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工业日益成熟高效,金融资金的不断渗入导致越来越多的导演在电影中融入商业元素以增加发行量,获取更优秀的票房成绩,年轻导演马修·沃恩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所制作、导演的一系列电影,如《两杆大烟枪》《海扁王》《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等均风靡世界,为这位充满神奇想象但又不失务实精神的导演争取到了宽广的生存空间。文章从娱乐化叙事、视听震撼、明星效应三方面,分析马修·沃恩电影中的商业元素。
[关键词]马修·沃恩;电影;商业元素
电影是一门自诞生以来就徘徊在艺术性与商业性(或曰通俗性)之间的现代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工业日益成熟高效,人们对于电影的定位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只需要符合基本的法律、道德规范,便可以尽量争取最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金融资金不断渗入这一行业的发展,观众的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平也在迅速崛起,这也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导演在电影中融入商业元素以增加发行量,获取更优秀的票房成绩,在当前的市场大潮中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出生于美国,而后改籍英国的年轻导演马修·沃恩(Matthew Vaughn)可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所制作、导演的一系列电影,如《两杆大烟枪》《海扁王》《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等均风靡世界,为这位充满神奇想象但又不失务实精神的导演争取到了宽广的生存空间,使其在脱离好莱坞制作模式束缚的前提下依然能够在电影界游刃有余。对于沃恩的成功,有必要从其电影的前期摄制与后期运作、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
一、马修·沃恩电影中的娱乐化叙事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热衷于观看喜剧,通过虚拟的叙事来满足个人的欲望,宣泄个人的情绪,从而获得快感,令人解颐的,使人捧腹大笑或会心一笑的叙事永远有生存空间。[1]在当代,观众进电影院消费这一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娱乐,并且是人们在重重生活压力之下为数不多的娱乐行为之一,故而绝大多数的观众追求的是能够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获得某种放松休闲,遗忘现实生活中的沉重、尴尬和积郁,而不是获取更多的沉重和悲恸。因此,在电影中进行娱乐化叙事实际上是对绝大多数观众观影欲望和趣味的一种定向满足,如果导演能够将这一叙事手法运用恰当,那么电影最终得到观众的认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马修·沃恩电影的类型不尽相同,但是在喜剧化风格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尽管沃恩本人并不单纯拍摄喜剧,但是其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那些能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喜悦,具有充分的娱乐效果的作品。
娱乐化叙事首先指导演以一种一本正经的态度来给剧中人物安排了看似诡异但是又合情合理的情节,人物在命运的捉弄下手足无措,疲于奔命,而观众则在围观他们的命运时感到某种生活的荒诞和导演的玩世不恭。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便是《两杆大烟枪》以及《夹心蛋糕》,剧中人都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巧合而陷入了一系列阴谋之中,不得不被命运推着手忙脚乱地前行。由于沃恩在叙事上一环扣一环的策略,观众在欣赏这类影片时往往一刻也无法放松,但是观众并不会因此而身心俱疲,首先,剧中人都涉嫌犯罪,因此才落入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局面。如《两杆大烟枪》中的艾迪等人之所以去打劫毒贩是因为他们先去参加了黑社会的赌博活动;《夹心蛋糕》中的X先生是一名毒品的“贩卖精英”,因为毒品交易而无法退休。因此,他们与作为守法公民的观众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距离,观众在欣赏他们的遭遇时内心始终保有安全感。其次,沃恩在电影中大量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让角色们的对话幽默异常。如《两杆大烟枪》中培根在兜售赃物的时候说的“看看那边那个,意大利手工制作,从斯台普尼偷来的,跟我的手臂一样长,我希望我那东西也有这么长”,哈利在认出艾迪,说他是JD的儿子,艾迪也认出哈利,然后说“很抱歉,不知道你父亲的名字”时,哈利说“没关系,孩子,如果你继续这样,很快就会见到他”,等等。
