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建筑遗产保护机制对比

2016-05-25 01:22
住宅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印度

■ 宋 芸



中印建筑遗产保护机制对比

■ 宋 芸

【摘 要】印度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且由于宗教和信仰以及当地传统文化和政府管理制度的影响,遭受到的人为破坏很少,保存较为完善。同为历史文明古国的中国,相比较而言,由于受到战乱、建筑材料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和人为的破坏,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印度相比,并没有多少,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通过探寻印度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史、管理模式和方法,再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可以从中找到适合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印度;建筑遗产;管理机制

宋芸,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研究生。

印度次大陆是世界上最古老并且最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因其历史悠久和多样性而与众不同。印度的文明最初是沿着印度河发展起来的,根据考古调查,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哈拉帕城和莫亨约达罗城。

在公元前1500年,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拉开了印度文明发展的新纪元,开始出现了奴隶制国家,之后经过朝代更迭,在莫卧尔王朝后期,约17世纪,葡萄牙、英国、法国先后在印度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生斗争,最终以圣雄甘地为领袖,取得了印度自治。1947年《蒙巴顿方案》的出台,宣告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正式终结。1950年1月,印度共和国成立[1]。

虽然在战争中有一些建筑遗产遭到了损坏,但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印度本土仍保存了许多古老的陵墓、神庙、石窟、城堡和城市等,例如闻名世界的泰姬陵、科纳克太阳神庙(Sun Temple, Konarak)、阿旃陀石窟群(Ajanta Caves)等。

1 印度的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和管理模式

1.1印度建筑遗产发展历程

根据《建筑保护史》记载,最早发出声明支持研究印度文物的人是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博士,在1774年鼓励福特·威廉(Fort William)总督对东方的传统和历史进行分析和考察。同年,英国律师兼东方学者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1746—1794)爵士成立了孟加拉亚洲学会(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该学会出版的期刊《亚洲研究》标志着系统性研究的开始。之后,该学会在政府的批准下又陆陆续续进行了一些考古研究活动。1871年,印度考古协会成立,由亚历山大·甘宁汉(Alexander Cunningham)担任总干事。考古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将整个国家的考古保护范围划分为5个区域:孟买与信德和贝拉尔;马德拉斯和库格;旁遮普,俾路支斯坦和阿杰梅尔;西北地区和中部省份;孟加拉和阿萨姆。并确立协会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次要目的为考古挖掘的宗旨。1904年,通过了《文物保护法》,这是印度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重大事件。1947年,印度独立,将全国的文物进行了分类和重新分区并修改了《古迹和考古遗址和遗迹法》。

印度考古协会将全国的古迹和古遗址保护范围分为24个区域进行管理。如图1和图2,24个考古区域和印度的行政划分并非是完全重合的,有些邦建筑特点较为统一会划分在同一个考古区域内,有些邦由于历史建筑特色多样,会划分为不同的考古区域。

1.2印度建筑遗产管理模式

印度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管理系统内负责的管理机构,只有文化部的下属机构印度考古协会。印度考古协会是印度进行考古研究、科学分析、发掘考古遗址、保护和保管文物古迹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维持遗址博物馆和所有关于文物和艺术财产相关法律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组织。印度考古协会将整个国家划分为24个考古圈,每个考古圈都设有考古协会的分部对当地受保护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图1 印度行政区划分图

