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姿
现今的教学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教学中我们如何合理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基于学生经验,对接学生学习逻辑,从而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呢?学情前测为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5的乘法口诀”为例,举例说明如何将学情前测应用于教学。
一、找准起点,调整教学重心
1.借助“学情前测”,寻找学习起点
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前教师会借助“学情前测”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进行“摸底”,通过统计与分析前测原始数据,教师能很清楚地了解到,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会的程度如何,而哪些内容是学生有困难的,需要课堂上花大力气的,而不至于一节课在每一个内容上平均用力。
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前,为了确定符合学生目前思维水平的教学目标,笔者选取了农村学校128位学生和城镇学校136位学生进行了前测。学情前测单设计如下: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问题2:同学们,你知道的乘法口诀都有哪些?请写下来。
前测后,笔者对264份前测单进行了批阅、整理、分析,反馈如下:问题1:用加法列式占27.6%,方法如下:5+5+5=15,3+3+3+3+3=15;用乘法列式占69.3%,方法如下:3×5=15,5×3=15。错误占3.1%,主要是列式错误。
前测分析与对策:绝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算式,也知道在这里是表示几个几的意思,说明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的认知基础掌握较好。因此,教学环节一以前测单问题1为素材,复习乘法意义后,激活已有经验,探究乘法算式结果计算方法,激发学习口诀需求。
问题2前测结果:写出一句或几句关于5的简洁口诀的占21.2%,正确写出与5有关的乘法算式的占50.4%,不知道5的口诀或写错的占28.4%
前测分析与对策: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口诀”一词,并不知道口诀的真正来源及意义,因此,教学环节二放手让学生在前测基础上再次编写口诀,经历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过程,感悟编制口诀的方法,建立口诀模型。
2.把握“学习需求”,调整教学重心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科学、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为了使目标研制更准确,笔者在整体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基础上进行调整。如在公开课“5的乘法口诀”磨课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两次重点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A: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熟记5的口诀并进行口算。教学重点B:编制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感悟口诀编制方法,建立口诀模型。教学重点A确定依据:一是根据教材编排体系明确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二是凭经验估计的学情。教学重点B确定依据:设计学情前测调查表并加以分析,发现学生对学习5的乘法口诀困难不大,一方面是人教版编排5的乘法口诀采用的是“小九九”,总共才五句,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5、3个5、4个5、5个5的和,因此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比较容易;另一方面,5的乘法口诀是口诀教学的起始课,如能在创编5的乘法口诀和寻找口诀蕴藏规律的过程中,感悟编制口的方法,建立口诀模型,将为今后口诀教学打下基础。
二、基于学情,聚焦核心问题
通过学情前测,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有连带关系的,我们需要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核心问题上下功夫,教在“学”的起点上,从而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教学。
例如,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笔者关注学生的真实疑难,将核心问题聚焦如下:其一,课前根据乘法的意义亦能计算乘法算式的答案,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口诀?其二,前测发现,部分学生课前虽会背口诀,但不会自觉运用乘法计算,怎么办?其三,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何编制口诀?
三、抓住核心,实施有效教学
找到教学核心问题之后,关键在于如何转化实施,帮助学生完善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5的乘法口诀”一课,作为口诀教学的起始课,学习内容较简单,如果仅按教材编排逻辑起点展开教学,学生将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影响学习兴趣。而且后面单元学习7~9的口诀时,学生记忆难度大。为了让学生更好适应这一跨度,提高口诀学习效率,笔者借助学情前测材料,引领学生经历口诀编制自我修正过程。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笔者放手让学生在前测基础上再次编写口诀,经历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过程,寻找口诀规律,快速记忆口诀。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在编写口诀和寻找口诀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编制口诀的方法,建立口诀模型,为今后口诀教学打下基础。
本次基于学情前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不断思考与开掘,在生生、师生之间对话以及与自我认知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完成了对“5的乘法口诀”的自主建构过程。
学情前测是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并加以运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以学情前测为突破口,教在“学”的起点上,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