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爱萍
乡村于我有两个,一个是幻想中的,一个是现实中的。幻想中的接近欧美乡村风景画,整洁安详,静谧雅致,花繁树茂,色彩斑斓……不知欧美乡村的现实是否如此,总之,那如梦如幻的风景深深镌刻在脑海,心向往之。回到现实,却是一声叹息,环境脏乱,到处是垃圾,污水横流,泥泞的小路,有的地方还有破旧的土坯房,早早起来赶往学校的留守儿童,还有满眼的花甲老
人……乡村,如同被社会遗忘的弃儿,离城市越来越遥远……
然而,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在休息日却驾车逃离城市,进入大山、草原和乡村——那里的空间更辽阔,空气更清洁,色彩更纯净,那一座座灰扑扑的院落和黄土地里的窑洞,仿佛将人们带到另一个时空,一个简单质朴得令人浑身放松的世界!每当我走到这样的地方,心里常想如果将欧美乡村放在这里,当是怎样的惊艳。然而转瞬又是一声叹息,怎么可能,欧美与中国的财富、人口、制度等太多的东西差别太大,怎么可能?
在北疆七月份最美好的季节,当我走进大青山腹地,闷头爬上一座山顶时,放眼四望,立刻发现与往常不同,山依旧,绿依旧,然而绿中却多出数条白色的弯弯曲曲的路,有的在山沟底,有的往上延伸到半山腰,路的尽头是非常醒目的、整齐划一的一片砖红色或是黄色的村落,在漫山遍野绵延不绝的绿中,那一点红色或黄色宛如一片盛开的鲜花,在北疆独有的湛蓝天空,和独有的如棉朵般的白云的静静笼盖下,俨然变化成一幅静美的油画!怎么可能,我也就几个月没爬山,怎么十几年未变的风景如同化蝶般,蜕变得都不认识了!我惊喜地贪婪地看着,如同看着一块新大陆。
此时,我从同伴口中第一次听到“十个全覆盖”一词,至于哪“十个”,同伴也不甚了解,只向我含糊地说就是解决农村水电路通信之类的。
过了不长时间,“十个全覆盖”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中央一台的《焦点访谈》报道了。微信圈里、朋友圈里、网上,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宣传部、报社、剧团纷纷征集相关诗歌、散文、小戏;各地纷纷组织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作家艺术家实地参观,一时间,“十个全覆盖”成为中心话题。
接触最多的是呼市近郊的农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毗邻工业园区的村子,村民依靠工业园区或打工或出租仓库,经济条件很不错。村子因出租土地,原有的集体经济基础也好,然而对比“十个全覆盖”工程前后,变化也是巨大的。墙上的照片显示,以前的卫生室只两间房大小,红砖明显斑驳,一个烟筒从前面伸出,显然靠烧煤取暖,厕所更别提,是城里人不能忍受的那种,村里的路有的是水泥路,但已经坑坑洼洼,小路则是土路。现在,村子远远看上去就觉得整齐敞亮,车开在新修的水泥路上非常平稳,没有一丝颠簸。村委会靠近村头,两层楼,贴着灰色墙砖,相对而言很气派了,村长说这是以前盖的,紧挨着村委会是一排西房,是这次工程中新盖的卫生室。完全不同于以往认知的狭小简陋脏乱的印象,这个卫生室宽敞亮堂,整洁干净,长约30米,各功能区分室明确,看病室,输液室,药房,卫生间是水厕,让我惊讶的是居然是暖气取暖。村长极为自豪地说他们村所有住户是集中统一供暖,暖气费按城里标准收,又省钱又干净,村民很支持,积极主动交暖气费。走在村里小路上,我随便指了一家要求进去看看,村长没有任何犹豫推开大门就进去了,一条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其余地方铺着灰砖,院子非常宽敞,两间北房一间车库,一侧有花池葡萄架,可以想象,夏天坐在葡萄架下的阴凉处赏花,是何等的舒适。院里并没有堆积的庄稼秆儿、柴火、煤之类的,也没养着猪羊鸡,只有一只拴着的狗冲我们狂吠,主人应声而出,热情将我们让进屋里,屋里的陈设布置让我们感慨不已,不输于城里,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电视、电话、上下水、暖气、煤气罐应有俱有,又有医保社保,再加上一个大院子,令一帮城里人羡慕不已。如果农村都能变成这个样子,恐怕城市也就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然而这毕竟是个例。
我曾多次踏足呼市清水河山区,亲眼见到一些地方没路没水没通讯,黄土地里挖的窑洞一片土色,老旧的木窗上贴着褪色的窗花,伛偻老人颤颤巍巍地爬坡下坡,遇着下雨下雪天,简直是寸步难行,看得人心情异常沉重,更不用说医保社保,这里与城市仿佛差了一个世纪。