图2 印度考古保护区划分图

印度考古协会按照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门:考古发掘部、史前研究部、建筑调研工程部、寺庙调研工程部、碑铭石刻研究部、科学研究部、水下考古研究部、园艺研究部、出版部、培训机构、博物馆部。下设的各部门共同合作,统一受印度考古协会管理。同时每个考古圈也有分部,进行地方受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印度考古协会首要的任务就是组织安排考古研究和挖掘工作,这个部分的内容由考古发掘部和史前研究部负责;第二项任务就是维持、保护、保存文物古迹、考古遗址和国家重点文物,这部分的工作内容根据具体的事项由科学研究部、建筑调研工程部、寺庙调研工程部和水下考古研究部负责;第三项工作内容就是进行遗迹和古代文物的化学保护,这部分由科学研究部负责;第四项工作内容是文物遗迹的考古调查,该部分由考古发掘部和史前研究部、建筑调研工程部、寺庙调研工程部和碑铭石刻研究部共同负责;第五项工作内容是对碑铭石刻和古钱币的研究,该部分工作由碑铭石刻研究部负责;第六项工作内容是设立和管理遗址博物馆,这部分是由印度考古协会的博物馆部专门负责;第七项工作内容是考古培训,主要由印度考古协会的考古研究所协同各地方大学共同参与;第八项工作内容是出版考古类书籍,主要由出版部负责进行;第九项是印度本土外的考古考察,主要是由各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第十项工作内容是古迹和遗址内部以及周边的园艺设计和经营管理,这主要是由园艺研究部负责。

另外,印度还有一些负责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的非营利性组织,如国家文化基金管理机构和印度艺术和文化遗产国家信托组织,它们主要是就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为政府和民间合作提供平台,并通过建立地方分会方式,将分散在印度全国各地不受国家政府保护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在公众意识宣传方面,这些机构希望让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维护和改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出版刊物、书籍和电子媒体、文化节目、教育展览、文物古迹参观、手工作坊、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也通过在节日组织可引起公众关注的社区活动,结合周围历史建筑进行安排,从而加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也可以促进旅游业,为当地带来经济利益。

2 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和管理模式

2.1中国建筑遗产发展历程

严格意义上讲,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才开始有现代意义上的建筑遗产保护,主要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清朝末年至1949年,由于社会动荡,国力衰微,尽管当局政府颁布了一些相关的保护法律法规,建立了相应的国家保护机构,但是由于局势不稳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也没有得到执行。同时,也没有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的保护工作,一些维修方案多停留在纸面,并没有实施,大量的重要文物、古建处于无人管理和养护状态。但是,在这个萌芽时期,政府和人民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工作也迈出了第一步。

(2)1949~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也开始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了系统的文物普查活动,增加了许多的行政法规和指示通知,但是由于文革,大量历史建筑遭到破坏。另外,由于城市建设的开展,建设性破坏也开始对建筑遗产产生了威胁。

(3)1978年~至今,在法律制定和系统保护方面还是有很大进步,硕果累累,但是也面临许多困难。保护和建设之间的矛盾重重,破坏建筑遗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保护阻力不断增大。旧城过度开发、老街区大片被拆除、城市记忆和特色不断消失,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急需我们解决。

2.2中国遗产保护管理模式

我国目前的遗产保护管理实行的是多层级多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条”包括由国务院负责管理的文物局、文化部、住房建设部、宗教局、旅游局、档案馆等部门的管理,“块”指的是各省、市、县地方政府的分块管理。所以导致各部门之间职能不清、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互不能协调的现象屡见不鲜(表1)。

表1 国家涉及遗产保护的相关部门及其职能表

长期以来,经济追赶型发展思路就是全社会的主流意识,由于人口增长、快速城市化的现象导致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供应不足,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自从1978年的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由于缺少资金进行地方的投资建设和发展,开始充分利用政府所掌控的土地资源,和地产开发商进行了疯狂的圈地运动,致使土地价格开始上涨,城市中心区的地价都是最高的,很多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区位都是处于城市中心区,在金钱的驱动下,这些低开发度的地块就成了众矢之的,受到很大的威胁,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面积消失。在此过程中,各个遗产保护部门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文化部整个部门职能太过宽泛,并没有直接管理文化遗产的单独部门,有心无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虽然会和文物管理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但是更多的是关注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旅游局最核心的是抓好旅游业的发展,鲜少关心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在对开发和保护之间进行权衡时,常常会选择对旅游有利的一面,导致很多遗产被过度开发使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宗教局管理职能太过狭小,所涉及到的遗产保护方面也仅包括寺庙一类,且话语权较少;文物局算是遗产保护活动中最核心的部门了,但是文物局负责保护的只是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没有管理的权利,同时,由于采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保护范围仅限于建筑本身,而对于周边的环境并没有管理要求,有些提出保护和控制要求,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而不了了之;档案局仅仅是负责管理和保存整理好的文化遗产资料,不能专业地提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记录和保存的内容和要求。

