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残疾人生存危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以贵州省G公司为例

2016-05-26 06:56:55刘玉梅胡如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段 娜,刘玉梅,胡如梦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企业残疾人生存危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以贵州省G公司为例

段 娜,刘玉梅,胡如梦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访谈和统计分析,表明残疾人生存危机主要体现在:微观环境的沟通意识低、依赖心理重;中观环境的福利保障低、经济支持不足,家庭负担重、社区支持不足;宏观环境的残疾责任推诿,社会排斥大。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方面提出缓解残疾人生存危机的自我调整、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和清理宏观社会系统障碍的三大对策。

关键词:企业残疾人;生存危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已达到8 500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34%[1]。其中肢体残疾2 412万人,占残疾总人口的29.07%[2]。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劳动风险越来越高,因公致伤致残的劳动者比例日益上升。从社会生态理论的视角来看,伤残造成了个体内外部环境的失衡。用社会系统理论分析残疾矿工所处的环境状态,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对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主要考察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使其融合了不同的理论概念。早期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深受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观点的影响,其中代表人物Mary Richmond等提出一系列的理论范式,如“人在情境中”等,这些范式为早期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到20世纪中后期,整个理论的重点放在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强调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在于要把个人放到其生活的场域中考察,代表人物有杰曼等人所提出的“生态模型”[4]。

直至目前,该系统理论已发展成为主张提供多层面、多元化的全人服务的理论,其中代表人物为查尔斯·扎斯特罗,他主张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认为可以将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如社区、家庭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人的生存环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功能性整体,其中这种社会生态系统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Micro system)是指个人系统以及影响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因素;中观系统是指其所在的企业、单位和家庭等组织,一般是对个人有重要影响的小群体;宏观系统一般是指其所在的社会背景及大环境。这3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个体微系统而言,受中观系统如家庭及社区的影响较大,但与此同时也受整个社会环境如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同样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影响表现形式最终靠微观系统中的个人来呈现,微观系统对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重要理论,不少学者将其运用到所研究群体的考察,如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运用到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问题探讨中[5],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分析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成因和治理[6],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考察老年人健康维护的社会支持模型的建构[7]。但是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发现,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目标群体问题进行考察的文献种类众多,而对企业残疾人群体问题的考察涉及较少。残疾人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企业残疾人的生存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社会生态系统下的企业残疾人生存危机分析

煤矿企业是高危企业,矿难事件中部分幸存矿工变成严重伤残人士。贵州G公司在当地属于有影响力的老牌煤炭企业,员工众多,其残疾人的状况较具代表性,因此笔者在2015年对贵州省G公司男性残疾人进行了重点访谈,访谈对象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贵州省G公司残疾员工基本情况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disabled staff of G company in Guizhou

本次访谈的都是事故发生10年且伤残三级以上的职工。他们无自理能力,仅依靠工伤劳动保险的相关补助解决温饱问题。因为康复无望,所以他们是无法再融入社会的边缘人群。本文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阈下,从多层面考察这些企业残疾人的行为和处境,探讨企业残疾人生存危机问题,对他们回归、融入社会提出相应的对策。

2.1微观系统分析:自我系统的危机

2.1.1心理承受力强,但有一定心理问题 在此次访问中发现企业残疾人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强,对生死更加无畏。如与个案A4交流中,说到其妻子意外死亡一事,他说:“活着的不可怜,可怜的是已经死了的人”。这与其他研究者的发现有些不同,或许可用生死一线的特殊经历加以解释。虽然残疾人有一定的承受力,但其对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的琐事更加敏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更焦虑。此外,他们还有抑郁、恐怖、偏执、敌对、强迫等问题。一般情况下,残疾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比较敏感,在日常的交流中,他人的无意之举都会被放大,从而造成心理的抑郁,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是个“废人”。很多人因此自暴自弃,不愿意出去工作。这些想法对残疾人的生活和生存都是不利的。

