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英杰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家写此文时已经67岁。有人说,读汪曾祺的作品,就像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平静地听年迈的祖父在絮絮叨叨记忆中的那些陈年往事。真“于我心戚戚然焉”。
一、初读似水
文章初读,感觉主旨明确,结构简单,语言平淡。
结构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12段),金岳霖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这部分又可细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2段),通过金先生的穿着及金先生给新生上课时的自我介绍,表现了金先生独特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层(第3-8段),写金先生教授《逻辑学》的情形,表现金先生高深的逻辑学素养及他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特点;写金先生提问学生时的独特的提问方式,金先生耐心地解答学生的提问及金先生的教学成就。
第三层(第9段),写金先生的学识渊博,对文学也有涉猎。
第四层(第10-12段),写金先生的交友生活,表现金先生是一位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人。
第三部分(第13-14段),写金先生的治学成就。
第四部分(第15段),回应第一段,交代“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好好地写一写”。
课文第一节就点出本文的主旨——“有趣”。“有趣”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怪”“好玩”“风趣”“特别”“有意思”等。不信,请看文中的细节描写,金岳霖先生确有不少有趣之处。他的样子有点怪:讲课时戴着一顶呢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片白一片黑的眼镜;一米八O的大个子,穿一件其他教授都不穿的夹克。他的行为举止也很好玩:走路深一脚浅一脚,一直微仰着头;上课讲着讲着,在后脖颈里抓跳蚤;养一只大斗鸡,还一个桌子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子比赛;坐平板三轮在王府井转圈,算是接触社会。他的课堂也很有意思:有时一上课就宣布回答问题的人,“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弄得女生紧张又兴奋;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好坏,回应都是固定的土洋结合:“Yes!请坐!”用更怪的问题回答林国达的怪问题;整堂课就和王浩对话,旁若无人。他对自己的学问更是常常语出惊人,弄得别人啼笑皆非。学生觉得逻辑枯燥无比,他却说“很好玩”。沈从文要他讲“小说和哲学”,意在讲明二者关系,他讲了半天,结论是没关系。他对情感的祭奠方式也很特别:林国达死了,他一堂课没有笑容;林徽因逝世了多年,他在北京饭店请客纪念她的生日,弄得老朋友既忍俊不禁,又唏嘘不已。文章到此也结束了。
二、再读似酒
(一)率性而为真性情
再读呢,“有趣”还是“怪”“好玩”“风趣”“特别”“有意思”吗?这个金先生有诸多趣事的原因呢?其实无外乎三个字:真性情!
这些趣事大都是由于他的真性情。金先生开始给新班上课首先总是“请原谅”那句话,不是做出来的样子,而是出于坦诚。他穿别人都不穿的夹克,也不是出于故意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而是率性而为,从未想过这样穿有何不妥或不同。有记载称,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清华当院长,“有时西服革履,执手杖,戴墨镜;有时着运动衫,穿短裤,球鞋;有时在西装外面套个中式长袍,戴个老八路的棉军帽”,可见他穿着打扮完全是率性而为。他抓跳蚤,养斗鸡,和小孩子比赛,坐平板三轮接触社会,看起来就是一个孩子,天真烂漫。他上课提问的方式,整节课为学生悲戚,和王浩整节课二人对话,都是其率真、坦荡的天性所致。他或许从未考虑过这样有何不对,他应该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些。他讲逻辑好玩,讲小说和哲学没关系,讲《红楼梦》没有哲学,别人都感到意外,可金先生是认真的,他并没有开玩笑,这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
(二)孤独精神只自知
金岳霖先生终身未娶,他愿意为那种纯情坚守一生。他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聪明的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金、林绝非一般的关系。事实是金喜欢林,林也喜欢金。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丈夫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痛苦至极,苦思一夜,觉得自己不如金岳霖,他终于告诉妻子:“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金岳霖,祝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这就不完全是真性情可以解释的了,而理智、克制恰好是和率性而为的真性情有些背离的。即便是对恋爱的认识,也有他成熟的逻辑。有个金岳霖先生钟爱的学生,受婚恋挫折打击,萌生了自杀念头。金先生多次安慰他,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最后,这个学生从痛不欲生的精神危机中解脱了出来。解救了别人,而金先生却在自己的恋爱逻辑里独守一生。
