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霄晖
小说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不用做调查我们也可以知道,小说是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因其情节曲折、形象多异、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等特点而让教学呈现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征。那么,教师在小说教学中该注意些什么要点呢?我通过参加《泥人张》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有了些许的思考和体会。
一、简化教学设计,切勿面面俱到
课后重新审视整个课堂教学,我发现从新课导入到最后的板书设计,教学环节竟然多到九项。一堂40分钟的课,要完成九个环节,平均下来4、5分钟就要完成一项。我想,这绝对犯了教学大忌。教师本当选择小说文本中最有探究价值的一两点,引领学生去深刻挖掘和细细品味,但因为过于追求面面俱到,结果使得重点不突出,要点不显,整堂课形式大于内容。我想,这毛病不单单只是我在犯,其实也是不少老师在小说教学中的通病。
传统的小说教学,总是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这三方面的内容开展,这是源于在我们很多老师心中根深蒂固的小说“三要素”的思想的束缚,再加上选入初中教材中的小说文本几乎每篇都有“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的完整呈现,因此,很多老师就想当然地、习惯性地把对小说“三要素”的理解把握当作了教学重点。而这一面面俱到的小说阅读教学模式的确定,让教师的课堂模式一成不变,让学生的阅读理解模式固定僵化,以致日益减淡学生对于小说阅读的兴趣。
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小说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去繁从简,有的放矢。一堂课,一篇文章,选择最有探究价值的一两点,大做文章,让整堂课显得有重点,够深入,让学生品得细,悟得深,这也就是一堂精彩的课。
二、根据小说类型,把握教学重点
在传统意义的小说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有专家根据内容的呈现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又将小说分为“情节小说”“人物小说”和“心灵小说”三大类。“情节小说”以“情节为中心,小说的各种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都是为情节的发展服务”,因此该类小说教学应以“情节”为中心做足文章,让学生读有所得;“人物小说”以“人物为中心,情节的设置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教学中应以“人物分析”为中心,通过前伸后延,使学生感知形象,理解写法,领悟主题;在“心灵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典型的环境都已经消解,小说中呈现的是有很大随机性的心灵思绪与碎片”,所以这类小说的教学应以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在“为什么”“怎么样”上知道学生理解小说所要呈现出来的“心灵思绪与碎片”,进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心灵鸡汤”。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类型的小说教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根据以上这段文字的内容,我们也不难发现,《泥人张》这篇小说应该是属于“人物”小说,而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以“泥人张”这个人物为中心,通过前伸后延,使学生感知泥人张的人物形象,并且理解作者的写作技法,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又通过备课资料,我了解到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描绘了20世纪初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由文题就可得知,此系列小说写作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的人,二写“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小说的要领。冯骥才说过:“古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由此我们可知,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就是“奇”。所以《泥人张》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品味泥人张的“奇”,通过细读品味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理解泥人张的“奇”。
如果还要聚焦一个重点的话,那就是冯骥才在创作这篇文章时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和构思技巧。余映潮老师在谈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也认为《泥人张》 的构思技巧是非常值得欣赏之处,比如整篇文章可以用一串数字来概说它的构思技巧:一个故事、两个人物、三线交织、四种手法。而整篇文章的表达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交织、穿插、对比、伏应。因此引导学生在品味出泥人张的“奇”的基础上,品析出作者的构思技巧之“妙”就显得必要且可行了。
由此,摒弃传统的“三要素”教学模式,根据小说的类型和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侧重点,让小说阅读教学呈现多样化,这一理念应深入我们很多教师的心中。
三、尊重学生表达,重视课堂生成
在品味泥人张的“奇”的过程中,学生品析了这个句子:“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可能是学生的品析不够详细,语言太过简练,我忍不住再重新品析,并说出了预设好的答案:就地取材、单手盲捏。课后有老师问我:学生的品析不是已经包含了这意思吗?为什么你一定要说出你归纳好的这八个字呢?
这个细节让我反思了很久,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新理念倡导了那么多年的背景下,我还是在固守原有的旧理念,并且是如此得根深蒂固?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预设很重要,但是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的教学,预设都应该而且必须是给生成让路,小说教学也不应例外。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极具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而且阅读教学原本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的是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表现过于强势,阻止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其实也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扼杀。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和阅读表达,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为教学抓手,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设计,因地制宜地根据学情开展教学活动,或因势利导地进行追问挖掘,提升学生的品读课文的能力。当然,所有的精彩的课堂生成都根源于教师充分地细致地备课,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上下足功夫,最重要的一点是切实地转变观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这样的理念要求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小说的教学方式,让小说阅读教学真正具有多样化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杨权应﹒被“忽略”的初中小说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