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阐释商务印书馆进行的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及其技术手段、字号等重要问题的基础上,概括了商务印书馆字体开发活动的历史贡献。商务印书馆开发的字体都是中国传统书法字体或传统雕版印刷领域的主流字体,集中体现了商务印书馆欲求在活版印刷这一新的技术领域中复兴和确立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特有的书法文化和印刷文化之目标。商务印书馆的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汉字活字字体、促进了中国字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印刷文化确立、加强了中日韩三国活字字体及印刷技术交流,为汉字文化圈的字体开发活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 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历史贡献;活版印刷技术
商务印书馆“奠定了中国近代印刷出版的起点”,[1] “是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企业全面崛起的标志和动力”, [2]它历经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其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大、技术之高、影响之深远堪称中国近现代印刷出版机构之最。因此,商务印书馆历来在近现代文化史、出版史、印刷史等研究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遗憾的是,以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为主题的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的片断性叙述也过于概略,对具体史实语焉不详。活字字体既是活版印刷产业最核心的技术条件,也是印刷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印刷出版文化的重要载体。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相关研究的欠缺,既导致了商务印书馆历史地位的矮小化,也造成了中国印刷史、字体史、设计史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滞后。针对于此,本文立足于国内外既往研究成果及第一手资料展开论述。首先,明确了商务印书馆进行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的历史背景;其次,重点调查了商务印书馆8种独有的金属活字字体及其开发过程、技术手段、字号等重要问题;再次,概括了商务印书馆字体开发活动对同时期韩国、日本印刷界的影响;最后,分析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终结的原因,总结了其历史贡献。
一、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的历史背景
商务印书馆是由夏瑞芳、高凤池等7人于1897年创立的印刷出版企业,[3]也是较早涉足活版印刷领域的中国资本企业之一。虽然创业初期的商务印书馆是职员十余人,“仅置三号摇架三部,脚踏架三部,自来墨手扳架三部,手揿架一部”的小型企业,[4]但是主要创办人有在美华书馆等外国资本企业的工作经验,[5]从创业之初就非常重视活字字体从而保证了较高的印刷质量。
1898年7月26日《昌言报》第3册“本馆告白”称“本馆因欲将报册格外讲求精美故特另托商务印书馆代印”, [6]商务印书馆的印刷使“《昌言报》……焕然一新。三号活字换为四号,因为活字质量高,所以印刷鲜明,一时传为美谈”。[7]实际上,商务印书馆使用了三号和四号两种活字印刷《昌言报》,其中的四号活字是修文书馆销售的日本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筑地明朝体(中国称“宋体”)活字。[8]正是因为采用了来自日本的最新活字,使得商务印书馆在创业初期得以崭露头角从而迅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年8月26日的《昌言报》第6册中,刊载有商务印书馆“专售大小活字”的广告称,“本馆专铸大小新式活字铜模铅版精印中西书籍日期报单一切仿单并代办各种印书机器价廉物美中外驰名……近来各省大宪所办机器铅字大半购自本馆……”,[9]表明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已将业务范畴扩大至金属活字、活版机械的销售领域,但所谓“专铸大小新式活字铜模”,应仅为代销日本等外资企业的活字,因为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没有开发字模所需的技术、资金与时间。
