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
近年来,中国人在国内外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一直是社会热点。
中国社会对这些问题的焦虑也不是自今日始。对不排队乱挤、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公共场合举止不甚得体等不文明行为的抨击从上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时期开始,就一直持续,社会早已高度敏感。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高速经济成长,公众总体教育程度迅速提高,对不文明行为已有高度的自觉和自省,但就是难以根治。不少孩子也在这类不文明场景中出现,往往更令人觉得尴尬。
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确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些研究都证明,儿童时代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其间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式等都会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以公认国民素质相对较高的新加坡为例,该国一直高度重视国民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中华传统礼仪和文化的核心观念以及社会对人行为举止的规范,在孩提时代就植根于新加坡人的内心。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就曾指出:“如果你从六岁开始就能系统把这些观念灌输给在校学生,你就能培养出良好公民。如果你不能那样做,就只能有一群拉杂的人。”
首先要从家庭开始,从基本的做人礼仪和规矩开始,在社会上形成氛围。我们近年所倡导的“家风”传承其实正是强调家庭在人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中华文化高度重视家庭的社会作用,父母长辈的言行对孩子的示范效应非常重要,即中国传统所谓“言传身教”,孩子则常常会“有样学样”。父母长辈在公共场合和家庭中彬彬有礼,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是要发挥学校和社会的作用,这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学校教育与媒体的作用也会让孩子得到正面引导。这不仅要有道德模范的弘扬宣传,操守和行为的具体指导和提示往往也对孩子影响极深。
再次,也要关注少年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现在儿童和青少年都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他们在成长期内受到同代人的相互影响比过去的人们更深。他们也往往形成一个外人、成人难以进入的世界。比如“二次元”观念、文化对孩子的影响,社会往往难以理解、认知,需要社会给予更多重视。
这种熏陶既要从价值观等大方面入手,也更要从日常生活的“小节”和“细节”着手。既要从文明和做人的大议题出发,更要从具体规范入手。有些成功例子值得关注,如过去人们上地铁或商场等设施的自动扶梯时往往是随意站,不便有急事的人通行。这其实是缺少规范,让人没有遵循的结果。后来政府和相关组织大力宣传靠右站立,如今在大城市的自动扶梯上,大多数人都按这样的方式行事。这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规则明确,奖惩分明,让人在小事情上也承担责任,违规要付出代价,这样国民素质才能提升。制定严格规范的同时严格执行这些规范,道德和素质的提升其实还是有赖于新加坡式的规则保障。而国民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让人们把文明内化于心,发之于外应是整个社会努力的方向。▲(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