2.1.2心理依赖严重,缺乏人际沟通 由于身体条件受限制,只能依靠等待的心理来解决自己的生活所需。长期的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争取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心理依赖。此次调查的对象大多居住于老式楼房,居住面积小,致使其接触的交流对象有限;加之所调查对象行动不便,出行范围有限,这些情况是造成残疾人沟通能力弱的主要原因。个案A5在接受访谈时说:“家里面这么多人挤在一间房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俩人有矛盾,整个一家子人都知道了,为了防止吵架,大家都不说话,我行动不方便,也不好提出要求扶我出去锻炼”。由此可见,出行不便影响了残疾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使残疾人日益脱离群体,被边缘化的程度更严重。

2.2中观系统分析:企业系统、家庭系统与社区系统的危机

2.2.1企业福利待遇低,经济支持不足 企业是个人的重要组织,企业相关政策影响着残疾人的生活。本次调查对象工资多在1 600~1 800元之间,仅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再遇到重大事故,使本不乐观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他们居住的房子多为单位提供,条件差、面积低(集中于37~80 m)。由于身体受限,残疾职工不能像其他正常职工,拥有更多机会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对于企业残疾职工来说,受伤以后的经济来源主要为工伤保险获得的补偿,企业很少会安排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在访谈中,该企业行政后勤部的相关人员说:“对在岗位上受伤的员工都给予了补助,企业也尽力给安排康复训练,但企业资源财力有限,要更多顾及其他盈利生产”。由此可见,企业对这些残疾职工能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非常有限。

2.2.2家庭负担重,情感支持不足 家庭是人主要的情感支持网,在残疾人的生活中起到主要作用,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支柱为男性矿工自身,配偶多为没有收入的家庭主妇,家庭经济负担重。当家庭中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后,家庭整体经济水平就降低。大多数的矿工来源于偏远贫困地区,亲友能给予的经济支持不够。在主要经济来源减少以后,残疾人的家庭活动主要是配偶支撑,日常的各种开销使家庭经济负担极重。我们深度访谈的几户家庭中,残疾人几乎都需要有一个全职的家庭成员来照顾其衣食起居,这就使得仅存的劳动力过度操劳,无法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

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是企业残疾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中直系亲属在情感支持方面起主要的支持作用[8]。个案A6在访谈时说:“心里难受想不开,最多的还是想和自己的老伴说,但是她每次不在忙地里的农活就是在照料家里,虽然对我的日常生活都照顾得很好,但是我还是想和她面对面坐着,说说知心话”。可以发现残疾人需要更多情感支持,更需要家人能够倾听他们内心声音。

2.2.3社区支持不足,社区参与程度低 社区支持对残疾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这些企业残疾人多属于外地户籍,不方便与老家亲友见面,日常交流的对象都是朋友和邻居。他们的朋友多为以前单位上关系较好的男性朋友,而邻居大都出于同情来帮助有困难的残疾人解决一些小麻烦。但是这种支持仅限于较为熟悉的朋友之间,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

残疾人和外界接触少,社区参与程度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为社区康复服务水平差。社区康复是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康复,残疾人能够提升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与人的沟通交流,对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此次深度访谈中,大部分访谈者认为社区康复的器械设备陈旧,种类单一。个案A2说:“有时候天气好,就让孩子把我扶出去散散步,锻炼一下身体,可是小区仅有的一些锻炼身体的器材都被一些老人占去了,我们也不好意思让别人停下来,只好自己走开了,有时候遇到上面派下来的专业人员来指导,他们也只是问一些基本的身体状况,根本不会深入去了解”。从访谈中可以得知,社区康复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2.3宏观系统分析:社会系统危机

社会宏观系统产生的影响需要放在大的社会环境中考察,由于煤炭企业有自己家属区、医院、学校(前两年由于国家的政策与城镇其他学校合并),企业像独立王国一样与社会脱节,形成自己的空气泡,使得企业的职工家属群体的利益关系与社会其他环境脱离。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企业仍然延续传统模式解决员工的生老病死问题,与政府部门除了有经济利益上的挂钩,没有其他的关系。

