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视角下武术国际赛事研究

2016-05-24 14:47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武术赛事文化

郑 健

商业文化视角下武术国际赛事研究

郑 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通过大型赛事活动来推动武术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是武术现代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方法。为了全面把握当前武术国际赛事的发展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举办武术国际赛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实解读,并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武术国际赛事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重视武术文化的传承、正确处理武术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构建武术国际赛事品牌等策略,以期能够为武术赛事的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科学规范的品牌赛事提供参考。

武术;赛事;传播;国际化;产业化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华民族已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以武术、书法、剪纸、戏曲等中国传统技艺为媒介或手段的国际互动与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武术借助国际赛事活动的巨大力量得以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接受。面对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武术也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青睐。被冠以“国际”“世界”等字眼的武术赛事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这种借助大型赛事对武术进行传播具有较好的市场化、商业化甚至产业化的开发基础和前景。时至今日,武术国际赛事活动层出不穷,对武术的传播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管理,过于追求其商业化价值,造成了“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繁华场面。武术赛事热热闹闹的背后却是过度的追求经贸活动,也引起众人的诸多争议。如果一味地围绕如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冠以“国际”“世界”等噱头的武术赛事其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容易授人以柄,给人一种“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使原本武术与经贸双向统一的赛事活动变成了发展当地经济的独角戏。为了构建武术在国际赛事上的良好形象,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以寻求武术国际赛事的发展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武术国际赛事机制。

1 武术国际赛事商业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武术国际赛事商业化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热衷或沉醉于中国武术。利用中国武术为载体来追求或创造经济价值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少林武术为例,早在1991年便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是较早借助国际赛事来传播和推广武术的。“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国际少林武术节为少林武术、郑州经济、河南经济乃至中国武术的全球营销制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1]。武术国际赛事与其他社会公共产品一样,从过去单纯地由政府或民间组织向社会提供无偿或公益性的服务,而逐渐成为一种商品[2]。由“武术搭台”而“经济唱戏”也成为当前举办武术国际赛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时至今天武术国际赛事活动层出不穷,各地不断举办国际武术节、世界武术比赛、国际争霸赛、国际邀请赛、世界交流赛等玲琅满目的武术国际赛事。通过百度、Google等平台仅对2015年武术国际赛事进行搜索,发现所涉及的较为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武术国际赛事就多达40项(表1)。可以看出,武术国际赛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参与和关注。

表1 2015年有重要影响力的武术国际赛事活动统计

续表1

1.2 武术国际赛事的特点及举办模式

武术国际赛事举办模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赛事举办的不同模式大体可将武术国际赛事活动分为三种:一是由最具权威的国际武术联合会或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所批准的武术国际赛事,在赛事宣传、组织、策划、筹备以及比赛规则、评判方式、赛事奖励诸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主要由政府投资,不以盈利为主。如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举办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及洲际武术比赛等赛事。此类赛事组织成熟、经验丰富,以提高武术运动竞技水平和获得金牌、名次为主要目的,基本上不考虑市场效益。二是以武术国际交流活动形式举办的武术节、演武大会、博览会等赛事,多以特色拳种、武术之乡、武术名家、武术流派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开展。此类赛事社会化参与程度较高,以武术技艺展示与交流为主,为民间传统武术各个拳种、流派的交流和推广、发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提供了平台。同时采用“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运作模式,给赛事承办地带来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和关注度,提高了当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业绩和知名度[3]。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香港国际武术节、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武当国际演武大会等诸多武术国际赛事。三是以职业体育产业模式运行的国际武术商业赛事,主要是以搏击赛事为主线的武术活动。此类活动一切围绕吸引人们的关注,通过广告和版权贸易等赞助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4]。这种注入现代商业理念运动的武术比赛商机无限,同时潜移默化地传播了中国武术并获得了社会效益,赢得了众多武术爱好者的关注与青睐,为武术搏击的传播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2 武术国际赛事对武术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

2.1 搭建了跨文化交流平台

武术国际传播受到跨文化、跨区域、跨语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决定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困难和复杂性。但武术可以通过肢体的运动进行非言语传播,不需要通过言语表达即可令外国武术受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避开了语言差异可能导致的交流障碍,还将交流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沟通[5]。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实质也就是跨文化的传播,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让外国朋友通过武术这门“语言”尽可能看到一个想象之外的真实中国[6],从而表现出应有的文化自信,为武术的国际传播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2.2 武术国际赛事的背后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武术国际赛事举办地借助赛事活动的平台,实现了招商引资、经贸洽谈等目的,通过举办武术国际赛事可以给承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比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近年来更是借助武术节的东风,吸引了国内外商客在郑州投资创业。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2012年10月21日—24日)签约309余亿元,第十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2014年10月19日—23日)签约总额超500亿元。由此可见,武术国际赛事的举办实现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推动地方社会经济进步的良性互动,将武术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