冬天一场小雪后,我再次来到清水河,上山的路已都是水泥路,很宽敞,足够两辆货车错车,弯弯曲曲行驶了许久到达一个村子,还在车里我就一愣,怎么会有楼房?下车一看,果真是楼房,青灰色,前后四栋,两层高,第一层有封闭的小院,周边是平整的水泥地,侧面还安装着健身器械,楼前楼后有几个花池,不看四周的山,这分明就是城里的小区。村支书说这是前年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不想住窑洞的花四万块钱就可以住进来,一二层连体,带一个小院,刚开始人们不积极,后来觉得好了,都争先恐后买,目前四十几套都住满了,还有许多人家排队,等着村子拆迁合并,这也是“十个全覆盖”的项目——对不满二十户的村子进行整合,如此节省了不必要的浪费,能够集中精力、财力建设一个新农村。
村子不远处就是村委会,也是两层楼房,第一层是村卫生室、图书室,卫生室里有两个大夫,几个村民在拿药,图书室里没人——如果有村民的话,我倒觉得是特意安排的了。村委会在坡上,坡下就有一个村子,远远看着,比印象中的干净整齐多了,灰白色的小路弯弯扭扭,上上下下,将每个窑洞连接起来。我们绕到坡下,水泥路一米多宽,因是山区,坡度较大,所以磨得粗糙些,可以防滑。进了一家农户,顿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外墙喷青灰色涂料,白线勾勒出石块线条,古朴而不失窑洞特色,窗户则是白色塑钢窗,整洁亮堂。趁着别人四处观看,我私下问主人的感受,主人说还行哇,公家白出钱给修当然好,路修好了出门也方便,墙体房檐都加固维修了,抹了五厘米厚的水泥,每换一个窗户给补贴500块钱,老娘脑子有病,也吃上低保了……听着主人絮絮叨叨地讲述,我没有听出多么满足欣喜的语气,比较平静平淡。其实面对农民这样的感受,我心里反而觉得轻松些,巨大的惊喜就意味着巨大的差距,哪怕是心灵上的。
后来又去过土左旗、武川的几个村子,看见了更多的建设项目,便民超市,外墙保温,房屋重建,助老院,校舍建设等。听到了更多的农民的心声,老年人连连说好,那发自肺腑的感激让我看了又欣慰又心痛;中年人比较平静,道一声挺好,便又感慨农村与县城的差别;年轻人很漠然,说再覆盖也比不过城里,早在城镇买了房,以后不会回村里住了。我想,老中青三代农民的反应正是中国近三十几年发展方式、格局的缩影,我理解他们对“十个全覆盖”的反响,也觉得是正当的客观的。农民有对比,说明他们眼界宽有想法,不满足于现状,有追求,“十个全覆盖”确实好,但只有“十个全覆盖”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年轻人搬进城里,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毕竟城市化是趋势,城市的条件优于农村,农民择优而居再正常不过。什么时候农村和城市一样了,或综合比较优于城市,或人们的想法改变了,人们自然会住到乡村。就像欧美国家,乡村居住的人家很散,距离比较遥远,但各种设施功能应有尽有,不比城市差,许多城里人在乡村都有别墅,或度假,或退休后居住。那确实是我向往的乡村,相信也是农民向往的生活,我也相信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对“十个全覆盖”,我自始至终持肯定态度,甚至是欣喜的,这么多年,基础设施投资都花在城市,社会欠农村太多,每看到农村的落后,我就觉得心痛和愧疚,城市哪儿跑水了、哪儿路灯不亮了、哪儿监控缺失了、娱乐体育设施不足了等等,都会引起市民的不满和指责,农村呢,有的地方没水没电,有的没路没学校,如此艰苦的条件,农民却默默忍受着,作为一个城里人,我觉得愧疚。所以,对这项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性民生工程,别说花600亿元,就是一千亿,两千亿,哪怕占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减缓城市发展的速度,哪怕实施中真存在问题,我都觉得是值得的。
“十个全覆盖”仅仅满足了农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但这却是坚实的一步,拓展的一步,随着国家把农村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信内蒙古会加快城乡统筹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农牧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我幻想中的乡村正一步步向我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