(1/2)n函数曲线,是Aa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图2)。

曲线Ⅲ距离曲线Ⅳ比较近,可能是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后Aa的基因型频率。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呢?这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和计算。已知Aa进行连续自交n代:Aa基因型频率=1/2n,A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1-1/2n);淘汰隐性个体后,代入数值化简,得到Aa=2/(2n+1)。

曲线Ⅱ可能对应Aa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情况。对此,进行推导:

Aa随机交配一代,F1中AA∶Aa∶aa=1∶2∶1,淘汰aa后,AA∶Aa=1∶2,Aa占2/3,曲线Ⅱ与Ⅲ在此处相交于一点。

F1中a基因频率=1/3,A基因频率=2/3,随机交配,F2中AA∶Aa∶aa=4/9∶4/9∶1/9,淘汰aa后,AA=Aa=1/2=2/4。

F2中a基因频率=1/4,A基因频率=3/4,随机交配,F3中AA∶Aa∶aa=9/16∶6/16∶1/16,淘汰aa后,AA∶Aa=3∶2,Aa占2/5。

F3中a基因频率=1/5,A基因频率=4/5,随机交配,F3中AA∶Aa∶aa=16/25∶8/25∶1/25,淘汰aa后,AA∶Aa=2∶1,Aa占1/3=2/6。

……

由此,Aa随机交配n代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后Aa=2/(n+3)

在这道试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构建出不同题境下的数学表达式,并识别符合特定条件的曲线,提高了解题速度,丰富了学生阐述和呈现生物学现象、特征、生命规律的表达形式,有利于学生体会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理科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交配数学模型隐性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不同交配方式对家蚕种性影响
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产卵量的影响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古塔形变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