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文化生态学》的仰望与思考刘志成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湖南农业大学黄正泉教授书写的《文化生态学》著作探讨了文化生态多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了文化生态学新体系,揭示了文化生态运行规律,推动了文化生态学思想的发展,开展了对反文化生态的批判,描绘了文化生态的理想图景,指明了文化生态的回归之路。该著作观点新颖,引经据典,思想深邃,方法独特,语言优美,体系宏大,是一本难以读懂但又吸引人的经典著作。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仰望;
思考当今之世高校教师的研究心态发生了改变。能坐冷板凳、默默无闻做学问的教师渐渐又多了起来。黄正泉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学者。作为二级教授的他,为人正直,博学多才。虽年过六十,却不听朋友劝阻,仍不辞辛苦,埋头苦干,花几年时间完成并出版了一本超过百万字的大作《文化生态学》。通过认真拜读,我觉得该著作社会意义深远,思想内涵深刻,研究方法新颖,是一本独具匠心的具有原创性的生态哲学著作,实为仰望!拜读之余,有些许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 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文化生态学》著作研究了文化生态的诸多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提升到了文化哲学的高度,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生态学体系。一是构建了文化生态学的新体系。文化生态是社会存在的历史文化基础,社会的主体是人。从人与文化生态出发,研究人类文化生态思想发展历程,提出文化生态是人历史的存在,稳态延伸,文化制衡,功能耦合,本土发展途径;文化生态学重在建设,建设强势文化生态系统与理想图景,实现文化生态回归。二是揭示了文化生态的运行规律。任何存在都有着存在的运行规律。文化生态也不例外。文化生态是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动态就是运行,运行有运行之道。①文化生态的发展变化遵循稳态延伸—相互制衡—功能耦合—本土发展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文化生态运行的规律。三是提出了文化生态的理论根据。人—文化生态—语言符号三位一体。这三种理论的统一就是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源。四是推动了文化生态学思想的发展。文化生态学从人化环境与信息环境开始发展到研究文化生态人性化问题。五是开展了对反文化生态的批判。反文化生态是文化生态异质性的存在。文化生态中存在反文化生态,反文化生态是文化生态否定性存在,没有反文化生态就没有文化生态。六是描绘了文化生态的理想图景。这种图景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文化生态。七是指明了文化生态的回归之路。明确了在新时期建设的现代文化生态是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城市化的文化生态。
二、 引经据典融会贯通
《文化生态学》著作引用的古代诗词歌赋超过几千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诗词歌赋很深的文学功底。“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是一首首生态的颂词、圣歌,是整个文化生态世界的文学表现。”②《文化生态学》大量的引经据典,并不是资料的堆积,文献的罗列,不是尝析,补正,考古,而是言说、解说、构建文化生态。因为这些经典涉及到文化生态、融聚与深契着文化生态。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关于生态文化的观点几乎尽收眼底,令人叹服。有一些语句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明白其大意,才能融会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如:语言符号是人与文化生态的道体,道体是一个圆或一个点,天空、大地是一个圆或起源是一个点。海德格尔的道就是一个圆圈。圆圈“○”的中间是“无”,圈是“有”,这是真正的无之无化为有,无中生有的原型也在此。”③道是一个圆圈,圆圈涵盖了所有文化,无之无化着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一个圆圈,人就生活在这个圆圈之中。
三、观点新颖别开生面
《文化生态学》是一本研究人的文化生存状态的著作。傅璇琮先生在序中说:“书中新观点,新思想层出不穷”。提出了一系列“道前人之所未道”④的新的思想和观点。把文化生态学赋予新的含义,强调人是文化生态存在者;语言符号是文化生态的“道体”。揭示社会和文化生态内在关系,“生态是一种关系,任何关系都离不开生存—转换与转换—生存,否则就无法构成关系”。最早论述东西方文化生态的发展。提出了反文化生态概念,是该书最重要的新观点、新思想。揭示了文化生态运行之道,认为“文化生态的发展变化遵循稳态延伸—文化制衡—功能耦合—本土发展的途径”⑤对文化生态危机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文化生态最根本的问题是文化转换问题。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轴心问题是“生存—转换与转换—生存”。解决文化生态危机的办法是建设,主要建设强势的文化生态,构建文化生态理想图景,构建生命意识之门,建设生存之家园。在通向文化生态的路途上,我们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文化生态学》赋予文化生态概念的新内涵,构建文化生态学理论基础,探索了东西方文化生态思想发展历程,提出反文化生态新观点,《文化生态学》是文化生态智慧的集结,是切近文化生态的本质,构建了神奇的文化生态圣殿。
四、 思想深邃启人心智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一个“照着讲”和“接着讲”的说法。他认为哲学史是“照着讲”,哲学是“接着讲”。《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就应该是“接着讲”。黄正泉教授“接着讲”,讲了些什么?《文化生态学》体系庞大,思想深邃,讲了许多东西,远非几个概念、几个思想所能概述,但从中可见一斑,启人心智。这本著作,逻辑严密,把生态学、文化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学科融为一体,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文化生态,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视野独到,角度新颖,给人启迪。正如傅璇琮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说:“文化生态似乎‘包罗万象,文化生态学似乎非虚非实,这就要求研究者心之应然,言说俱妙,与学科相契合。”⑥我们对《文化生态学》一书还没有达到“心之应然”,还无法与之“相契合”。要与之“契合”只能慢慢地细心领会。
例如:关于社会和谐,黄教授把社会和谐与文化生态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和理解。认为,文化生态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文化生态是社会和谐的生存智慧。“社会和谐的逻辑起点是生活,人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和谐问题。和谐不是抽象的口号,和谐是人的生活状态,文化生态是和谐社会存在的历史文化基础”⑦对社会和谐的研究必然对文化生态进行研究之观点,有利于我们开拓视野,拓宽思维,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谐社会与生态文化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endprint