上文中所有的部门都涉及到遗产保护的管理和保护,但是都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完整地做完遗产保护需要进行的工作,所有部门都管就相当于所有部门都不管,文化遗产就这么一个个消失不见了。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我国采用的是多头管理模式,即各相关部门都有相应的职权范围。在这个体系中,各部门在业务指导上都有一套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但这些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又分属各自的地方政府。

3 中国和印度遗产保护管理机制对比

我国和印度在这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我国由于条块化管理制度,将整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分散到各个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而印度有专门的考古协会进行统一管理。印度在对于遗产保护方面的地区划分和行政划分不同,它将全国划分为24个考古圈,在每个考古圈设立分部。

在档案记录方面,印度考古协会对每一处受保护的遗址和古迹都进行了测绘和考察,并将测绘图纸和考察报告、照片等都进行了存储,方便以后对其进行修复和维护。如果遭到毁坏,这时这些详细的资料就可以帮助将其精确地进行修复和还原。使用飞机航拍照片来记录遗址和古迹的特征,利用照相校正技术对照片进行处理并放大,那么即使是很微小的建筑特征也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再现[2]。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并不足够充分和完善,还有许多需要受保护的建筑遗产的测绘和档案资料不全,这是我国需要加强的。同时,印度每年都会出版一本考古年报,年报上汇报了当年印度考古学会在全国各地所做的所有的相关工作,不仅有文字记录,还有修缮和保护的前后对比照片,资料详实,为以后如果发生重大灾害或者修缮不当而需要重新复原留存了珍贵资料。我国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并没有这项工作内容。

印度虽然和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是它对于国内的遗产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每年都会投入许多的资金用于遗产保护工作。而我国由于缺乏保护理念和意识,每年在遗产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有些地方政府每年还向一些游客量较多的景点索要财政资金,而不是将其用于景点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印度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遗产保护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印度艺术和文化遗产国家信托组织,它是由民间的遗产保护爱好者自己组织的,在民间和国际上进行集资,用于保护和维修养护全国各地不受国家保护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下而上的管理体系,每年都会定期对所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进行分级评定,根据评定的不同等级划分保护的强度和拨款的金额。而我国在公众参与这方面极其欠缺,基本没有相关的民间管理和保护机构,这也是一大差距。

4 结语

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在建筑遗产保护机制上,由于印度开始时间较早,并且受到当时世界最早开始关注与遗产保护的英国统治的影响,它的管理模式和我国相比较而言,更加严谨和高效,另外在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上,也更加活跃,更具系统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希望我国在以后的建筑遗产保护之路上,可以走的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沈亚军.印度教神庙建筑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2]Jitendra Singh,Gaurav Singh,Nayana R Singh,吴迪.建筑遗产的保护——印度的经验及未来的可能性[J].建筑与文化,2010,11:14-17.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Indian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Song Yun

【Abstract】There are abund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in India and few of them were subjected to artificial destruction owing to religion, belie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system. Comparatively, China, as another ancient civilized country, has les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than India due to warfare, building materials, ideology and artifi cial destruction, the reason of which worth thinking. By exploring development course, management mode and method of India’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comparing that with each aspect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e hope to draw experience that is suitable for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words】India,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ve system

收稿日期:(2015-10-13)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印度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如果可以去印度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加强管理机制创新 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山哈·印度摄影
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