2.3.1残疾责任推诿,工伤保险不足 传统观念认为残疾人的问题与社会无关,更多的是由个人去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认为由于单位所在城镇主要以煤炭为主要产业,企业残疾人都是因公致残,因此企业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而政府没有太大的责任[9]。所以残疾人个人问题又变成了残疾人所属企业的问题,企业残疾人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在社会大环境中否认了残疾人的社会责任论。在此次访谈中,企业安全监察部的相关负责人指出:“从事该行业的危险性,我们已经提前告知当事人了,很多事故是因公致残,但企业相关部门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助,至于其他的都不归我们管,可以找政府部门解决”。企业将其责任推脱,残疾人生活更是没有保障。

通过本次访谈发现,大多数肢体损伤严重的残疾人是在其工作岗位上受伤的,由于个人安全意识不高,对工伤保险的认知不足,加之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不完善,对工伤等级的赔偿并未落到实处,致使残疾人获取工伤保险的赔偿少之又少。

2.3.2社会排斥大,社会融合度小 由于残疾人自身缺陷,使他们与社会更容易疏远。个案A7指出:“有时天气好,让家人推着出去买菜,旁边买菜的人总是指指点点,我就再也不想出去了”。加之,残疾人狭小的交际圈降低了残疾人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在外面时,接受的关爱又比较少,也使他们更不愿意和外面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得残疾人被边缘化越来越严重[10]。同时在很多公园或社会的大环境中没有能够让残疾人休闲娱乐的地方,无形中形成一种社会排斥,使其融入社会的难度加大[11]。

3 缓解企业残疾人生存危机的措施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与环境的交流失衡会引发人的问题,应针对残疾人的生存危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方面进行调整。

3.1微观环境的调整

3.1.1摆正心态,重新定位自己 理性情绪理论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心理治疗体系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不仅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残疾人的非理性态度,主要是一些绝对化要求,应从破除这些态度着手,改善其心态。要让残疾人认识到自己虽然处于竞争的劣势,但只要重新定位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就能把自己有限的能力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残疾人要勇敢与自己的非理性态度进行辩论,使其结果具体化。要对残疾人加强心理关爱,使其获得心灵的平静。

3.1.2提高沟通意识,摆脱依赖心态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够让人在生活中相互关照、帮助、尊重,传递正能量。在此次调查中,可以发现残疾人因受限于居住环境,多封闭在特定熟人的世界中,与他人沟通的机会比较少,很少接触到新鲜事务,容易造成心理敏感和依赖。因此残疾人应该走出家门,增强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社会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主动寻求心理疏解,摆脱对特定人群的依赖,独立完成能力范围之内的事,积极承担必要的家务,主动和家人沟通,减轻家人的物质和精神负担。

3.2中观环境的改善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鼓励弱势群体建构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从社会到家庭的互动体系。企业、家庭和社区三管齐下,对残疾人生存状况的改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2.1增强企业责任意识 现代企业不仅要承担企业应尽的经济责任,也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即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关注。在此次的深度访谈中,部分残疾人表示企业对自身责任意识的宣传和认知较低,当谈及责任时,宣传人员模棱两可。由此可见,企业欠缺对相关社会责任的理解。虽然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的发展,人的需求。残疾人牺牲了自身健康为企业创造利润,维护残疾人的利益是一个企业应尽的职责。

3.2.2增强家庭情感支撑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残疾人配偶的家庭角色发生转变,由家庭主妇变为主要劳动力,与残疾人心理情感的交流势必越来越少,而家庭中的情感交流在残疾人心理康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残疾人应主动转变家庭角色,在能力范围之内帮助照看家里,接受救济之外,要主动考虑靠自己能力赚钱来补贴家用,更要主动和妻子孩子多交流谈心,增强整个家庭的情感支持,为整个家庭的和睦出力。

3.2.3完善社区康复资源 社区中拥有较强的人力资源,在社区内建立基本的残疾人生活设施,把残疾人集中起来由社区统一进行身体照顾和心理疏导。康复不仅是恢复其身体、心理,更重要的是恢复其社会成员的能力[12],健全的社区康复体系是残疾人重新融入正常社会最重要的一步。