1900年商务印书馆低价收购陷入破产境地的修文书馆。修文书馆是日本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在上海设立的子公司,其业务的重心之一就是销售筑地明朝体活字。在中国企业尚无能力开发活字字体的背景下,筑地明朝体成为当时印刷出版领域主要使用的金属活字字体之一。修文书馆的收购不仅使“商务之基础稳固乃发轫于此”,[10]更因其获得了“二、三、四、五、六号铜模以及其他机件工具铅字材料等”,[11]使商务印书馆成为当时保有字模并能进行活字铸造、销售的为数不多的中资企业之一,这为商务印书馆日后的活字开发活动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条件。
1903年后商务印书馆在全部掌握企业决策权的情况下与日本金港堂展开合作的同时,[12]还积极从欧美等国进行各种技术引进,[13]在资金、出版、经营、技术等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成为中国技术最高、规模最大,在东亚也屈指可数的印刷出版企业。1915年大阪中田印刷所的大泽克等人调查商务印书馆后认为“工厂之设备不但和日本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更胜一筹……如再不奋发图强,日本将被中国所超过”。[14]20世纪10至30年代是商务印书馆也是中国印刷出版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曾确立汉字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技术,一度垄断汉字活字市场的美华书馆——也是培养商务印书馆创始人的北美长老会差会印刷所——因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中资企业的挤压而不断缩小规模,最终于1931年被迫宣告破产。[15]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中国资本企业完全掌握了印刷出版领域的主导权。
1929年版《商务印书馆志略》中这样写到,“文化之进步,必依赖印刷品之宣传,故印刷业之发达,与文化有密切关系。本公司开办以来,加意研究,历经派人至东西各国学习考察,同时不惜巨金,延选高等技师……当初借材异地之苦心,所以求印刷事业之日新月异,俾与世界进步相适应,幸能达此目的,然煞费经营矣”。[16]可见,商务印书馆高屋建瓴地认为印刷是推动中国“文化之进步”的重要手段,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谋求“印刷事业之日新月异”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与“世界进步相适应”这一高远志向。在活版印刷技术为主流的时代,活字字体及铜模的生产、开发无疑成为支撑这一目标的根本之一。商务印书馆的活字铸造能力非常可观,“特备新式铸字炉多架……全年可铸字十六万五千磅。每字出炉,即完全可用……此炉……初自美国购来,既而自行制造,极为灵便”,[17]在新字体开发上则“不惜资本,分延名家缮写,工整流丽,各极其妙。经营多年,始克成功。本公司尤不敢自满。现尚精益求精,逐渐更换”。[18]此外,商务印书馆还自觉地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赛铜字模”就是成果之一。[19]
如上所述,商务印书馆从创立之初就重视活字字体,并将新字体开发、活字生产视为重要业务之一,这既是印刷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动力和保证,更是为实现中国“俾与世界进步相适应”的重要手段。而雄厚的资金、广泛的市场占有率与先进的技术水平,这些都为商务印书馆进行金属活字字体的开发提供了资金、物质、市场和技术保障。
二、商务印书馆的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
综合现有各种资料,特别是通过《商务印书馆四号铅字样本》、[20]《清国用活版摘要录》等字样的比较,[21]可以确定20世纪初期商务印书馆的宋体字、黑体字(当时称“方头体”)及少数印刷用特殊符号均为日本字体的改刻,[22]因不属于新字体开发的范畴,所以在本文中不做涉及,另撰文详述。
据已知资料,商务印书馆开发过8种独有的金属活字为(1)二号楷书体、(2)隶书体、(3)古体活字、(4)仿古活字、(5)宋体注音连接字、(6)长仿宋注音连接字、(7)行书体、(8)草书体,具体情况及技术细节分别如下:
1、二号楷书体
据何步云的《中国活字小史》,二号楷书体的文字原稿(以下称“原字”)由商务印书馆职员钮君毅书写,种字由当时的著名刻工徐锡祥雕刻,[23]而贺圣鼐的《近代印刷术》中则记叙了其开发的背景、时间、动机与技术。
“华文铅字习用宋体,按钱大镛明文在凡例:古书俱能书之士,各随其字体书之,无所谓宋字也。明季始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良由易于书写,且便镌刻,然好古者憾其不精审美,习而生厌。欧美各国,所用字体,形态百变,层出不穷,我倘墨守成规,未免相形见绌。宣统元年,商务印书馆刱制二号楷书铅字……先以楷书原底照相摄制阴文铜版,每字嵌入铜壳子,制成刻坯铜模,浇铸阳文刻坯,刻工加工镌刻,以成原字,再以电镀法制成铜模,浇铸铅字,极为雅美”。[24]
