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萍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你一定听过这句阿基米德的名言吧?其实,写作文也是一样哟!好的文章不一定要有很多个“看点”,有时候,抓住一个最重要的“点”来展开描述,主题会更加突出。但是要怎么样抓住一个“点”“撬动”一篇佳作呢?先来看看下面这篇习作吧!
习作大看台
我也好想“野”
“芳怡啊,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呀?”我刚想回答,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不用说,我也知道,你一定又考了第一!阿姨知道你是个乖孩子,你爸妈真有福气。”
我沉默了。
“乖”!从小到大,我被大人强制贴上了这么一个标签。因为学习成绩好,听爸爸妈妈的话,又被老师器重,我一直是同龄人中的模范,大人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正因为如此,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一直都很高,希望我一直按照他们的标准前进。我没有拒绝的权利,只能顶着那可笑的“乖孩子”的帽子一步一步前进,不敢行差踏错……
虽说我是“乖孩子”,但是也会有失误的时候。
一次考试,不知是粗心大意,还是复习不到位,最后的成绩远远低于父母的要求。得知成绩的爸爸劈头盖脸地骂了我一顿,连一向对我“宠爱有加”的妈妈也批评了我两句,然后默默地在试卷上签下了名字。没有人帮我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没有人体谅我的难过。我低着头,一个人回到书房,捏着试卷,看着那鲜红的分数,加重了手上的力度。试卷被我捏出好几道醒目的痕迹,真的好想哭,好想哭!但是,我不可以落泪,因为乖孩子是没有资格哭的,只能接受、听从、改正
我被窗外的欢笑声吸引,不由自主地走向窗边。几个孩子在楼下玩耍,他们打闹着、欢笑着,幸福的笑容刺痛了我的眼睛。不知不觉中,一滴泪珠冲破了眼眶;渐渐地,眼前的一切变得模糊,那欢笑声,似乎也越来越远,听不到了。
我多么想像那些孩子一样呀!在蓝天白云下肆无忌惮地玩耍,跑得大汗淋漓,笑得没心没肺!有时候,我也想像那些“野孩子”一样,偷偷溜出门,和同学们聚在一起疯跑玩闹!可惜,我从来没有那样的机会。
我真想跑下楼,对着头顶的蓝天、对着爸爸妈妈大喊一声:“我也好想‘野!”
锦囊悄悄看
“杠杆计”:第一步:找准“支点”,组合素材
一篇作文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多个素材。可如果素材与素材之间毫无关联,那么素材就会“各自为王”,习作就会主题分散,读者会不知所云!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各个素材之间找到一个共通点,以它为“支点”撬动佳作。
例文中,“我”的“乖”就是一个“支点”。小作者抓住了这个“支点”,整合了关于这个“乖”的所有重要的、特别的素材——亲友言谈间对“我”“乖”的表扬,老师、同学对“我”“乖”的认可,“我”“乖”的行为…..
例:支点:妈妈的唠叨体现了她对我的爱。
素材:每天送我到校门口总要嘱咐我好好吃饭、多喝水,及时增减衣物:每次我独自出门都百般不放心,反复向我重复出行路线……
“杠杆计”:第二步:确定“撬动”目标
仅仅有一个“支点”就够了吗?当然不是,杠杆原理最重要的意义是,利用一个支点可以用较小的力撬动一个巨大的物体。我们的“杠杆计”也是如此,要利用小小的“支点”,表达大大的主旨、立意。
那么,怎样才能确定“撬动”目标呢?嘿嘿!其实并不难!你看,例文中小作者想要用“乖”这个支点撬动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我”也想“野”,也想如其他孩子一样自由自在啦。所以说,我们“杠杆计”的主旨要比“支点”要“高大上”,要与其相反才可以哟!
例:“撬动”目标:想要独立自主,我必须扔掉妈妈唠叨这根“拐棍”。
“杠杆计”:第三步:插入“杠杆”,用力“撬动”
好的记叙文,没有一篇不注重“细节”的。因为,“细节”往往更能深入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更能写出作者内心的细腻之处。所以,运用细节描写整合而成的素材就是我们从情节触动读者情感,从“支点”撬动主旨的“杠杆”。
例文中,小作者对“乖”这个支点的细节刻画可谓“渗入骨髓”!亲友口中“不用说,我也知道,你一定又考了第一”这个语言描写上的细节,从侧面反映出“我”的“乖”已经家喻户晓了。一次失败的考试后,面对父亲责备、母亲批评,“我”不辩解,“捏着试卷”加重力度,“捏出好几道醒目的痕迹”“不可以落泪”这些细节描写字里行间渗透着“我”的“乖”!这些“乖”的细节犹如502胶水,将所有的素材紧密地黏合在一起形成杠杆,引发读者的共鸣,让结尾“我”渴望自由的呼喊自然真实,“撬动”了整篇习作。
例:支点:妈妈的唠叨体现了她对我的爱。
素材1:每天送我到校门口总要嘱咐我多喝水,及时增减衣物。
细节描写:我因此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质疑,并落选班里的“生活委员”。
素材2:每次我独自出门都百般不放心,反复向我重复出行路线。
细节描写:这务路我已经走过无效遍了,面对唠叨我只好敷衍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