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阐述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应用思路:创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讲究问的策略,注重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 高校;原理概论;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应用思路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中,涉及教学模式的因素占到了 52.1%”。问题是创新的不竭动力,是科学研究的生发点,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当代高校教育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探究对提高和改进原理课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增强大学生对原理课教学内容认同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究必要性
1、新时代的新要求决定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究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明确指出,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密切结合国际国内局势的新变化和大学生热切关注和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民生问题。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其思想素质,升华其思想内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构筑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智力基础。可见,当今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塑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培养和塑造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是建构“问题意识”。大学原理课的课堂教学就需要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采用,能进一步明确和分解课堂教学目标,让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思维和行为更具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更有效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认同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和理论、观点和立场。
2、原理课课程特点的要求
在思政课改革过程中广大教师积极尝试了如讲授法、视频法、讨论法、案例法、专题教授法等多种教学模式,但是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收到的效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成功。谢传仓教授调查发现:“46%的人认为课程内容空洞,以讲空道理为主,缺乏深度;30%的人认为课程内容和中学阶段课本重复较多,没有新意;28%的人认为思政课教学形式过于单调,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11.7%的人认为教师照本宣科”。这显然是没有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的,也没有体现出原理课的课程特点。
高校原理课课程特点鲜明,如理论性较强,呈现出系统、逻辑严谨,概括性强的特点,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典范。要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们就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非理性的思维。长期以来,原理课不管是作为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听课都是非常被动的,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讲授理论,学生却仍然听得云里雾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会禁锢和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扼杀学生探究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若在原理课中能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假设,也许就能建构起他们的“问题意识”,在耳濡目染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3、原理课教学中主客体角色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新的时代决定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以与以往大不相同。在教学活动中一直以来教师都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定位自己的角色,希望从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多样化的信息与知识中搜索最适合教学客体的学生需要的并传播给他们。学生们也一直保持着规范的教育客体的身份而不越矩,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安静地”凝听着教师的教诲。然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与价值的多元化,都冲击着教学中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的角色定位,只有教师和学生实现互动,增强教师的主导调控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共同合作探索、研究问题,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实现原理课的教学目的。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界定
1972年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e)和威尔(M.Weil)在《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做了界定,丁证霖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设计和简约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系统”。也就是说在一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学生特点,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范式。在这一系列的范式中,为了突出其整体性与部分的特点,一般教学模式更主要通过突出其中的一个要素来体现,如有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有突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也有突出专题研究的教学模式,也有突出问题的教学模式,突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即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源于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及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后来逐渐落寞。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 Mc Marster 大学确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是区别于传统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法”) 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教学的中心线索,来组织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原理课中的应用思路
1、创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问题教学法在原理课中的运用,需要创新教学观念,突出问题意识,始于“问”。教学中不能发现问题,就不能提出问题,更谈不上分析、解决问题,原问题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发现问题是人的本性需要,更是原理课教学的需要。采取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模式,能激发课堂互动活力,改变教师自说自话的状态,实现原理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由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信仰体系转化,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
正如美国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之后还能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大量的实践教学反映,老师讲授的越多,学生的自我感受能力越差,独立获取知识、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弱。这显然与我们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彻底改变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敢于放开课堂,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借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成长。
2、讲究问的策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原理课中的问题教学法不仅始于“问”,而且发展于“问”,问题是其核心和中心线索。然而在问的过程中要讲究策略,不然教学效果又会南辕北辙。
首先,注重问题的收集。问题的来源主要包括理论问题,学生的思想疑惑及现实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吃透教材,系统梳理教学教材中所涉及的经典理论问题,总结社会中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始终做到以问题为导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生态文明建设是热点问题,怎样科学的认识和建构生态文明呢?这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应有之意,马克思主义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要构建生态文明我们就必须处理好这些关系。在原理课的授课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索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问题的提出。对于问题,我们关注的是难点热点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对于理论性的问题,教材中详细讲解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课堂中更多的时间应留给教材中提到的但又没有详细讲解但对学生学习这门课很重要的问题。在原理课提问中,还应提高问的技巧,创造性的提问。提问可以是开门见山,可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也可以是迂回曲折;提问的方式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显然前者没有后者引人入胜。
再次,分析、解决问题。分析问题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讲解的透彻,学生就不需要通过死记硬背便能了然于心。理论怎样才能讲的透彻呢?这还是需要通过问题教学法实现,比如在政治经济学部分讲解商品时你怎样让学生明白使用价值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呢?需要学生自己提问、解决。对于问题的解决,理论性问题有结论,而社会热点问题答案则是开放式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编印.福建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调研报告汇编,2005.3.
[2] 谢传仓,王晓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调查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
[3] 丁证霖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 Hmelo,C.E.&Ferrari.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ial:Cultivat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kills.Journal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1997(4).
[5] 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等.课程文化[M.余强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史苗苗(1986-)女,汉族,湖北荆门人,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学历,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