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转换,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2016-05-24 12:02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图文图画人物形象

图片是一种形象生动的展示方式。如果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古诗词的魅力。

一、兴致盎然,体验诗词意境

意境是大自然与作者内心感悟的结合,是诗歌的核心内容。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带领他们走向深邃而悠远的诗词解读之境。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来解读诗词中的意境,为学生拨开诗词理解上的疑云,使意境表现得更加自然、生动。

在苏轼的《定风波》中,作者用“穿林打叶”“料峭春风”“山头斜照”等词语描写了从风雨萧瑟到雨过天晴的景致。在描写景致的同时,作者还用了“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等词句表现了主人公旷达、无畏的心境。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诗词的意境,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特意插入了两幅图片。从“穿林打叶”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让学生在情感上“代替”主人公重走了一回风雨之路,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看到景物变化与心境变化的结合。寓情于景,景中有悟,景中有情,通过图文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悟。

二、形神并举,感知人物形象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抒发,然而,在绝大部分古诗词中并没有直接刻画诗人的形象。这是因为诗词的篇幅较小,格律较为严谨,让人物形象的刻画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了解诗词中“隐藏”的主人公形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来深入理解诗意并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

如教学李清照《声声慢》的过程中,我特意选取了一幅女子独饮清酒的图画和一幅身形消瘦的女子的图画。这两幅颇具古风的图画让学生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李清照感月吟风、悲悲切切的柔美形象,正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人比黄花瘦”。为何而“愁”?为何而“瘦”?诗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感已经通过图画得到了充分展示。所选取的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若能符合诗歌意境,就能让表达的感染力更为直接,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明。

三、踅摸细节,洞察主题思想

每首古诗词都具有独特的主题思想,它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意识的表达。诗中有真意,但作者在真意的表达上往往是含蓄的,需要读者深入思考和品读。高中生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某些诗词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人物思想均感到陌生疏远。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图片与诗词的细节,让学生洞察真知。

李白在《蜀道难》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蜀道之难。作者反复叹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歌描绘山川之险只是表面,实际上抒发的是作者对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情感。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握这一主题思想,我选取了李白站在山崖边翘首以望壮丽山川的图画。这一“望”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心中的无限怅惘。作者叹蜀道难,更叹人世艰难。同时,我还为学生们深入讲解了李白这一时期的遭遇,让学生结合诗词和图画进一步理解诗人心中的万千情感。最后,我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自己去分析李白一生中的“峨眉巅”与“剑阁峥嵘”。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以文字为教学的全部材料,可适当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理解力,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图文图画人物形象
画与理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