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萧萧保河山

2016-05-26 21:04曹谁
雪莲 2016年6期
关键词:王洛宾青海日军

曹谁

初春时节,作家王月邦带着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日记忆,来到了湟水河畔的曹家堡村。刚走到村口,他便向来人打听一座老坟的位置,沧海桑田,世事多变。一代名将的身影终究被历史的风烟无情风蚀,好在询问到村中一位老者,在老者的带领下,王月邦才找到了搭在水沟上当桥用的墓碑。当他用双手把墓碑上的泥土清理掉的时候,他也为我们清理出了一段尘封的往事。曾国佐,在卢沟桥打响抗战第一枪的青海抗日名将,曾经率领国民军29军37师222团跟日军浴血奋战,过后青海作家王月邦据此创作了《曾国佐将军》一书。

这时前线总指挥员赵登禹和何基沣得到南、北团汀丢失的消息后,急带着一个骑兵连前来救援。途中遇到曾国佐,一同研究作战方案。曾国佐向总指挥员表态说:“是我丢失的阵地,我要去把它夺回来”。当时的曾国佐因受伤不能走路,由两个士兵扶到马背上之后,手持大刀向前冲去,二百多骑兵紧随其后。随后又有数百名步兵,民军和南团汀的村民一同参与作战,他们都手拿刀枪棍棒跟着部队。

曾国佐指挥部队杀进南团汀与数百鬼子展开巷战,杀得敌人片甲不留,血流成河,敌人支撑不住往北团汀方向逃跑。曾国佐挥兵一直杀过滦河打到北寺,北寺渡河而来的鬼子因衣服被水浸湿,禁不住寒冷,正生火烘烤衣服,国军骑兵已经赶到,随后马刀当头砍来,刀光快如闪电,霎时身首异处,许多鬼子来不及穿裤子,光屁股跳上无鞍的马背向对岸逃去,狼狈至极。追击中的国军步兵、民军和村民杀敌近千人,敌人误入深水区因为水流湍急,许多不会水的敌人慌不择路当时就被淹死了。

1933年他率部队在喜峰口夜袭日军,用大刀杀敌两天两夜,尸体堆满城,伤员更是不计其数,“七·七事变”后他率领将士坚守宛平,在卢沟桥打响抗战第一枪,尤其是马厂镇、泊头镇、桑园等战斗,情景十分惨烈,曾部伤亡惨重。1937年10月,敌人又大举进攻大名,曾国佐奉命坚守,在一个旅悄悄逃跑了的情况下,曾部仍然坚守不退。曾国佐指挥各单位人员上城参战,西城墙被敌机几次炸塌,他指挥士兵用麻袋装上泥土重新垒起。

后来在大名府被日军包围,大军一直都在邢台一带,阵地却迟迟收不回来。

打不过敌人的时候底下的士兵都是托着拉出城门的,当时的溃兵兵败如山倒,逃出城门时尽然踩死了城门洞拴着的骡子,当时战斗的惨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佐一生英勇杀敌冲锋陷阵,他抗日救国和奋勇杀敌的信念始终是坚定的。他一生戎马疆场,屡立战功,后来因为不满国民政府的退让政策,受到排挤,回到宁夏担任军职,抗战胜利前夕因患病不治逝于宁夏中宁,以军功受到追晋,享年55岁。其遗体由弟曾国权送回原籍祖茔安葬。

多年以后我们能找的只有曾国佐将军残存的墓碑,但是曾国佐将军的丰功伟绩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至今他的事迹,依然为人们所传颂; 他就像一盏明灯,划过历史的天空,回落在高原大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程。

青海的广大地区属于高原牧场,这里自古盛产良马青海骢。“卢沟桥事变”不久,由于国共共同抗日的形势所迫,时任青海省政府代主席的马步芳派出一支骑兵参战,这支八千人的骑兵师由回、汉、撒拉、东乡、保安、藏等民族共同组成,师长为马彪。这支来自中国最西面的军队骁勇善战,竟被日伪军气急败坏地称为“马回子军”或“马胡子军”。在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乃至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其作战记录中写着“恶战马彪”的话。后来又增编骑二师,由马禄任师长,由于马禄跟共产党军队的良好关系,毛泽东为他书写了“抗日英雄”的锦旗。