2.3 武术国际赛事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希望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武术国际赛事也不例外,由于在武术国际赛事举办前后,众多媒体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大力报道,吸引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受到众多武术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可以说,通过举办武术国际赛事的平台,可以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 武术国际赛事商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武术文化传承庸俗化

产生于中国文化场域中的武术,在面向国际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误读和障碍。作为官办的竞技武术国际赛事,努力寻求西方体育文化竞赛规则,无形中迷失或失去了自我。非官方或半官方组织的民间武术国际赛事,其传播武术技术的较多,对其理论阐释的较少。加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武术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不可避免地要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借助武术活动来开展经济活动也无可厚非,但通过武术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来炫耀经济成果,把武术当成挣钱的媒介,把武术赛事视为挣钱的舞台,把武术国际赛事作为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方式与手段,由此推动了各地争先恐后地组织举办各式各样的武术国际赛事。这种庸俗的文化价值观,无非是昙花一现的表面经济繁荣。

综观近年来举办的各类武术国际赛事,大多赛事如同节日,喧宾夺主者有之,假托名义者有之,本末倒置者有之,名不副实者亦有之,武术节本应彰显的是武术,既是武术实体的展演,又是武术理论的升华,还应是对武术法理的探求[7]。

3.2 赛事设置与管理存在不合理现象

3.2.1 赛事的组织、内容、结构相似或相同,且赛事过于频繁 比赛内容是武术赛事的主体内容,也是吸引参与者的重要资源。然而,风格迥异、内容庞杂的武术赛事给大家选择武术比赛内容带来了困难,常见运动员用一两套拳械套路“打遍天下赛事”。在赛事的组织、内容、结构等方面极其相似或相同,赛事难以形成固定的品牌效益。2015年在辽宁承办的三个武术国际赛事,即2015年辽宁首届国际武术交流大赛、2015年辽宁葫芦岛首届国际武术比赛和2015年第一届沈阳国际传统武术锦标赛暨首届东北三省武术比赛,竞赛内容、参赛办法、录取与奖励等内容基本相同或相似。在同一年内由同一城市多次举办武术国际赛事,2015年在香港分别举办了“新獬豸杯”第十三届国际武术节和第十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2015在江苏南京分别举办了首届“大麦若叶杯”传统武术国际邀请赛和首届“中山杯”传统武术国际邀请赛,竞赛规程内容基本相同,甚至连报名邮箱、联系人都相同,可见是同一套人马举办了相同的赛事,仅仅是换了冠名单位和赞助商。2015年在山东烟台、青岛等地相继举办了5次武术国际赛事(表1),分别为2015年首届中国海阳国际武术节、2015年中国烟台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2015年(第十二届)中国烟台螳螂拳国际武术节、青岛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国际武术节及“鸿武地毯杯”第二届中华武术跆拳道国际邀请赛。如此频繁且大规模地举办武术国际赛事为哪般?这些不设门槛且名头很大的赛事不但不能提升武术赛事形象,反而降低了武术国际赛事的品牌和美誉度。因此,要想形成独特的武术国际赛事风格,必须绕开相同赛事、相同内容、相同规模的赛事竞争,光靠模仿是难以形成武术赛事品牌的。

3.2.2 名头大,赛事名称多冠以“国际”“世界”等字眼 频繁的武术国际赛事不代表武术市场的繁荣。武术爱好者的多少能够体现项目的受欢迎程度,然而当前大多数的武术国际赛事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赛场上的观众寥寥无几,无法吸引大量的观众,赛事观赏性不高,常常出现运动员比观众多的现象。即使屈指可数的观众,大多数也是与运动员相关的人员,如领队、教练员、亲属助威团。这些动辄被冠以“国际”“世界”等字眼的国际性武术赛事,虽然体现了与国际交流、与国际接轨的愿望,但实质上大部分是为了挂个“洋”头。这些求大、求全的赛事名称和冠以“国际”“世界”等头衔的幼儿园、小区、公园、地名等如出一辙。如此有“气势”的武术国际赛事,让人为之眩晕,值得我们深思。

