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民工就业环境分析

2016-05-25 08:12高乐
北方经贸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常态

高乐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民工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继续稳定农民工就业,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让农民群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且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和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关键词:新常态;农民工就业;就业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4-0031-02

近十年来我国农民工总人数逐年上升,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人数达到2.74亿人。随着农民工群体的逐渐庞大,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使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农民工的就业行为和就业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继续稳定农民工就业,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让农民群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且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和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农民工就业的现状

(一)工资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差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民工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增长速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显示42.7%的农民工收入水平在1000-2000元之间,除去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农民工的收入基本是社会工资收入的最低点。同时,农民工享受到的社会保险福利以及劳动参保率更低,据纪韶(2011)对全国19个省市农民工的调研,55%的农民工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43%的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 65%的人没有工伤保险, 67%的人没有失业保险。此外,从农民工就业环境来看,半数以上的农民工就业于规模较小、管理制度不规范的私营企业,社会地位低下。如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为24.7%,而且违反《劳动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欺骗的手段与农民工签订合同,且随意辞退农民工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偏低

农民工的文化和技能水平是其能够顺利就业的基础,也是在工作中得以提升素质和不断深造的前提。但由于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意识淡薄,加之收入水平偏低,导致农村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据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与其收入有明显的正相关,接受高等教育和具有一定技术的农民工比其他无相应资格农民工的收入分别高出20%和7.60%。而且文化程度和就业行业也存在关联性,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多从事于建筑业,高中学历多数就业于制造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则多从事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三)就业稳定性较差

农民工更换工作的频率极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工技能水平不高,工作条件脏、乱、差,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求提高;二是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随意辞退农民工的现象频繁发生。除此之外,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呈正相关。从性别来看,女性农民工由于生理和社会原因,其就业稳定性比男性差,获取工作的机率更低;从年龄来看,26-35岁的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最强,25岁以下以及36岁以上的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有所下降。

(四)就业信息缺乏

信息缺乏是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农民工自身技能水平所限以及正规就业信息渠道不畅,使得靠亲缘、地缘等成为农民工获得就业机会的主要途径。宗成峰通过对北京市建筑业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发现,通过亲戚、朋友、熟人、老乡等获得工作机会的比例高达88%,仅有12%的农民工通过网络媒体、报纸杂志等中介渠道来获得工作机会。另外,通过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找工作,比通过就业中介机构更容易获得国有企业的工作机会。这种工作获取上的不公平性,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工就业过程中的信息渠道狭窄。

(五)维权渠道不畅

虽然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众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但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仍频繁发生。农民工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寻求解决争端的途径不畅且维权成本较高。首先,农民工在企业内部的维权行为艰难,工会作为企业内部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主要机构,却缺少相应的权利和职能,不能妥善解决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其次,在社会维权方面,通过民间组织维权的公信力和维权成功率较低,而通过司法裁判方式维权的费用高、周期长,农民工难以支付这些维权费用,或者往往在付出了高额的诉讼成本之后不能得到相应的结果。

二、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环境变化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分析农民工就业环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工就业的问题,更准确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1.经济增速放缓迫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自2012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换到中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原因是国际经济形势疲软,我国作为贸易大国难免受到波及,但其中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处在世界经济周期下行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更加趋向于科技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且廉价的劳动力。但随着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人口红利空间缩窄,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已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来助推发展。2015年国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人民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从高质量供给角度增加经济发展动力。

3.企业发展更加重视员工的素质

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发展战略随之转变,粗放式的人力资源投入难以获得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员工的素质。根据近年来企业的招工要求,学历、技能已成为企业用工的基本诉求,尤其是第三产业。而即使在建筑业、制造业中求职的农民工,如果没有相应的技能素质,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据调查显示,获得相应职业技术职称的农民工在就业中获得工作的机率比无技术职称的要高出4.5个百分点,且在工资收入和社会待遇上有明显差异。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

1.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会逐渐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的格局。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和制造业,占农民工总人数的半数以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会影响农民工就业方向和领域。近年来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产业模式和产业间的新联合,对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和素质构成外在压力,对于农民工集中的基层工作领域也不例外。因此,产业结构的升级客观上要求农民工亟待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2.地区间收入差距缩小

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间收入差距呈逐步缩小的态势。2010年我国地区间最高工资对最低工资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是农民工的流出地,但近年来工资增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资水平的增长,减缓了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速,呈现农民就近就业和农民工回流现象。

(三)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度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出台了众多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法规。2016年国务院把农民工就业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连续发布了四份指导农民工就业、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文件,涉及到农村留守儿童、城乡基本医疗制度、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等内容。这些文件的发布旨在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就业保障,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另外,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也在加快,同时大多数省份普遍放宽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中小城市落户的政策。目前,社会上也成立了多层次、多内容的服务农民工群体的民间组织,涉及到就业、工作、生活、心理等许多方面,如各类民办就业服务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法律义务援助组织等。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多角度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

农民工的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其自身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其就业能力和就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农民工的技能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其就业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提高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使其从单纯靠体力就业转变为靠技术就业。但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要靠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合力。首先,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技能培训计划,统筹、调动社会各项资源,形成统一有效的培训体系。其次,提供必要的培训资金支持,做到专款专用,并做好培训资金的审计督查。再有,应严格规范企业的用人制度,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把技能素质和工资收入、职业晋升紧密结合。另外,农民工要深刻认识到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对其职业发展的意义,强化职业技能学习。

(二)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就是要保障农民工的就业、教育、医疗、生育、住房等各项权益。农民工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没有享受到城镇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此,政府要合理统筹社会资源,在努力增加社会资源总量的同时,把有限的公共福利合理分配给农民工群体,做到效率和公平的双统筹。同时制定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民工基本的住房、卫生医疗权利,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民工群体的广泛开放。

(三)大力发展乡镇经济

引导农民工就近就业,这既能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心理成本和生活成本,也减少了流入地的社会管理成本和社会管理压力。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产品加工,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其次,针对农民分散化经营的特点,可以以村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合同契约的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另外,在“互联网+”的新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要以此为契机,采用农业电商化的经营模式,利用农业新媒体营销平台,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总之,通过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激发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的热情,使乡镇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全面汇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张 庆.农民工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 2013(6).

[2] 纪 韶.中国农民工就业状态的调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2).

[3] 赵 亮,张世伟.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 黄 乾.城市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工资效应[J].人口研究,2009(3).

[5] 宗成峰.构建和谐社会中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就业决定的实证分析——基于北京市建筑业的调研[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3).

[6] 刘学民.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3-2014)[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金永红]

猜你喜欢
新常态
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常态”(纵横)
美国人口中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社会定力弥足珍贵(焦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