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向红
【摘 要】以“物”、“景”、“情”多渠道激“趣”,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让语文教学更优化。
【关键词】实物;情景;情感;趣味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学习情趣的激发,实施语文情趣化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更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和灵活性,那么,如何营造情趣课堂,优化语文教学呢?
一、以“物”激“趣”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性、具体性,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而感觉器官参加得愈多,认识得也就愈鲜明、确切。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以“物”激“趣”的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一位执教《小松树和大松树》时,老师特意用绿色的卡纸剪了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姿态很美,并在黑板上寥寥几笔画上了高山。这样有图有画的课堂,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语言,孩子们觉得很有趣,仿佛他们面对的不是语文课堂,而在和两棵充满生机的松树对话。
二、以“景”激“趣”
1.创设生活情景
以教师语言的描绘,模拟生活中的情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一年级语文老师深有体会,最初教学拼音字母时,不少同学记不住字母在四线三格中所占的位置。于是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做把汉语拼音知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喜爱的童话故事等。如在教拼音aoe的书写时,这样说:“小朋友认识了三个拼音宝宝,谁知道他们的家叫什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四线三格,边画边让学生数一数几条线?几个格?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拼音宝宝住的小房子。第一格就是一层楼,第二格就是二层楼,这样教了新的字母,就问学生:“b是住在第几楼呢?”学生回答:“住在二楼和三楼!”“a住在几楼呢?”学生回答:“二楼!”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记得很牢。
2.创设音乐情景
通过音乐的渲染,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因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的艺术形式,极易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把音乐与课本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儿童的视觉和听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给学生播放了古筝曲《高山流水》,并配上了课文插图,古筝那美妙的声音再加上繁花似锦的三月美景图,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分别的情境中,学生马上和着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
3.创设表演情景
儿童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根据课文需要,让学生担任童话角色、向往角色或身边角色会对教材中的角色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训练。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把一个学生当成小蟋蟀,亲切地问候:“早哇!会唱歌的小蟋蟀!”学生自然融入情境,情不自禁地把老师当成小露珠,热情地招呼道:“早哇,像水晶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她又走到另一个女孩子身边微笑着说:“早哇,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小姑娘紧接着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赞美老师……在老师创设的美好的情景中,孩子们似乎就是那可爱的小蟋蟀、花蝴蝶……老师仿佛就是晶莹的小露珠,老师与同学共同营造的美妙的表演情境令学生乐此不疲,留恋往返。
三、以“情”激“趣”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情趣教学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
1.用儿童化的语言激趣
教师以自己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把课文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教材对象上。比如:面对刚入学的孩子,你叫他组词,他不知道什么叫组词。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她不是说:“某某同学,你来用ta这个音节组个词!”而是在学生读ta时,老师接着问:“什么塔?”学生就回答道:“白塔的塔!”“金字塔的塔!”“宝塔的塔!”我觉得这一句“什么塔?”问得很有艺术,孩子们也觉得很有趣!就像对对子、对歌似的。
2.用激疑性语言设置情景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根据学生实际,设置一些探究式问题,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从而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最常见的方式是提问。而提问呢也是启动思维的主要形式。因此提问的设计应以能够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使学生从外部到内部都动起来,从而进入思维状态的最高境界。
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激趣问,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或思考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比如,我在教古诗《村居》时正值春天,课刚开始,我就问:“同学们,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背完后我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今天这首古诗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古诗《村居》的学习,教学效果十分好。
3.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学生耳闻老师幽默风趣的“弦外之音”会领悟到老师的意图和用心,于是会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应,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行为。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老师正进行一堂观摩课的教学,突然一只飞鸟悄然钻进教室并不住地叫着,飞转几圈后飘然离去。当时一些学生好奇的目光随鸟转向窗外。这种场合往往令教师难堪,可这位教师随机应变说道:“刚才大家上课都很认真,把小鸟都感动得不愿再打搅你们了。”教师这么一说,学生从表扬中意识到上课不专心是不对的,便很快集中了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