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促进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本文对东北大学部分在校学生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以及信息安全道德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予以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校学生;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关于信息素养
信息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素养”,就会出现“Information Literacy”的英文词条,它的意思就是与网络信息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文化内涵,给人们传送的是一种文化理念。“信息素养”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文化范畴,像信息使用者对待网络信息所采取的态度,面对数字信息的自我约束,对待网络信息应具备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现信息使用者个人的修养和情操等。与“信息素养”容易弄混淆的,还有“信息素质”一词。“信息素质”更多强调的是对于信息的搜集、整理、创新等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的是人的品质特征,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情意。其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情意是获取信息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动力。信息知识是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对于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传播,并且在信息交流中不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信息能力是人们在利用信息的各种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一般而言,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表达、创新等能力、对于信息的合理利用能力、信息的免疫能力等等。信息情意主要是人们对待信息所采取的态度和意识。通过上述分析说明,可以看出,“信息素养”和“信息素质”,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所关注的核心是不一样的,“信息素养”重点关注的是文化的传承,“信息素质”侧重于人的技术和能力的提升。本文旨在向人们传递一种现代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因此,本文研究的是“信息素养”。
二、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程度,我们选取了东北大学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包括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以及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本次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围绕当代大学生实际关心的问题,将信息知识、能力,信息意识、道德、伦理等等内容,设计成容易回答的选择题,随机向学生发放。近千份调查问卷,最后回收五百余份,属于有效问卷的450份。下面是针对本次调查的分析报告。
(一)调查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按性别来分,男女人数比为267:183;按学生学历来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数比为288:151:11;按学科分类,文、理、工、医人数比为60:32:283:74。从人数统计可以看出,男生、本科生、工科生这三部分学生比例较大,博士生人数最少。上述学生中,上大学前就经常使用电脑的学生有262人,接受过信息技术正规培训的学生有211人,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几乎没有,毫无疑问,这些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二)信息知识状况
对于检索知识,450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校时间较长的学生,有近1/3参加过专业的信息素养课程培训,参加图书馆数据库培训的学生比例有近40%,这些参加过系统培训的学生,利用所学过的信息知识,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增长自己的能力。虽然图书馆对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还有不少学生对于图书馆服务了解不多,对OPAC较为熟悉的学生接近八成,了解参考咨询服务的学生不到两成,很少有人接触过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在信息检索的选择方面,选择搜索引擎的最多,达到59.3%,有20.1%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数据库,选择熟悉网站和书刊资料的人数较少。
对于分类目录,像最基本的《中图法》,只有84人有所认识,254人感觉模棱两可,其他人竟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再如CALIS工程,知道的学生不到总人数的10%,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闻所未闻。不少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普遍一般,这从检索手段上可见一斑,近四成学生用的是布尔算符,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使用过字段检索,使用过短语检索的学生超过40%,其中十分之一的学生使用过截词符的方法。
在调查的学生中,对于电子资源的使用,主要运用的是中文数据库,点击率最高的是期刊网,排在第二的是万方,重庆维普最低,三者的人数比率分别为82.5%、42.8%和10.2%。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相对较少,按照经常使用、偶尔使用、从不使用三种情况加以比较,人数比率分别为35.5%、46.7%和18.9%。针对外文数据库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学生回答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即语言障碍、检索使用障碍和专业不需要,存在这三类原因的学生认识比率分别为51.3%、35.8%和14.5%。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本校大学生整体信息技术现状并不容乐观,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训提高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积极引领作用,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相关数据库的特点,向他们介绍方便快捷的使用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能力情况
虽然许多学生经过学习、培训,具有了一定的检索能力,但在实际的检索过程中,信息能力不足仍然是大多数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检索信息时,面对突遇陌生信息源的问题,如何找出解决的方法,其中77.6%的学生求助于老师和同学,选择上网查询的占63.7%,还有21.3%的学生向图书馆管理员问询。对于信息获取障碍问题,追根求源,有45%的学生解释为对数据资源了解很少,37.2%的学生搜索不到必备的数据库,74.1%的学生承认是由于检索知识匮乏。对于通过检索获取的信息,如何快速、高效处理的问题,选择专题归档的学生有321人,选择日期归档的有52人,选择Mylibrary进行信息处理的只有13人。可能是许多学生对于Mylibrary认识不多,也可能是学生感觉Mylibrary相对难以理解和掌握,导致Mylibrary这种高效、快捷的信息处理技术没有在学生中推广使用。在这个问题上,图书馆应该担负起对学生培训的重任,要大力宣传Mylibrary的优点,通过讨论、讲座等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
(四)信息伦理道德问题
信息伦理道德有利于规范学生学习信息、使用信息的行为,但是信息伦理道德问题通常会被大家所忽视。从调查结果发现,将近90%的同学对别人机器中的文件,从来没有私自进行删除或改动的行为,9%的同学由于对自己要求不是十分严格,表示有很少的改动现象,只有5个同学主动坦白自己经常改动他人文件。对病毒文件的处理方法选择通知管理员处理的占总人数的20%,将近68%的同学选择不会复制转发,只有8%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4%的同学选择会转发。