对于金先生终身未娶,我有一种全新的感受,那就是他真性情之上的孤独精神。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决然有别于无聊和寂寞。在汉语里,“孤”是王者的自称。金先生就是精神王国里的王者,卓尔独立,与众不同。他的恋爱,不全是为了结婚;他的坚守,也不是必须有结果。他恋爱的是一种精神;他坚守的,也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是率性的,而是理性的、克制的。所以,我们在他请客的这个事件里,读出的不仅是他的“有趣”、他的真性情,更是他的孤独精神,至死不渝,无怨无悔。
关于金先生的学问,汪曾祺先生说他“治学精深”,张申府说“在中国哲学界,以金岳霖先生为第一人”,他的《论道》被贺麟称为“一本最有独创性的玄学著作”,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罕见其匹。《知识论》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就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的大哲学家”,却不为人们所理解。可金先生不太在意,以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在他的学问之路上踽踽独行。
(三)平淡似水实是酒
作者曾在西南联大学习,有过难忘的经历,对沈从文、金岳霖等联大教授有很深的感情,在本篇中,这位也已年近古稀的老人,回忆他所景仰和感怀的前辈时,语气却是平淡的,没有流露出大喜大悲的感情,没有常见的抒情、感叹,似乎只是想记述一些“有意思”的轶事。但越是细读本文,越是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就越会感到并不这样简单。
一遍遍读,会慢慢体味出,唯有汪曾祺的平淡朴实、恬淡空灵才是最配得上写金岳霖先生的。
汪曾祺细节描写的功力在此文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这样的文字简洁却不乏深情,一个孤独的坚持的有趣的背影让我们为之景仰为之凄然。默默地读上几遍,渐渐地,我们就能通过清新朴实的文字触摸到作者的情感。“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文章结尾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这两句,看上去极其随便,哪里像个大家文章的样子,读来却感动得很。“所知甚少”,是自谦,是低调,是遗憾,是自责,是真诚,个中情感唯有慢慢品味反复咀嚼才能够悟透。“好好写一写”,是因为尊敬和怀念,不仅因金先生,还有西南联大和西南联大众多才华横溢的教授。联系西南联大,除了教材注释里的“精神圣地”之外,她还被誉为“民主堡垒”,是那个时代学人们的精神家园。西南联大以其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精神,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培养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近百位两院院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易社强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这样一所大学的教授,他们的事迹、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现在,他们大都已经溘然长逝,而他们的事迹、精神却少有人写,汪曾祺先生感到,这种精神正在消逝,终将被忘记。这个曾经的“精神圣地”“民主堡垒”“精神家园”也将轰然坍塌。
这样,那些看似突兀的闲笔才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气定神闲,任意挥洒,又旨意深刻。同时,如此朴素内敛的文章,作者依然觉得不足以写出生活中真实的金岳霖先生,希望他人好好地写写,作者的谦虚朴实和深沉敬仰都渗透在字里行间。“希望”“都应该”,其间该有汪曾祺先生淡淡的苦隐隐的痛,“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多次阅读,细加揣摩,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对他所谈的人和事倾注的感情是如此深沉,而表现出来的却又是那样淡然隽永与高雅。
吕冀平先生在写给张中行先生《负暄琐话》的序言中说:“作者对他所谈的人和事倾注了那么深沉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却又是那样冲淡隽永。我们常常能够从这冲淡隽永中咀嚼出一种苦味,连不时出现的幽默里也有这种苦味。这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感伤,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借它来评价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一文,也是恰如其分的。在汪曾祺先生的眼里,金岳霖先生就有点像嵇康。其实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先生又何尝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