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辉
摘 要: 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在英语教学领域尤其强调对学生探究式、批判式思维模式的培养。作者结合一节英语阅读展示课和自己对于合作阅读教学的理解与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以美国合作学习研究者Slavin的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为原型建构高效英语阅读合作教学方面的见解,对提高高中生的英语认知水平、语篇技能、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合作学习 阅读教学 STAD
阅读是高中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信息输入方式。高考中阅读比重占全卷首位,阅读训练举足轻重。高中课程进度紧、习题量大的事实,使得教师不得不开展大容量课堂,直接向学生灌输解题方法和结论,忽视学生的自主思考。而且在高考压力下,多数教师重视短期的分数,缺乏培养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长远意识,这是基础英语教育面临的最大矛盾与窘境。在本节阅读公开课中,教师有效开展了基于STAD合作学习模式的阅读教学,在提高成绩的近期目标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长远目标之间找到了最佳契合点,追求二者的共赢,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的合作氛围中提高语言认知水平、语篇运用能力、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一、合作学习理论依据与STAD模式框架
1.互动理论
Michael Long的交互论(Theory of interaction)和交互假设(interaction hypothesis)认为交互双方经常为交际的顺利进行而做交互调整,包括意义沟通和语言形式调整,这种交互出现在语言能力不同的学习者之间。Long的公式是:交互作用 → 理解输入 → 输出①。STAD合作阅读教学,小组合作以交谈、讨论和对话为主要形式。讨论的主要特点有:热情倾听、积极参与、高度注意、谦逊、相互性、共同协商、正确评价、信心和自主性等②。这些都是强化学生阅读效果的积极因素。
2. 群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Kurt Lewin于1939年提出,基本观点是群体并非个体的简单集合,是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完形,整体意义才是群体的根本意义。合作学习的小组内个体学习活动不是个体行为,还有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发展和运作如下:小组形成→规范制定→约束力与组织力→群体凝聚力→行为动力,这种行为动力会促使组内每个成员在从众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STAD合作学习模式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Slavin创立的“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 Student Teams & Achievement Divisions),学生被分成4人小组,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具体操作步骤为:a. 知识传授(Class Presentation);b. 小组学习(Team Study);c. 个人测验(Individual Test);d. 得分计算(Individual Improvement Score Calculating);e. 小组奖励(Team Recognition)③。
二、本课对STAD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与构建
1. 本课基本信息与分组
本节展示课内容为《牛津高中英语教材》Module5 Unit2 Reading: 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 must we choose? 这节课从以阅读为主体的信息输入到以辩论为主体的信息输出,全部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合作完成,并最终以各组表现与完成任务的程度作为合作阅读效果的评价与奖励依据。分组采用分层随机分配④,6人一组,评课环节根据教师介绍,课前分组时基于座位相邻原则,兼顾小组异质要求,尽量保证每组的六名成员英语成绩有梯度差异,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互补。
2. 课堂合作学习设计呈现
合作学习任务一:
课题导入、文章预测和学生个体默读之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辩论体裁文章的阅读策略,并向每个小组下发阅读任务卡:
合作学习任务二:
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设置在阅读后批判式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环节中,教师布置了如下开放式讨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卡:
In your opinion, which is more important?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Besides what are referred to in the passage,what other points and supporting facts can you put forward to support your ideas?
合作学习任务三:
信息输出环节的设计是将阅读过程中学会的辩论稿结构、分论点、主题句、表达句型等应用于小组辩论活动。Debate: Which one is more important,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这一环节的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organizer,points&facts collector,recorder and proofreader.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的小组合作提供了该话题辩论可能会运用到的词汇与表达方式,呈现时选择相反观点的小组两两进行辩论。
三、本课合理实施STAD合作学习模式的设计优势
1. 合作任务的层次性和梯度性
教师设置的教学任务是环环相扣、逐级递进的,终极教学目标即为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写和说的形式有效输出。本课中,教师下发的第一张任务卡(表1)针对文章框架、主题句、细节和辩论中表达观点的有用句式。第二张任务卡(表2)旨在让学生在课文所提及的观点基础上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论点与论据,以任务一和二做基垫,学生能够水到渠成地完成合作任务三的信息输出。
2.课堂容量与效率
高考指挥下的课堂容量与教学进度让教师不得不放弃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而是将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合作阅读固然考虑到对学生发散和批判式思维的培养,但不可否认,前提条件是课堂时间充足。因此,合作阅读教学要解决的是给予学生合作探讨的时间与保证课堂容量与效率之间的根本矛盾。本课中对于该矛盾的处理,授课教师做到了三点:第一,舍得时间让学生讨论,这对教师把握课堂重点、取舍适当提出更高标准,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学生接纳的效果,而非教师传授的容量。第二,教师并没有将合作学习贯穿始终,而是将小组讨论与教师讲解总结有机结合,让学生既有开放性的合作与讨论,又有结论性的吸纳与识记,明确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后该如何复习。第三,本课履行了STAD教学模式中讨论、讲解、练习与测试相结合的理念,并没有顾此失彼,将小组合作阅读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堂容量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
3.对学生课堂心理的关注
首先,开放式、批判式的课堂活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对个体而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存在即合理,合理即会受到鼓励,学生会增强自信心与参与度。其次,传统课堂上,学生会由于担心被点名回答问题而精力分散,产生各种程度的焦虑,本课中,相对平等自由的氛围能够改善组员的学习动机、焦虑度等。再次,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形成信息差(information gap),组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形成合力,并在组间竞争中促进个人行动力。把握学生的心理层面是实现高效合作阅读课堂的关键所在。
四、反思与建议
听课过程中不难发现,小组合作讨论在严格按照教师的指令下完成,思维与操作完全跟随教师。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学生服从性较强,配合教师顺利地把握课堂流程并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从另一角度看,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的指令,不思考,不质疑,缺乏自主性和方向性。因此,每当进行下一步教学任务之前,教师都可以尝试脱离指令式的口吻来安排:
What should we do next?
If we want to achieve the goal,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Do you think we should ...,or...? Which should we do first? Why or why not?
如果教师长久地注意该细节,可以培养学生习惯性地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自我掌控学习的能力会得到增强,也就真正实现STAD合作学习模式的核心意义。
注 释:
①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51.
②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52.
③王坦.合作学习简论.中国教育学刊,2002(1):33.
④David,W.Johnson&Roger T. Johnson,著.伍新春,郑秋,张洁,译.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Competition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
参考文献:
[1] Lightbown,P.M. & Spada,N.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Joyce,B,Well,M.and Calhoun,E. 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 Model of Teaching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37.
[ 3]温焜.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探讨.中外教育研究,2009(7):155-156.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5]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孙朝霞.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