娱乐化叙事还包括在电影中充分罗列时尚的、夺人眼球的元素。例如,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沃恩以优雅的绅士范来包装影片中的特工,如绅士必备的西装马甲、黑色礼帽、雨伞以及暗藏机关的刀刃皮鞋、胸针、钢笔等。主人公艾格西完全被导师哈里打造成了英俊潇洒的“高富帅”。哈里本人则更是西装革履,气宇不凡,即使在打斗之中举手投足也极具绅士感。整部电影复古而新潮,其形式感被刻意放大了,甚至牺牲了应有的合理性(如男特工实际上应该是貌不惊人的)。在讨论商业电影时,美国文化批评家詹明信曾经指出它“准确地说就是这样一套可消费的形象,经常以音乐、时装、发型和交通工具或汽车为标志。在这些电影中,时代的风格就是内容,并且它们以我们所讨论的特定时代穿着时髦的人取代了事件”[2]。换言之,在这一类电影中,事件的合理性以及电影的深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电影能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提供给观众消遣,给观众制造出一个五光十色的“白日梦”。
二、马修·沃恩电影中的视听震撼
任何一部电影都离不开视听元素的营造。如果说娱乐化叙事满足的是观众对于精神上放松的需要,那么特技效果的大量运用则是为了给观众的视觉造成紧张感,以制造出与观众在电视、电脑等小屏幕上完全得不到的观影效果,让观众感到走入电影院物有所值,不虚此行,这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对观众心理的满足。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指出,观众之所以聚集到电影中,所需求的就是让人眼花缭乱的画面,而不是匪夷所思的剧情。[3]甚至可以说,对商业片来说,能充分刺激观众视觉,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特技效果已经成为一种图腾。这也正是电影发展到当代,随着各类电脑数字技术、大型摄影棚以及影视拍摄基地的不断完善,电影在传播接受上与戏剧的最大区别之一。
沃恩热衷于改编漫画作品,漫画本身天马行空的艺术特质也使他在电影中可以使用各类特效,使电影成为具有动感的漫画。例如,在《海扁王》中,充满暴力细胞的“超杀女”仅仅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从小就被自己的父亲“大老爸”培养成一个杀手,四处打击各类犯罪团伙,积累下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按常理来说,小女孩无论在性别抑或年龄上在与成人的肢体对抗中都是没有优势的,并且“超杀女”的主要武器是蝴蝶刀和武士刀,而她的对手却可以使用各类热兵器。然而在特技效果的帮助下,观众可以看到一头紫发的“超杀女”手持利刃如砍瓜切菜一般干掉黑社会的小混混,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而对方则鲜血四溢,鬼哭狼嚎,哪怕到最后“超杀女”已经弹尽粮绝,黑社会的大块头们也缩在墙角不敢与之正面对抗,甚至有人想用火箭筒来射杀她也没有成功。尤其是“超杀女”在黑暗之中前去黑社会老巢解救“大老爹”和海扁王时,更是化身为稚嫩的死神,甚至在奔跑过程之中依然能给双枪换弹夹,让观众的肾上腺素开始急速分泌。这些正义一方横扫千军,反派一方脑浆迸裂的场面不依靠特效是无法完成的。
又如在同样改编自漫画,充斥着暴力画面的《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沃恩更是安排了两百多个“爆头”场面。电影中的反派们在脑内植入了抵抗愤怒失控效果的芯片,以配合反面人物瓦伦丁通过装载在手机里的愤怒软件让人们自相残杀,最终“净化人口”的恶毒计划,然而他们最终却聪明反被聪明误,被艾格西等人按下爆破按钮全部一命归西。但是沃恩却力求不让这一场景显得血腥和恶心。在爆破中,沃恩采用了焰火、五彩纸屑以及蘑菇云共同叠加起来的模拟效果,参照了西瓜瞬间被打破的模式,但是在爆破造成的“烟火”和“蒸气”中有意去掉了红色,而使得每个人的脑袋迸发出粉色与蓝色的烟雾,颜色之间不仅有层次,烟雾还有旋转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经过这样的特技处理,“爆头”场面不仅适应了电影分级的需要,同时在富有节奏的音乐的配合下还让观众感到大快人心,电影也由此增添了不少幽默感。
三、马修·沃恩电影中的明星效应