建立社区康复必须整合社区资源,同时得到企业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推动建立社区内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支援,如残疾人康复自助小组、助残志愿者协会;开展康复知识的讲座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政策宣传,鼓励残疾人参与社会事务,表达个人诉求等;在社区内定期开展残疾人康复互助活动,提高残疾人之间的交流,增强残疾人对社区的归属感,丰富残疾人的情感生活。

3.3宏观系统的改进

依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残疾人生存危机状况并非是微观的个体现象,宏观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该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端正对残疾人的态度和认识及提高社会的安全监督意识对缓解残疾人生存危机问题的解决尤为必要。

3.3.1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 残疾人是工业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牺牲者,残疾人保障不仅仅是个人或单位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残疾人保障事业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部门、企业,还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合作,共同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13]。如卫生机构要为残疾人减免基本的治疗费用,教育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再教育的机会,社会服务部门要为残疾人提供基本保障服务。只有加强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才能制定更全面的保障体系,使残疾人真正被社会再接纳,重新成为社会的一员。

3.3.2纠正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 《残疾人保障法》明确指出“残疾人同样享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但从当前社会各界的反应来看并不乐观,议论、嘲笑、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残疾人在社会生存中依然要面对很大压力。所以,政府要大力宣传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对于他们,我们要更多的给予理解、尊重和帮助。

3.3.3落实安全生产 煤炭企业的事故,基本属于安全监督不利造成的生产事故。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被看成是劳动的工具,没有享受到该有的待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相关条例,各地政府和企业应该以安全生产作为开展工作的起点和前提。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对此提出3点建议:第一,加强煤矿的法制建设和人性化建设;第二,加大经济的投入建设合理的生产系统;第三,推进矿区安全文化的建设[14]。

4 结语

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企业残疾人生存危机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贵州省重点煤炭企业因公致残人士调查显示,残疾人生存危机来源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提出缓解残疾人生存危机的有效对策,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史绵绵. 社会支持网对城市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影响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孙晓明,崔捷. 心理康复在社区康复中的主要内容[J].中国康复,2007,22(4):292-293.

[3] 师海玲,范燕宁.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4-99.

[4] 宓忠祥. 角色转换在残疾人心理康复中的意义和运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34-36.

[5] 张曼.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中的应用[J]. 社会福利,2013(8):32-37.

[6] 赵金子,周振. 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成因及其治理-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4,14(5):91-96.

[7] 陈长春,李淑杏.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老年人健康维护的社会支持模型构建[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14 (6):05-14.

[8] 万书玉. 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1):87-91.

[9] 于海阔.关注残疾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06-208.

[10] 张芳,刘艳虹. 残疾人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某市为例[J]. 中国特殊教育,2006(11):21-23.

[11] 赵林. 82例社区残疾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08,24(10):57-58.

[12] 孙树菡.康复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前提[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1):15-17.

[13] 王江曼.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及对策[J]. 法制与经济,2011(8):199-202.

[14] 陈天祥,付琳. 政府煤炭安全生产监管绩效评估体系探讨——来自山西省J市的调研[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5):18-24.

第一作者:段娜,女,1989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Analysis of Existence Crisi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Corporations Based o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G Compan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UAN Na,LIU Yu-mei,HU Ru-me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researches the multi-environment system that causes the existence crisis of the disabled in coal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 It is indicated that micro-environmentally speaking, the major performance of their existence crisis comes from their weak awareness of communication,heavy dependency,the meso environmental low welfare,insufficient economic support as well as huge family burden and little community assistance. Macro-environmentally speaking, the crisis comes from the responsibility prevarication of related authority and the rejection of the masses by means of conversation and statistic analysis. This thesis aims at solving the existence crisis with three efficient counter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crisis of survival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self-adjustment,to build a diversified social support system and to clean up the macro-social systems barriers in aspects of micro,meso and macro systems on the basis of 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

Key words:enterprises with disabilities;existence crises;theory of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

通信作者:刘玉梅,女,1974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区域社会组织创新路径研究”(13BSH070)

收稿日期:2015-11-03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6)02-0045-05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6.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