即,二号楷书体开发于商务印书馆创立12年后的1909年,这正是商务印书馆与金港堂合作,致力于技术引进的同时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时期。其开发动机则出于内外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对内是“好古者”认为形成于明末经美华书馆定型由日本印刷界改良的宋体字“不精审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印刷文化的审美需求;对外则是“欧美各国,所用字体,形态百变,层出不穷,我倘墨守成规,未免相形见绌”,这既是印刷出版行业对活字字体多样化的必然要求,更体现了商务印书馆具有国际化视野,在字体领域不甘落后欲与欧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的远大抱负。而相对“华文铅字习用宋体”,商务印书馆为“好古者”开发中国传统书法、印刷领域中被视为正统的楷体活字,是为在活版印刷这一新技术领域中确立中国独自的字体、印刷文化,这正是前述《商务印书馆志略》中“求印刷事业之日新月异,俾与世界进步相适应”这一目标的具体表现。
二号楷书体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先书写原字,拍照后在铜坯上制作阴刻文字,再将阴刻文字嵌入铜版制成刻字字模,接着注入铅合金制作阳刻文字(父型),其后经活字雕刻师进行修正完成种字,以种字利用直接电镀法制作字模,最后灌注金属制作活字——多数工序是重复劳动,非常耗费时间和成本。此时距上海美华书馆的姜别利(William Gamble,1830-1886)确立“木刻种字电胎字模法(也称电镀字模法)”[25]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商务印书馆创始人有在美华书馆工作经历,且为中国最大技术最为发达的印刷出版企业,为何不采用成熟的木刻种字电胎字模法或其他字模技术而采用了这样繁复的方法,遗憾的是没有资料暂时无法解明。因迄今为止这种在其他资料中未有阐述,所以可能是商务印书馆自行研究开发的。这种不成熟的字模开发技术,虽然反映出当时的商务印书馆还处于字体开发技术的摸索阶段,但是无疑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虽然贺圣鼐称二号楷书体“极为雅美”,但何步云却称“字数不足,排版时缺字临时补刻凑数。字体不统一,影响美观”,[26]《华文正楷铜模铸字股份有限公司临时样张》也记载“宣统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有二号楷书字之创制惟数量不多市上流传甚少”。[27]虽然无论是开发技术还是字体设计层面二号楷书体都不能称为成功之作。但二号楷书体仍然是中国资本企业进行活字字体开发的首次尝试——也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的第二种楷书活字字体——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本制活字独占中国印刷出版产业的状况,[28]揭开了中国人自主开发汉字金属活字字体的序幕。
2、隶书体
《近代印刷术》称“商务印书馆刱制二号楷书铅字……更刻……隶书体等字”,[29]可见在二号楷书体后商务印书馆还开发了隶书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隶书体金属活字,字号仅二号一种,但印刷物极为少见。因资料缺乏所以原字书写者及雕刻师、具体开发技术等不明,开发时间可能是20世纪10年代初。何步云又称“该馆(商务印书馆)又刻制了少数隶书”,[30]可见隶书体字数不多,无法满足日常的印刷需求。
3、古体活字
何步云称“1915年,商务印书馆聘请近代书刻名家黄岗(原文,为黄冈之误)陶子麟,将古刻本《玉篇》字体,用照相方法,直接刻坯,制成一号及三号仿古活字二副”。[31]而贺圣鼐称“民国4年,商务印书馆更聘湖北黄岗陶子麟先生镌刻古体活字。陶君系近代刻书名家,彼以《玉篇》之字体,用照相方法,直刻字坯,数经寒暑,始成一号及三号古体活字二副”。[32]姚竹天则称 “民国商务印书馆创制古体活字”。[33]在以上三人的记述中,1915年商务印书馆开发的活字名称有所差异。比较《商务印书馆华文活字大小及样式》、[34]《申报》刊载的商务印书馆广告及其他字样,可以明确何步云的《中国活字小史》有误,即,1915年商务印书馆所开发的是古体活字。
从何步云的叙述可知,古体活字将文字蓝本拍照后在金属上直接雕刻活字父型再以此制作铜模,这种字模制造技术相对二号楷书体采用的技术更为便利是一大进步。据现有资料来看,这种技术既是国内首创也是20世纪50年代从日本大规模引入本顿雕刻机前中国企业采用的主流方法。担任古体活字雕刻的湖北黄冈陶子麟(1857-1928)是清末民初四大著名刻工之一,尤其善刻仿宋体及软体字,当时有“陶家宋椠传天下”的美誉,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长的张元济曾写信给缪荃孙商讨邀请陶子麟刻字之事。[35]