3.2.3 武术国际赛事设置门槛低,证书、奖牌满天飞 在以武术国际交流活动形式举办的武术节、演武大会、博览会等赛事中,对参赛运动员几乎不设“门槛”,报名即可参赛,同场参赛的运动员少则两三人多则五六人同时上场比赛,赛事越来越庞大,经常引起运动员对裁判执裁的质疑。比赛成绩证书、奖牌更是满天飞,能参赛就能获奖,皆大欢喜[8]。第十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武术套路单项比赛设一等奖20%、二等奖30%、三等奖50%,获奖运动员由大会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凡报名参赛即可获奖,竞赛的本质就是要确定参赛者名次,对运动成绩进行高低评判,应该突出参赛项目的可比性,现如今却成了大家皆好的和谐局面。

3.3 商业化气息浓厚

当前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离不开运作管理,需要通过商业策划与宣传来实现赛事的正常运作或盈利。虽然经贸成交额逐年上升,经济效益可观,但这种处处充斥着商业影子的武术赛事,给人一种置身于贸易市场的感觉。商业化的武术国际赛事虽获得既定的经济效益,武术的审美价值、艺术品味、文化精深却被彻底舍弃,所折射出的是武术界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势以及地方媒体对武术文化的扭曲认识[4]。

武术赛事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工具与附庸,借“武术国际赛事”之名行“创造金钱”的经济之实,用“武术赛事”的幌子来搭台撑门面,以此来完成唱一台发展经济的大戏。于是,借“武术节”之名,或游山玩水,或观光旅游,或竞赛或表演,或讲学或展示,或观摩或培训,或评级或装神弄鬼(如2013年天山武林大会上11门派掌门人穿着奇装异服,借助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中虚构出来的人物进行表演的闹剧)。总之,这些五花八门的噱头主要是以各种方式敛财[7]。可见越来越多武术国际赛事的主导是“商业”,而非“武术”本身。过度的商业化会使武术文化受损,如何实现商业化与武术文化的协调与平衡发展,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4 商业文化视角下武术国际赛事的理性思考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武术国际赛事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树立赛事权威

武术国际化是一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向国际社会转移的过程,并以形成具有被广泛认同的国际性体育文化形态为根本目标[9]。武术国际赛事作为武术良好形象的传播载体,离不开赛事组织各个环节的协调完善,规范的组织形式、严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标准体系构建下的武术赛事组织标准是武术赛事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本着科学的态度对国际武术竞赛套路规则进行规范、合理的设置,是搞好比赛的基本保证。既然是国际赛事,就应该打造出普世的国际赛事“身份认同度”,对评判标准与方法、比赛项目的评判尺度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在赛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有凭有据,能够让参赛者接受并认同,以此树立赛事权威。

4.2 以武术国际赛事为契机,对武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展示

借助武术国际赛事既要传播武术技术,也要传播武术文化,注重透过技术层面来映射、诠释武术文化层面。借武术国际赛事的平台,通过武术兵器展、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论文报告会、武术商品交易会、武术影视明星表演等各种方式来进行深层次的传播。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其本质就是在传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一种“文化的传统武术”,而不是“运动的现代武术”[10]。应该强调社会、经济、武术文化等方面价值的综合呈现。综合运用多渠道、多角度,使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武术爱好者更加积极主动接纳并认可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4.3 重视武术文化的传承,正确处理武术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不同民族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其文化识别度的区隔也较为明显。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在不同场域中进行相互交流时,容易出现相互误读与交流障碍。武术是在中华特殊地域和人文环境下产生的,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的独特的文化现象[11]。注重文化传承,让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更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举办武术国际赛事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应树立“标榜中国身份,彰显文化魅力”的传播理念,使之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同类相似文化形态(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运动项目的无穷文化魅力。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由于跨文化沟通所引起的误读与障碍。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其产业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形态[12]。在武术国际赛事的举办中应处理好“武术搭台”的文化品味和“经济唱戏”中的经济利益的关系,使得武术文化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因此,“经济唱戏”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坚强的武术文化支撑。这种武术文化的传播不应是简单粗暴的灌输,也不应是“搭台”的配角。特别是随着武术国际赛事的“遍地开花”、过多泛滥,人们逐渐失去了最初的猎奇心理后,“武术搭台、经济唱戏”之路必然越走越窄。

