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一提笔就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两节课也写不了一篇作文;更有甚者,害怕上作文课。究其原因:一是无东西可写,胡编乱造。二是语言积累少,干干巴巴,写不具体。三是对周围事物缺乏观察、思考。四是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多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多读书是作文的不二法门。古往今来,文坛上的一些大作家,大诗人都是读过很多书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应该先读好教材上的文章,因为教科书上的文章,都是编者、专家们精心编选出来的,无论从知识的方面,还是从思想的方面来看,都是知识性强、思想健康的好文章,对写作都是有好处的。此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单单读好课内的篇章已经不够了。此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阅读能力的高低,适当给学生们推荐一些好的课外读物,如好的散文、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等,来满足学生们的读书欲望。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学会积累。
除了读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欣赏有益的电视节目。因为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快捷的社会,影视、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快,且直观、生动、活泼,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特别是新闻联播、动物世界、各种重大节日的专题节目、爱国主义影片、网络等,都对学生有益智、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善于从中得到积累。
如此一来,学生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既能在读书中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又能陶冶学生们的思想情操,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二、多看
看就是观察。鲁迅先生曾说:“文学创作,首先要学会观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写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方面的积累。”从小学生的作文来看,写来写去,总是那几件事,也总是那几句话,干干巴巴,没有真情实感,总在无病呻吟。看来,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作文时一定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叙。因此,指导小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至关重要。
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材料。写作的素材往往都是通过观察得来的,许多作家为了写作,长期深入农村、工厂、部队、机关、学校进行观察,搞调查研究,就是为了收集写作素材。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和事物只有靠细心地观察、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积累,变成自己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细致地、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地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记录下来。这样,观察得多了,思考得多了,积累也就多了。学生一旦懂得了观察的重要性,并养成了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把观察的所得、所感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写作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越来越得心应手。
三、多思
子曰:“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成。多思就是把自己所读过的书,所观察到的人和事进行细致的思考、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反复的认识过程中辨析出是非,提高认识。
课本中优秀的篇章,本来就是指导我们写作的范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熟读的情况下,还要指导学生多思考、多研究文章的结构、叙事的详略、人物的描写等,像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还是总—分、分—总;叙述事情是详还是略;刻画人物用的是动作描写还是心理描写等等,要多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通过熟读、多读,多思考、多研究,写作的一些技巧、方法就会逐步心领神会。当然,小学生对写作的理解一定需要教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指导,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写作实际,贪多、贪快,那样只会得不偿失。
四、多练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写作方法之后,教师要多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训练之后再进行讲评,哪些优点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哪些需要注意等等。讲评之后,让学生再次写升格作文,要求学生沿用上次的优点,克服上次中的不足。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讲练结合,假以时日,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逐步得以提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有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的信心,孜孜不倦地进行训练,作文教学一定会冲破迷雾,迎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