古体活字仅见于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物的各种标题字中,可能仅为商务印书馆的专用字体没有推向市场。对比古体活字与宋本《玉篇》(1983年中国书店影印版),两者文字的间架结构、字体风格等完全相同,这验证了何步云说法的可信性。但因是宋代整版印刷书籍字体的覆刻,所以古体活字缺少金属活字字体所必需的统一尺度和平衡感,在横排时文字大小、重心不统一的情况更为明显。虽然商务印书馆的字体开发技术仍有一定的不成熟之处,但是古体活字开创了“仿宋体”这一汉字金属活字字体的新领域,其问世早于迄今为止被认为是第一种仿宋字的聚珍仿宋体约4年。
4、仿古活字
至1915年,商务印书馆虽已有二号楷书体、隶书体、古体活字3种独创的活字字体,但字号仅有一至三号3种,而且因字形不美、字数不多所以不堪使用。而伴随近代活版印刷技术及洋装书在中国的广泛普及,对小型活字的需求逐渐增加,为此,1919年商务印书馆又开发了仿古活字。
“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海陵韩佑之先生剏制仿古活字,初拟以《西陂类编》之字体为蓝本,用机器镌刻铜模,但因一一审查之后,《西陂类编》中可以为字范者,只有二千余字。又因机器铜模不合雕刻笔画复杂之华字,乃作罢议。于是韩君以宋元精椠为范,剏制仿古活字……”。[36]
从上文可知,韩佑之尝试“用机器镌刻铜模” 开发仿古活字,而字模开发技术中可用的机器仅有美国人本顿(Linn Boyd Benton, 1844-1932)于1884年发明的本顿式雕刻铜模机(Benton Pantograph)。本顿式雕刻铜模机利用图形缩放比例原理,可在字模材料上制作各种大小的文字形状,极大地克服了直接雕刻法、钢模冲压法等技术对雕刻技师、字模制作工艺极高的要求、繁杂的程序、漫长的工作时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仅改善了活字字模的质量,同时也引发了字体设计的大幅变革。但本顿式雕刻机虽然用于笔画简单的拉丁字母文字时非常便利,对于笔画复杂的汉字却要求高超的技巧与长期的训练,这也是贺圣鼐所称“又因机器铜模不合雕刻笔画复杂之华字”的原因所在。迄今为止,一般认为东亚最早引入本顿式雕刻铜模机的是1912年日本大藏省印刷局,我国则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从日本引进本顿式雕刻铜模机。通过贺圣鼐的叙述可以确认,早在1919年前商务印书馆就已经引进本顿式雕刻铜模机并尝试利用其进行仿古活字的开发,虽然这次尝试并未成功,但却是东亚印刷界的首次尝试,证明商务印书馆在字模开发技术的引进上走在了东亚最前列。
仿古活字是在广泛收集宋元版本古籍字体的基础上开发的仿宋体活字,有初号至七号的方体和一号至五号的长体2种,是比较完整的金属活字字族,特点是笔画略细、整体匀称、各文字的重心统一、大小规整,被广泛使用于商务印书馆的各种书籍杂志的标题、正文中。相较二号楷书体及古体活字等幼稚的技术及不成熟的字体设计而言,仿古活字的开发表明商务印书馆的金属字体开发技术及对活字字体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5、宋体注音连接字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为了提高教育普及率和国民的识字率,正式公布了40个注音字母。以教科书为主要业务之一的商务印书馆以此为契机,于1919年开发了注音字母的金属活字,并在此基础上,于1922年开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注音连接字。所谓注音连接字是全角的宋体活字和半角的注音字母一起铸造的活字,就活版印刷技术而言,虽然因为多音字的存在会导致整体字数的大幅增加,但使用注音连接字可大幅节省排版时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合理高效的技术可能参考了日文的“ルビ付き活字”。
6、长仿宋注音连接字
从《中国活字小史》及《商务印书馆大事记》等可知,[37]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还曾开发过长仿宋注音连接字。实际上,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曾出资委托中华书局以聚珍仿宋体长体为原型铸造注音连接字,[38]而作为竞争对手,商务印书馆也紧随其后开发了长仿宋注音连接字。这是将仿宋字体的长体(夹注字)和注音字母一起铸造的活字,虽然未见实物,但因商务印书馆所保有的长仿宋字体只有仿古活字一种,所以长仿宋注音连接字应该是以仿古活字的长体为基本,在1935年前后制造的。
7、行书体和草书体
1929年《商务印书馆志略》记载“本馆有……行书、草书……等活字字模……均为名家雕刻”,[39]可见商务印书馆也曾开发行书和草书的活字字体。商务印书馆的行书和草书字体不仅是国内首次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但遗憾的是没有能确认实际的印刷物,所以无法判断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刻还是对日本字体的改刻。
三、商务印书馆对韩国、日本活字字体领域的影响