1939年秋,马彪奉命进攻淮阳的日军,他照例为参战官兵设宴壮行。二旅旅长马秉忠率领两个团出兵,骑兵师开始进展顺利,但随后日军调集大批援军,开来一百多辆汽车,战斗愈演愈烈。马秉忠身先士卒,在前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殉国。广大官兵见状,同仇敌忾,拔出大刀冲上去,跟敌人展开白刃战。连长马长寿看到敌人马高刀长,率部跳下战马,手持大刀,专砍敌骑马腿,日军骑兵纷纷落马,马长寿的膝盖也被敌人砍去。这场恶战,马彪师击毙包括日军支队司令铃木在内的三百多人,击伤一千多人,而我方也伤亡二千多人。事后专门在淮阳为少将旅长马秉忠等召开军民追悼大会,他们的精神鼓舞了全师官兵的抗日决心,誓死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

由于青海骑兵多次给日军以重创,日军恼羞成怒,调集重兵,配备优势武器,以坦克为掩护,向我军猛烈进攻。一个骑兵连跟大部队走散,跟数倍于自己的日军遭遇,面对强敌他们没有退缩,连长一声令下,各就各位,跟敌人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他们且战且退,一直退到黄河边上,后面就是逐浪滔天的黄河,再也无法退了。于是他们集中最后的武器,跟日军拼到马死粮绝。就在敌人准备向他们劝降时,悲壮的一幕发生了,剩余的一百多位骑兵,高唱着骑兵师的军歌《战马歌》,手拉手集体投入滚滚黄河,壮烈殉国。

1941年6月23日11时许,西宁人还在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天空突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炸弹像下饺子一样落下。过后才知道日军为了扩大战场,将触角深入西部大后方,四十八架日寇飞机由山西运城起飞空袭西宁,投弹二百三十多枚,炸死43人,炸伤28人。日寇的暴行引起青海各界极大震动,使远离战火的青海开始意识到战争的迫近,各民族同仇敌忾,积极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抗日运动中。当时不知什么原因,许多炸弹都没有爆炸,民间传说是西宁城隍邓训用衣袖挡开的,过后人们还在城隍庙中邓训塑像的衣袖上发现烧痕。

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来,青海一直是深受其害,1941年6月23日,日本帝国主义的27架飞机从山西运城起飞沿黄河飞向青海西宁前来轰炸。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这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的一首不朽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1939年夏,时任青海抗战剧团团长的王洛宾,跟随导演郑君里到金银滩拍摄反应各民族共同抗战的电影《民族万岁》,在金银滩王洛宾遇到了同曲乎千户的小女儿卓玛,他们在三天的相处中产生美好的感情,王洛宾为卓玛创作了这首歌曲。

在战争中,中国东部许多地方成为沦陷区,西部变成抗战大后方。青海是中华龙脉昆仑山和中国母亲河黄河的所在地,成为重要的战略后方,大批的文艺家来青海宣传抗日,当时除了王洛宾、郑君里,文艺界的许多大家都曾经来这里宣传抗战,像作家老舍、舞蹈家吴晓邦、戏剧家李朴园等,他们为唤醒各族人民参加抗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抗战期间,青海各族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力地支持了前线战场。早在1934年,湟源乡绅李耀庭就呼吁商界慷慨解囊,支持政府购买飞机,并带头募捐飞机款2000块大洋。 根据当时极不完全的统计,抗战期间青海以全省百万人口,捐献军粮60余万石、白洋21万多块、羊皮10余万张……

这些活动为青海赢得“抗日大后方”“抗战救国基地”的声誉。

1945年秋天,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青海各族人民举行社火,载歌载舞,夹道欢迎那些马背上归来的英雄。在这些人群中,有许多是出征将士的亲人,在八年中他们每天都在翘首以盼亲人的消息,可是迎来的却是亲人战死沙场的消息。出发时是八千人,回来时只剩三千,有五千健儿乘坐萧萧战马为保卫祖国而血洒疆场,他们再也无法魂归故里,却和祖国的山河永远融合在了一起。

猜你喜欢
王洛宾青海日军
大美青海
“西部歌王”王洛宾和马步芳的半世交往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西部歌王”王洛宾和马步芳的半世交往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王洛宾
青海“闯关”
让民族的音乐飞翔——重温王洛宾的音乐精神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