4.4 明确赛事定位,构建武术国际赛事品牌

4.4.1 注重赛事文化价值的挖掘,体现与赛事相称的文化内涵 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选择传播的文化内容也不尽相同,对外来武术文化有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同时也有推广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义务和职责,这是维护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自信的途径选择[13]。因此,承办武术国际赛事,应体现出与赛事相称的文化内涵,形成赛事品牌识别度,让参赛者对赛事的品牌有较高的认可。否则,就像2015年有重要影响力的武术国际赛事活动中部分赛事内容相同或相似,使得赛事的“复制”和“模仿”越来越多。总之,武术赛事品牌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

4.4.2 简单、规范的竞赛内容是赛事品牌推广的关键 “大道至简”,简单统一比复杂多样的文化事物更容易被人接受并形成深入的认知。中国武术在对外推广之中,其内容庞杂且文化多元的显著特征是制约其海外传播的重要原因。内容广泛、赛事多样的竞赛难以形成独特的武术文化品牌,武术文化品牌在于它的文化独特性、内容代表性和风格鲜明性,并非是用赛事内容的多寡来衡量,重质量而非数量。否则,看似丰富多样、内容纷繁的比赛给人一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印象。特别是某一武术拳种的赛事,更应围绕着这一拳种的主题来进行,不是将更多拳种进行大杂烩的比赛。这样有利于避免赛事的组织、内容都相似或相同的问题。作为武术国际赛事不但在规模、赛事内容等方面要相对规范,其赛事间隔也应相对固定。

然而,有些武术国际赛事在短期内的重复性举办(如2015年仅辽宁就举办了三次武术国际赛事,在山东青岛、烟台举办了五次武术国际赛事),谈何品牌的构建?因此,应制定相对固定的国际赛事管理模式,在赛事内容、组织、赛制周期等方面给予规范。根据不同赛事特征,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和运作。如在内容繁杂、项目众多的武术拳种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拳种进行武术国际赛事改革,探究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对在国内外发展较好并具有广阔市场的拳种给予优先发展,如太极拳、少林拳、咏春拳等。或以著名的武术之乡、武术名家故里、武术流派发源地等在国内外具有坚实基础和影响力的知名武术城市组织策划优秀单项拳种的武术国际赛事。以此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不断提升举办地的城市软实力和文化生活水平。

5 结语

武术国际赛事为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搭起了国内外武术密切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下,武术与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但武术是主体、经济是手段。虽然众多的商业活动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但是这些眼花缭乱、纷纭复杂的商业运作手段也容易造成武术国际赛事品牌的模糊。可以说武术国际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其间取得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和契合点,值得我们进行选择和取舍。特别是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呈现出从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的转变。武术国际赛事加快走向世界的脚步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推广。在追求商业价值时,也应更多地考虑武术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从而提升武术国际赛事的普适度、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未来的武术国际赛事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

[1]王林.武术传播论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4.

[2]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73-94.

[3]方国清,王润,骆红斌.武术传播:讲述“中国故事”的“世界语言”——一项关于国家形象的理论建构[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1):93-97.

[4]郭玉成.武术商业化传播的文化定位[J].搏击·武术科学,2008(2):1-5.

[5]郭玉成.中国武术与国家形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

[6]蔡仲林,刘轶.中国武术赛事现状与路径走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6):359-542.

[7]翁心诚.热闹的武术节与干瘪的武术[J].精武,2010(1):39-41.

[8]柯伟.香港武术节赛事的优势与劣势[J].菏泽学院学报,2012,34(5):78-81.

[9]徐向东.东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融合下的武术国际化发展[J].体育学刊,2015,22(2):32-35.

[10]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64.

[11]唐芒果,蔡仲林.传统武术赛事文化识别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5):35-38.

[12]李武绪,闫民.中西体育比较下武术文化特征及传播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4(12):15-17.

[13]彭金城.草原丝绸之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75.

责任编辑:郭长寿

International Com petitions ofW 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 ercial Culture

ZHENG Ji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Holding large-scale competitions isone of themost im portantways ofWushumodern communication to promote Wushu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international Wushu com petitions,the author uses literature reviews,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logic analysis to study the problem 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Wushu com petitions.Some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andard spec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internationalWushu events,paying attention to theW ushu culture heritage,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W ushu culture and econom y correctly and constructing the brand of international Wushu competitions and so on,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relevantdepartmentsholding the internationalWushu events to develop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brand competitions.

Wushu;game;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G852

A

1004-0560(2016)06-0134-06

2016-11-09;

2016-12-07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英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QNYC20140205)阶段性成果;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2016年度课题(WSH2016D014)阶段性成果。

郑 健(1980—),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武术赛事文化
本月赛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