20世纪初期,上海是韩国海外独立运动中心之一。对于韩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而言,无论是丰富的藏书、完善的设备还是各种印刷出版物,商务印书馆都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们所憧憬的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40]1919年4月10日,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在上海建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并将《独立新闻》改组为机关报。上海版《独立新闻》分为中韩文混排版(1919-1926年,社长是李光洙,出版部长为朱耀翰,记者为赵东祜等人)及中文版(1922-1924,主编是韩国临时政府国务人员朴殷植,中国记者张黑地参与报务工作)两种。[41]韩文金属活字是刊行韩文报纸的技术前提,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严密控制下无法从韩国带出韩文活字,为此,朱耀翰、赵东祜等只能委托商务印书馆雕刻字模。其具体技术与古体活字相同:先从韩文《圣经》中选取所需活字,切割下后以照相方法摄制,其后在金属上直接雕刻活字父型以此制作铜模。商务印书馆首先完成了正文用四号活字,并在四号字基础上利用照相技术放大缩小制成了其他号数的活字。为了《独立新闻》的印刷,商务印书馆特意还准备了一台手动铸字机和铸字工人一名,由韩国人训练中国工人进行韩文的选字植字训练。1924年,在朱耀翰等人的要求下,商务印书馆又对韩文金属活字进行了改刻,并开发了黑体三号及楷体四号的韩文活字。上海版《独立新闻》的中文韩文混合排版方式对其后的韩国报纸的排版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地影响。[42]
20世纪30年代,日本印刷界基本完成了明朝体的改良,并开发了黑体字。伴随经济文化的发展、媒体的多样化与复杂化,印刷界对活字字体的丰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寻找新的字体,日本印刷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在广泛采集中国制活字字体样本的基础上,最终选定并复制了汉文正楷体、聚珍仿宋体等数种楷书和仿宋活字,而商务印书馆的仿古活字也被列为复制的目标之一。虽然因种种原因,仿古活字最终未被被日本印刷界采纳,但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商务印书馆的仿古活字具有较高质量并在日本具有一定知名度。商务印书馆的字体开发活动也对日本的字体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商务印书馆活字字体开发活动的终结及其历史贡献
如上所述,除对日本明朝体和黑体的改刻外,商务印书馆独有的活字字体开发活动,始于1909年的二号楷书体终结于1935年的长仿宋注音连接字,26年间共开发字体达8种之多。其中开发于20世纪10年代的仅有二号楷书体1种,20年代有隶书体、古体活字、仿古活字、宋体注音连接字、行书体和草书体共6种,进入30年代后仅有长仿宋体注音连接字1种。除注音连接字1种是基于宋体开发之外,其他的都是楷书体、隶书体,仿宋体、行书体和草书体等古典字体。可见,商务印书馆的活字字体开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而这正与商务印书馆高速发展时期相吻合。同时,相对于宋体和黑体等近代字体而言,商务印书馆开发的字体都是中国传统书法字体或传统雕版印刷领域的主流字体,集中体现了商务印书馆欲求在活版印刷这一新的技术领域中复兴和确立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特有的书法文化和印刷文化之目标。
但是1935年后,商务印书馆的活字字体开发活动却被迫终结,究其原因,除当时包括商务印书馆在内的各类中国资本企业竞相开发各种活字达36种以上,加上改刻日本的宋体、黑体等可以基本满足印刷出版界的需求外,[43]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位于闸北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总馆、东方图书馆、编译所等先经轰炸再被纵火最终毁于一旦。同年8月,商务印书馆再度开始营业,王云五(1888-1979)缩小印刷工厂规模,将印刷、排版等各业工人解雇后再给予经济上的支援,让其独立设厂,这催生上海出现了很多小型印刷及字模专业企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字制造技术的普及。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商务印书馆又遭重创,被迫四处迁移,再无能力进行活字字体开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商务印书馆开发的活字字体还有所使用,但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简体字改革、汉字改刻活动中,这些字体被逐渐遗忘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商务印书馆为了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确立中国独自的印刷文化,将活字字体的开发视为重要的手段和内容,从活字字形设计及字模开发技术两个层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开创了多个中国乃至东亚的多个首次。