明星演员被认为是电影重要的商业元素之一。任何商业电影都需要进行宣传,由于电影在院线排片时间的有限,电影有必要在上映前期、中期乃至下线之后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出一个时期的热点,培养观众对电影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为电影吸引票房以及后续周边的收入。明星这一概念的诞生本身就是各种宣传手段对演员包装之下造成的观众崇拜的结果,将这一效应与电影的宣传结合,一方面,明星本身在演技等实力上能够为电影的质量实现一定的保障,部分明星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提高了观众对该片质量和信誉的期待;另一方面,明星有其较为固定的且数量不容小觑的受众群体,这些受众群体便是电影潜在票房的保障,明星的不断曝光以及与电影有关的花边新闻的层出不穷都将持续点燃“粉丝”的热情,促进粉丝们走入电影院领略自己心中偶像的风采,甚至对部分较为狂热的粉丝而言,他们愿意在已经熟知电影情节的情况下依然为明星而反复多次地走入影院,甚至在网络等媒体上秀出大量的票根与明星互动,表示对对方的支持。[4]马修·沃恩自然也熟悉这一商业电影的惯用伎俩,其电影并不一味地追求琳琅满目的明星化的阵容,但往往都有一两位观众熟悉的重量级演员,支撑着电影的宣传和包装。如此便能够在受众人群与电影的成本方面取得较好的平衡。
以《夹心蛋糕》为例,电影中饰演主人公X先生的是“007”系列电影中著名的特工詹姆斯·邦德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在同样是表现特工主题的《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也是如此,只是沃恩有意反其道而行之,没有选用人们早已熟悉的,尝试过饰演特工的知名演员,而是选择了一向以儒雅著称的科林·费斯。科林曾凭借着在汤姆·霍珀的《国王的演讲》中靠饰演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演的提名。这两位主要演员在世界上都拥有着广泛的知名度。而沃恩对演员启用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并不仅仅看重明星过去积累下的表演套路和给观众造成的刻板印象,他还要在电影中有意打破这种印象,形成一种明星此角色与彼角色之间的反差,进一步挖掘明星潜力的同时也为电影增加更多的讨论热度。例如,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007不仅是正义的化身,且身手矫捷,在执行任务之时无往不利,令人心折。然而在《夹心蛋糕》之中,他却是一个小心翼翼,一心只想尽量不惹上麻烦然而麻烦却主动找上门来的小人物,身处于黑帮、警方多方势力之间,好几次都差点把命搭上,克雷格的形象一下从冷酷特工变成了倒霉的、辛酸的,不断被老大出卖的牺牲品角色。又如科林·费斯所扮演的乔治六世懦弱、口吃,缺乏成为英王的自信与魄力,观众也熟悉了他文质彬彬的形象,然而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他却身手不凡,不仅处处帮助艾格西化险为夷,自己先是在酒吧之中暴起伤人,后在教堂之中大开杀戒,令观众叹为观止。
当前,商业元素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使得电影业开始向着高成本、大制作、高票房回报的娱乐信息产业的方向发展。对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压力与负担,文化水平又参差不齐的观众而言,电影院无疑是他们逃避现实,发泄情绪的最佳场所。马修·沃恩的电影便具有浓重的商业元素,凸显着消费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在叙事上,沃恩深知观众只会在高深、低沉的叙事中获得挫败感,故而往往采用娱乐性叙事,迎合观众的消费需要;在视觉效果的制造上,沃恩大量使用特技效果,甚至不惜牺牲理性元素,以避免妨碍观众的狂欢;而在电影的制作与宣传上,沃恩一直乐于起用明星演员,利用明星鲜明的、易被感知的魅力号召“粉丝”,获取票房。一言以蔽之,马修·沃恩无论是在电影的拍摄抑或市场营销上都熟知各类商业元素的运用,能始终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新奇感受。
[参考文献]
[1] 张薇,熊腾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亚喜剧对古希腊神话的传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2]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25.
[3] 李恒基.巴拉兹·贝拉的遗产——巴拉兹·贝拉逝世40周年祭[J].当代电影,1989(03).
[4] 朱怡璇.想象与共生——新媒体语境下电影明星形象的建构与粉丝文化[J].当代电影,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