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景 闫仕杰 龙博
【摘 要】文章在阐述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要求真、崇善和尚美的观点,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求真 崇善 尚美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价值追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研究课题“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转化途径研究”(YAJS15024)、陕西普通高校统战理论研究课题“高校统战工作助推‘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研究”(SNGJTZ14-006)、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专项)“中国梦背景下高校德育效益研究”(15JK1322)、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4-2016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视域下的交通院校人才培养研究”(交教研1402-26)、2015年度西安工程大学哲社项目“三秦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研究”(2015ZXSK03)和2015基层党建工作课题“高校党外人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多维度学理研究”(2015DJKT11)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承载着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达到主客体高度统一的三种境界,也是《基础课》教学要坚持和追求的三个维度。
求真的维度
在课堂授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道德传统”,选取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修养内容进行对比讲解。儒家学派关于道德修养内容有:天地之间人为贵——主体道德修养地位;仁者人也——主体道德修养核心;人皆可为尧舜——主体道德修养目标;任(责任)、清(清正)、和(和谐)——主体处世态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主体道德修养方法;知行合一——联系实际,回归生活世界。道家学派关于道德修养内容有:万物与我为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生辩证理解——主体对待人生的态度;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
从真的维度进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就是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道德传统的背景、内涵、作用等,理解和掌握传统道德知识,让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做到真知、真信、真行。
真知,就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信赖感和心理充实感,即实现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认知需要——获得知识。《基础课》教材主要概括了六个方面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⑴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⑵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⑶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克矜;⑷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⑸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⑹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1]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从四个层次分析,首先,第一条反映了个人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关系,并强调了个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态度;其次,第二条到第四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该秉持的准则;再次,第五条反映了道德理想对人自身的作用,构建和谐的身心关系;最后,第六条反映了实践在人的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无论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还是对他人,以及人自身,都需要回归到实践中去,通过人的言行反映其道德修养水平。
真信,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知识的理性认识,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对未来的价值取向,成为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逻辑起点。真信是以真知为基础的,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容、精神、价值内涵等理解越透彻,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在国家、民族、社会、人际关系、人自身等多层面的生命活动之中展开,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其丰富内容和深邃内涵,达到真信。
真行,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实践这些道德传统,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也是《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教学体系向生活实践转变的必然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能真行,就不是真知和真信。一个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却言行不符的人,即使自称有“学问”,却称不上道德修养水平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并非仅是外铄性的行为规范,而是涵盖了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生存方式,因此最终要回归生活世界,使真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条现实之途。
崇善的维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善的追求是无限的,如果剔除其封建历史内容,并对其基本精神加以翻新改造,对于学生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善的维度进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授课,要达到两个目标:
其一,充分发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要和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作为一种精神成果,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学生在对先贤创造的灿烂文化自豪、骄傲之余,还会产生与传统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结合,一方面,它将充实学生的头脑,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它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即具有为人们贡献自己知识的愿望、勤劳以及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感”[2],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求善,还要维护和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结构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和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从这个角度出发,作为教育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具有独特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作为受教育者,每一个学生的社会关系都有其结构、秩序及现实性,作为整体的学生也有其利益、追求和需要,而善的维度不仅要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和要求,更要通过“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濡化师生关系,构建平等、互动、对话的师生关系。用善的维度来衡量教学中的各种关系,让学生深刻理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明白这种关系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之所在,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尚美的维度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下的美是在真和善基础上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主体的一种超越了功利需要的满足和自由,是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它是客体某些方面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4]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实践中,尚美是一种状态,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达到统一与和谐。尚美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本身之美和《基础课》教学实践之美两个方面。
1.“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本身之美。“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道德传统本身的魅力所在。从美学角度看,美的事物既要满足人的鉴赏价值,还要满足人的实用价值,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成果也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可鉴赏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理想人格,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实生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学生在感受先贤的伟大理想中不断得到洗礼;实用的道德传统,主要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道德经验、道德习惯和道德习俗,如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要让学生真正践履。“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鉴赏和实用之美,真正彰显了道德传统的魅力,展现了道德传统本身之美,在教学中要将这两种美展现给学生。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之美。可以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来呈现。
首先,“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过程之美。教学的源动力在学生的“学”,学生有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求知的欲望,才会有寻找答案的动机,进而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产生兴趣,随着掌握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理解的不断加深,就会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产生稳定的情感,当学生达到真知、真信的阶段,学生就已经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外化出来。因此,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形成一种交互式的交往关系。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知识体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教材体系为导向,深入挖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有所思,有所得。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了解,而要深入探索“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涵和要求,尤其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当代价值。这样,学生有求知,教师有解答,教师有讲授,学生有反馈……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局面,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教学过程之美。
其次,“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方法之美。
其一,对比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用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内容进行比较。两者都重视和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儒家“天地之间人为贵”、“三才者,天地人”等论述,将人置于与天地相同的地位;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则通过“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主体对尘世的态度。儒家强调“入世”,要求主体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俗世的活动中,学而优则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强化个人道德修养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准备;道家强调“避世”,所追求的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因而两学派对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就不同。
其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中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进行推陈出新。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观点,要结合学生实际,在现代语境中重新解读,并赋予其时代特征。“仁”,要求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同学关系融洽,人际关系和谐;“义”,要求学生面对坏人坏事要见义勇为,并摆正“义”和“利”的关系,重义轻利;“礼”,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说话办事礼让为先;“智”,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为追求真理而奉献一生;“信”,要求学生诚实守信,建立个人良好信用。这种方法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是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使之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97-100页。
[2]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0页。
[4]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46页。
作者单位:王艳景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陕西西安
西安工程大学思政部 陕西西安
闫仕杰 龙 博 西安工程大学思政部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