就活字字形设计而言:首先,商务印书馆的楷书体、仿宋体、隶书体、注音连接字、行书体和草书体6种字体均为国内或东亚首次,开创了金属活字字体领域的先河;其次,二号楷书体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本制活字字体的垄断,揭开了中国资本企业自主开发金属活字字体的序幕;最后,在商务印书馆的引领下,20世纪前期中国企业争相开发活字字体达36种以上,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字体开发的热潮。就字模开发技术而言:首先,商务印书馆摸索字模开发技术并首次应用于二号楷书体的开发中;其次,摸索和确立了通过摄影技术直接雕刻活字父型制作铜模的工艺,成为日后中国印刷界的主流技术,为中国字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本顿式雕刻铜模机的使用是东亚范围内有据可查的首次尝试;此外,1932年王云五支持商务印书馆员工独立设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字生产开发技术的普及;最后,商务印书馆字体开发活动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国内,还对同时代的韩国和日本印刷界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综合以上,无论是丰富汉字活字字体字形,促进字模技术的发展,推动中国特有的印刷文化的发展和确立,还是促进汉字文化圈活字字体及印刷技术交流、发展等层面上,商务印书馆的活字字体开发活动都至关重要,为东亚汉字文化圈字体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五、结语
商务印书馆的字体开发活动,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汉字文化圈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商务印书馆牢牢把握住了技术和表现这两个字体开发中的核心问题,才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字体开发领域中落后的局面,开创了中国活字字体蓬勃发展的新纪元。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探索方法,无疑对今日我国的字体开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本文虽然阐释了商务印书馆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但是并没有针对这些字体的设计手法、表现、对出版技术及印刷出版文化的影响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活字字体是印刷术发明后信息传递中最为重要的工具和载体,其内涵远远超出设计史、印刷史的范畴,需要从多领域综合的角度、更广泛的框架中进行考察,就此而言,商务印书馆字体开发活动的相关研究还仅处于起步阶段。
【注 释】
[1] 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中华印刷通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494.
[3] 汪家熔先生等主张商务印书馆出资人为7人,日本学者沢本郁马等则认为是8人,本文遵从汪家熔先生的主张.
[4][10] 高翰卿:本馆创业史,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刷馆1897-199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4.
[5] 鲍咸昌和高翰卿都曾在美华书馆任职,鮑咸恩曾在英文汇报馆、英商字林西报馆工作后进入英文捷报馆担任活字植字工人,夏瑞芳则曾在英文捷报馆任职.
[6] 日本学者実藤恵秀在《初期の商務印書館》中称商务印书馆承担了《昌言报》第4册的印刷,而经板倉雅宣的调查,实际商务印书馆从《昌言报》第3册开始承担其印刷业务.
[7] 実藤恵秀:初期の商務印書館,日本文化の支那への影響,(东京)蛍雪書院,1940.245.
[8] 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经历了数次名称的变化。1872年,创立之初为长崎新塾出张活版制造所,1878年为平野活版制造所。1882年为筑地活版制造所,1889年为有限责任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1893年为株式会社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为了行文顺利,本文均称“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
[9] 板倉雅宣:上海修文書館,タイポグラフィの世界·東アジアの近代活字史,演讲资料.