对于黑客的攻击,有将近50%的人觉得如果自己有能力,会对黑客的攻击行为进行阻止,有13%的人幻想体验黑客的感觉,有30%的人认为只要自己不受到攻击就心安理得了,自己没有必要去花费太多的精力去阻止黑客对别人的攻击行为。有关对网络中信息可信度的调查结果得知,只有10%的人对网络信任度比较高,8%的人认为网络完全不可以信,92%的人对于网络的可信度一般,认为网络信息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对于网上信息公布的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有将近30%的同学表示对该问题从来没有考虑过,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将近60%的同学仅仅考虑过,只有7%的同学对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关注,剩余3%的同学表示与自己毫无相干。
(五)学术规范素养
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向同学们进行了学术论文方面问题的调查。学术论文首先想到的是论文的格式,论文的格式是学生写论文所必需了解的基本内容。从调查结果中得知,只有46%的同学大概知道论文的格式,但其中有一部分同学还不能说出完整的论文格式。在对同学们进行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论文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等现象的看法时,60%左右的同学认为这样的行为非常严重,20%左右的同学认为还可以接受,18%左右的同学认为这种现象太平常了,只有2%的同学对于这样的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引用他人著作超过多少字属于剽窃这一问题时,只有30多人完全答对,其他的同学答案大相径庭。对于论文的书写,有140多人愿意进行提供有偿论文代写服务,有170多人则不愿意为他人代写,剩余的人均选择不知道。现在,替别人写论文的现象在社会上普遍盛行,大家对这一现象也大都表示接受和认可。
三、调查结果讨论
我们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信息获取能力方面,在现代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大学生专业信息的来源和途径更为广阔,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信息的检索方法,检索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是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对信息检索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对数据库的内容也知之甚少,所以这些学生都觉得在获取信息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容易,对信息的获得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体现了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虽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探讨和学习。
对信息的有效利用方面,现在大学生在对信息进行获取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并且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确保获取的信息能够为己所用。同时注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从中吸纳其精华。但是他们对信息的评价不到位,分析不透彻,缺乏敢于创新的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信息价值的有效利用。
在信息伦理和安全方面,大学生虽然通过网络大致了解了知识产权有关方面的知识,但是知识产权和网络信息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他们还缺乏细致地了解,并且该内容还牵涉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大部分同学都略知皮毛。不过很多同学还是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他们大部分不会对使用文献进行恶意的下载,对信息有一定的保密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而时刻提高警惕,以防违规操作而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在学术规范方面,大部分学校对学术规范知识的传播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学术规范知识的了解途径比较狭窄,使同学们对学术规范了解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无所知。基于此,建议以后高校要把这方面的知识内容列入到大学生的必修课范围之内,开设开足相关的课程,使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道德素养逐渐得到提升。
四、关于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普及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
目前,各大中院校都非常重视信息素养课的开设,新生入学必须接受信息素养课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借鉴过去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成功经验,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据了解,世界上一些信息素养教育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视,很早都已经实行了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信息素养课的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一样,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视频教学相结合,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涯始终,不仅渗透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且也应加强对课前课后对这方面知识教育的融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受教育情况,根据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等有关要求,要注意及时对原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达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三)加强图书馆的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现在学校的图书馆除了为学生提供借阅图书的服务功能外,由于信息素养课的开设,使图书馆又增添了一项新的职能,即,它又承担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现在各学校图书馆都在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文献检索讲座,经典著作导读,新书评价等,让图书馆不仅能成为学生浏览知识的场所,更成为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掌握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让图书馆参考馆员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的学习做好服务,让学生们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好地获得知识,让图书馆发挥它的最佳效应。
(四)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质
图书馆参考官员的主要职能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帮助,所以对图书馆参考官员要进行高标准的要求,其中具备一门学科专业背景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知识他们也都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同时他们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以便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所以为了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质,平时学校应注重对他们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及时掌握和了解网络更新的技术,使之能随时跟上新时代网络更新的步伐,更好的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
作者简介:袁伯唐(1994-),男,河北保定人,辽宁理工学院信息技术系,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