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农村发展之所以艰辛,关键在于缺乏领头人,思想观念要转变。产业覆盖到哪里,哪里才有发展的希望。
“厅官”范敬超火了。这位21岁走出村庄,从政近40年的四川厅级干部,2008年退休后即回乡种柑橘。此事被媒体报道后,引来不少质疑:“你的项目资金怎么弄来的?”“肯定在任时又是个贪官。”埋头8年,范敬超带头搞起的柑橘园已逾万亩,每亩年收益万元左右。让他得意的还有,“村民终于信我了!”
放弃可预期的“优质晚年”,执意回村创业,其间办事之难、落差之大,难以想象。若非绝大的勇毅与坚持,恐怕早已半途而废。
不过,与现在获得的成就感相比,如何将百姓对进村官员的问号拉直,赢得他们的信任,更值得认真思考。特别是值此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大批官员进村,实现精准扶贫,范敬超的经验无疑具有普遍的意义与价值。
归拢起来,村民对范敬超的质疑大体包含两个层次。其一,不相信他是回来当农民的,更不相信他会扶贫、带动村民致富。对于村民而言,这种怀疑,缘于范敬超的举动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多少年来,只见一个个农家子弟走出乡村,读书做官,寻求更好的生活,鲜有官员回流。
这些年来,下来扶贫的也不少,可大都如走马灯一般来了又走。不能说没有什么改变,但更多的改变只是体现在修修路、刷刷墙上面,真正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的,并不多。见过了太多的“走过场”“做样子”,除了增加村民对进村官员的不信任感,还能剩下什么?
其二,村民的质疑还与他们的经验世界有关。也即,相当一部分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往往把农村当做汲取养分、镀金刷资历的所在,个别官员则贪吃贪喝,截留扶贫款、克扣救助金,无所不用其极。每一次贪官案情披露,都会让人们痛恨、愤怒。由此,也加剧了民众对于官员群体的排拒和不信任。
像范敬超这样,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上去,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市场的敏锐把握,组织村民联合起来发展柑橘园,一时间要让村民相信,确实不容易。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这些年来,我们的官员与群众确实疏远了,很多时候,甚至已经产生严重的隔膜。
有鉴于此,官员进村,若想获得村民信任,也难也不难,关键在于官员究竟以什么样的姿态进村,并与村民相处。这其中,一方面,既然进村了,就要尊重农民的习惯和思维,春风化雨,“渐进式”地推进工作,以实际行动消除疑虑,动辄高谈阔论,非但不能找到共识,还会因为居高临下的姿态引起反感。
另一方面,还应该葆有服务民众的初心。要真正像农民那样,俯下身子,踏踏实实地去努力,凡事都要从百姓的角度思忖考量,推其心,才能置其腹,方能与百姓打成一片,进而让他们接受外部世界更先进的理念和做法。
当下农村的凋敝并非仅仅是缘于农业的衰落,更在于长久以来缺乏关注。正如范敬超所言,“农村发展之所以艰辛,关键在于缺乏领头人,思想观念要转变。产业覆盖到哪里,哪里才有发展的希望。”范敬超一个60多岁的老人都能做到的事情,相信当下很多致力于改变农村面貌的扶贫官员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