[11] 郑逸梅:夏瑞芳、鲍咸恩创办“商务”略记,书报话旧[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5.
[12] 高翰卿:本馆创业史——在发行商所学生训练班的演讲,1897-1992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
[13] Christopher A.Reed.Gutenberg in Shanghai Chinese Print Capitalism 1876-1937” [M].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04.28-30.
[14] 大泽克,中田良夫:上海の一瞥――商品とレッテルと広告·支那人の気風と印刷,日本印刷界[J].第69号、1915.40.
[15] 宮坂弥代生:美華書館史考開設と閉鎖·名称·所在地について,活字印刷の文化史[M].(东京)勉誠出版,2009.186.
[16][17][18][39]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志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34,43,43,18.
[19] 赛铜字模仅见于商务印书馆广告,具体技术不明,可能是用赛璐璐之类的材料代替黄铜的一种字模制造技术.
[20]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四号铅字样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
[21] 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清国用活版摘要录[M].(东京)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1912.
[22] 本文中的“改刻”指虽然对原有字体的形态、字面、线幅等进行了大幅变更但是仍然充分保留了原有字体印象的设计方法。“覆刻”指对过去的著名字体的形态、字面尺寸、粗细等不做大幅变更,几乎完全保留了其原本形态的再版。“复刻”与复制相同,指对字体的非法复制贩卖。“翻刻”指从原有字体中获得创意并重新制作的字体。在“翻刻”中,原有字体并不作为蓝图使用,更确切地说,“翻刻”意味着新的字体样式的创造。以上概念均引自小宫山博史的《デジタル书体の分类试案》(基本日本语活字见本集成 OpenType版」,诚文堂新光社,2007.
[23][26][30][31] 何步云:中国活字小史,活字印刷源流中国印刷史料选辑 之二[M].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78,78,77,77.
[24][29][32][36] 贺圣鼐,赖彦于:近代印刷术[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9.
[25] 木刻种字电胎字模法是美华书馆姜别利引进的活字字模制造方法,具体技术是,先以黄杨木雕刻“种字”,再以蜡取版通过电镀方法制作字模,最后灌注金属制造活字。这种方法不仅设备要求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汉字笔画复杂难以小型化的问题,日后成为日本印刷界开发活字字体的主要方法.
[27] 华文正楷铜模铸字股份有限公司:华文正楷铜模铸字股份有限公司临时样张,(上海)华文正楷铜模铸字股份有限公司,1940年前后.
[28] 虽然1872年日本本木昌造曾开发少数楷体活字但是几乎没有应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第一种大规模使用的楷体活字是1875年由小室樵山挥毫,神崎正誼的弘道轩开发的“弘道轩清朝体”.
[33] 姚竹天:谈制造活字铜模,艺文印刷月刊,第1卷9期,艺文印刷局,1937.17-20.
[34] 商务印书馆:近三十五年中国之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35] 王海刚:近代黄冈陶氏刻书考略[J].出版科学,2007.6.15.p80,83.
[37] 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38] 第三号注音汉字字模表,中华民国教育部,1935.12,4.
[40] 金虎雄.韩国文学与上海——以韩国现代文学家的中国观与现代认识为中心[J].韩国学论文集, 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2010.81-82.
[41] 柳丁仁.《独立新闻》介绍[J].新闻大学,(上海)复旦大学.1999.01.48.
[42] 刘贤国:中国における『独立新聞』の発行に伴う活字の開発と韓国への伝播,上海美華書館と近代印刷、活字伝来の源流を探る,中国·日本·韓国合同上海セミナー論文集,2010.11.22-23.
[43] 20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企业开发活字字体热潮的情况,可参见孙明远的《二〇世紀前半期における中国人による「倣宋体」と「楷書体」の開発》,《活字印刷の文化史——きりしたん版·古活字版から新常用漢字表まで》[M].(东京)勉誠出版,2009.05.281-32.7.
【作者简介】
孙明远(1973.12-),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日的平面设计,活字字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