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赋
[摘 要] 科技社团是优化学术环境、推动学风道德建设的主力军,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优化学术环境中积极作为;加强制度建设,为优化学术环境提供法治保障;加强学术建设,为优化学术环境注入正能量;加强文化建设,确立优化学术环境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科技社团 优化 学术环境 贡献
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优化学术环境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别强调增强科技社团的自律功能,对科技社团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和要求。科技社团是优化学术环境、推动学风道德建设的主力军,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为优化学术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做出新贡献。
一、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在优化学术环境中积极作为
优化学术环境是科技社团改革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地位超脱,横向联系,具有学术性、群众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和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等独特优势。从组织架构看,科技社团既有个人会员,又有单位会员,联系广大的高校、科研单位和众多的园区、企业,组织覆盖面广。在学术生态系统中,相对于高校、科研机构等学术共同体而言,科技社团具有更强的学术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要充分认识科技社团的优势、地位和责任,坚持创新导向、学术自主、自律为本、依法治学和宽松包容的基本原则,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优化学术环境和学风道德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要深入研究学术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学术环境不够优化的制约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学术共同体缺乏自律意识,制度建设滞后,学术评价过度量化等;外部因素主要是学术管理行政化严重,行政干预过多,压制了学术民主,干扰了正常的学术研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侵蚀着学术环境。要充分认识优化学术环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把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学术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科技社团的改革发展。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和建言献策,推动科研管理和宏观政策环境的优化,明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边界,让行政权力在学术领域发挥有限、合理的作用,力求学术活动中“行政干预最小化”和“学术自由最大化”。推动学术自主自治与学术自由,对于正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只要无违法违规行为,就应该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并为其提供学术支撑条件和制度环境。打破官本位思想,避免用行政级别的方式对待专家学者。在学术、科研成果的宣传方面,应突出首席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而不是科研单位,更不是单位领导。要以科技社团学风道德建设的成果,影响带动众多学术共同体,进而推动学术环境的整体优化。
二、加强制度建设,为优化学术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近几年来,多个国家相继发生科研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凸显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度建设是优化学术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科技社团的基础性工作。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激励科技工作者发挥主体作用,保障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要坚持依法办会和民主办会相结合,广泛听取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科学严谨、团结协作等方面制定学术行为规范,教育引导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章程,依法依规办事。划定学术研究活动的红线,对于造假剽窃、侵权泄密、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杜绝学术上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行为。
(一)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惩戒制度
总结推广先进学会的好经验好做法,组建学风道德建设委员会,开展学风道德宣传教育,监督会员学术行为,对学术不端行为相关人员和问题及时向学会提出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进一步规范会员管理,对会员的不端行为,应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取消会员资格,三年内不允许参加学会活动或在学会主办期刊上发表文章和参加学会评奖等。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建设,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于学术造假者予以曝光,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术信用平台,对相关举报和问题进行查实后,通过学术信用平台向社会公布,并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学术不端行为者相应的处罚。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制度安排上存在短板,科技社团作用发挥不够,使得人才、成果评价饱受诟病,导致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比如,在人才评价中注重论文专著,忽视能力、潜力和贡献;注重论文著作的数量,忽视质量和水平,引导人们走进了拼凑论文数量的死胡同,形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利益共同体,加剧了学术界心浮气躁、弄虚作假。在成果评价中,注重了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论文发表的数量,忽视了学术观点的创新性和社会影响以及对文化的贡献,甚至试图将难以量化的学术成果、思想、观点纳入量化评价,其结果必然会失去科学性。要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推进评价制度的顶层设计,切实解决好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等问题。应突出同行评价、社团认可和第三方评价的主体地位,人才评价应注重能力、贡献和发展性;成果评价应注重创新性、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等。在评价方法上应注重分类评价、综合评价和多维度评价。需要强调的是定性评价宜“全”不宜“偏”,定量评价宜“粗”不宜“细”,综合评价宜“简”不宜“繁”。
三、加强学术建设,为优化学术环境注入正能量
(一)学术交流是科技社团的生命线
要高度重视学术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满足人们结社、学习交流的需求,为自身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要发挥学术交流的功能作用,繁荣学术园地,树立学术权威,激发创新、创意火花,弘扬优良传统和学风,形成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和正能量。
(二)搭建更宽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现代社会,人们结社的目的不仅在于社会交往,更重要的是在学术交流中获得信息、知识和方法,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展示成就,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增值。科技社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都是开放式的,为满足人们结社的愿望提供了条件。在大科学时代,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加快,创新发展的新增长点不断形成。要注重同行间的交流,更要注重跨学科的交流,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拓展学术交流的广度,打破学科行业的壁垒,开展跨学科、跨行业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帮助科技工作者跟踪了解科技前沿动态,促进原始性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术氛围
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学术上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学术上的质疑、批判和争鸣,激发思想火花和创意灵感。支持在学术活动中互动交流,发表新思想、新观点和不同见解。培育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竞争共生的学术生态,引导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给予学者充分自由支配和发挥的时间、空间,使其沉下心来从事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对于一些需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不轻易下结论,更不能轻易扣上伪科学的帽子。
(四)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和成效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学术和科学、技术、工程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条创新链条,学术处于创新链的最前端,具有基础性和导向引领作用。实践证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都离不开学术交流,也离不开良好的学术环境。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同时,也会对优化学术环境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把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和优化学术环境统一起来,作为科技社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下大气力抓紧抓好,促进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四、加强文化建设,确立优化学术环境的价值导向
学术环境是科技社团文化的具体反映,优化学术环境归根到底是加强科技社团文化建设。科技社团文化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它是以科学文化为主体,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促进创新,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文化,是全体会员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科技社团文化的凝聚、激励和教化等功能,对于优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
(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认识学术和学术研究的意义所在,坚定学术研究的自信和自觉。应当指出,学术和技术具有不同的属性,不能用技术的实用性来评判学术。学术关注的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技术关注的是现实问题,强调实用性。形象地说,一个是仰望星空,一个是脚踏实地。做学问的人应当坚信,所有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术成就终将汇入人类社会的知识宝库,对人类的文明进步都是有意义的。要引导会员和科技工作者,以屠呦呦和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秉承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弘扬真善美,摈弃假恶丑,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生涯中,要继承优秀的学术传统,坚持不惟上,不惟书,只求实,不人云亦云,不沽名钓誉,不做御用文人。要克服浮躁情绪,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坐得住、静得下,持之以恒,探究真理,勇攀科技高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做好建家维权工作
科技社团文化根植于会员之中,来自于活动的积淀,表现为会员的认同度、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围绕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需要,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各项活动,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发挥同行评价、社团认可价值体系的作用,开展人才、成果评价和资质认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评选表彰优秀会员和先进科技工作者,对于贡献突出者授予荣誉称号,使他们感受到科技社团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大力宣传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的意义,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事迹,引导全社会形成“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为优化学术环境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建立学习型社团组织
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深化科技社团文化建设,既有良好的契合点,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这既是会员修炼的方法,也为科技社团文化建设提供了路径。要精心组织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帮助会员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促进会员思想境界、理论素质、业务能力的全面提高。以繁荣学术、促进创新作为科技社团的共同愿景,以学术交流作为团体学习的平台,倡导团队精神和系统思考,引导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实现人生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