又如:关于激荡的西方文化生态学思潮,黄教授用了一章的篇幅来研究这个问题。认为,任何新的哲学思想的出现,首先是文化生态背景的变化。把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时代的变迁、伦理道德的演变等过程看成是文化生态思想的奠基。这种演变和变化还在不断的进行,相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来说,文化就成为了一种生态性的存在,文化的生态是人存在的形态。通过对相当多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的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把当代西方文化生态思潮发展变化划分为理论的奠基阶段、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和当前文化生态思潮的批判阶段,从而得出文化生态时代即将来临。“文化生态时代即将来临”之观点,有利于我们把握时代特点、掌握生态阶段划分依据,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文化生态的发展和变化同样有着指导性意义。
五、方法创新 推陈出新
《文化生态学》这本著作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论述方法,也没有所谓方法论的论述,与现在大多数课题或论文不同。现在诸多课题谈研究方法就是讲辨证法,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系统法,思想方法等等,这些研究方法千篇一律,固定不变。如果什么研究都用这些方法,实际上是没有方法。《文化生态学》创新了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开创了文化生态学方法的新领域。所谓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只是研究和表述的手段。但方法虽然是研究的工具,达到目的手段,在科学研究中却极为重要,方法帮助你知其对象的玄妙、精髓、本质。方法创新,研究才有突破,实践、理论的突破必须有方法的创新。方法的创新非常困难。有了方法的创新,研究才能成功。方法不是教条、固定的东西,方法与内容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方法。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就在文化生态内容之中。
《文化生态学》指出:“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建设途径的多样性”⑧。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的存在方式。文化生态不是文化的性质,而是人的存在方式。方式有多样性,方方面面的文化构成文化生态是多样的。多元的文化凝结在一起,从而形成文化生态。“现代文化生态是全球化的,是各种新的文化的融合,共生,所以构建文化生态的方法也就是综合—构建。所谓综合—构建,就是将各种文化组装在一起,生存-转换与转换-生存为有机整体”⑨。《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就是“综合——构建”。方方面面的文化凝结在一起是综合,文化生态的生存转换是构建。
六、古为今用善于创新
《文化生态学》的确是一本创新之作,书中给许多定义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关于文化生态的解释,黄教授是这样认为的:“文化生态是人与文化及文化之间关系的构成,是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⑩文化生态由各种文化构成,文化生态必然包括文化的方方面面,人是文化生态存在者,文化生态是社会存在的历史文化基础。
又如,关于文化生态与文化典籍关系的认识,黄教授认为:文化是人的创造,文化不仅是现实的存在,文化存在于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之中,文化典籍是文化的语言符号化存在,是语言言说着历史的文化生态。文化典籍是文化的语言符号,各种典籍就是各种文化的记载。文化记载的就是文化生态。格里芬说:“人们把人的经验看成是实际实有范式:根据这一事实,自我的生态性质的某些方面就是由先前所说过的东西建立起来的。”“先前所说过”是文化典籍,也是文化生态的存在,没有文化典籍就没有文化生态。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编》第一册中说过:“说理明道”不能“囿于一喻”,“应接多则心眼活”,“累土为山,积渐而高”这个比喻恰好与《文化生态学》相吻合,也正是《文化生态学》的创新之处。
七、语言优美引人入胜
百多万字的哲学类著作要让读者愿意读下去,自然要求语言要活泼,文字要生动,逻辑要严谨。语言是生活的反映,只有语言优美才能引人入胜。我觉得,该著作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积,也没有故作深奥而拮屈聱牙,更没有像浮华无实的骈文那样有意造作。
黄正泉教授在上册插页中写道:“人类在这样一个星球上生存下来了,这个星球不仅是一个物理世界也是一个精神世界,两个世界和谐地统一于人自己的存在,那就是:文化生态。”同时引用了元人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认为,该诗“全篇点化的是哀愁,是荒寒,也是道德的孤寂,人们的忧伤。全诗最真实的是对大地、家乡、生命的颂词,是诗意的安居,是人生存母胎的道说。文化生态学是一种乡愁,乡愁是文化生态智慧,乡愁是一首歌。这些非常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该书文字生动,如诗如歌,如花似锦,富有想象力。例如,在谈及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时写到“无数的生灵穿越神奇的文化生态之路,来到全球都市的庙宇之前,驻足谛听也驻足放声,鸿蒙的歌声再度响起”、“时间空间转换在人生之中,思想情感安顿在大地之中,人生与大地血肉相联,灵气想通,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光辉的一面”,像这样读起来意蕴非凡、令人想象的优美语句举不胜举。
《文化生态学》是一本开山之作,结构精巧,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观点新颖,体系宏大,“是一本非常难以读懂的书。”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想读懂此书之人,那你就慢慢地读,细心的领会;如果你只是一个需要了解该书之人,那你就看看“导言”、“后记”,但你要注意此书会吸引人。
【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黄正泉:《文化生态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39、29、16、870、序2、导言2、23、 27、25、899、25、551页。
\[美\]大卫·雷·格里芬:《怀特海的另类后现代哲学》,周邦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9页。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页。
(编校:龙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