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明玉?张潭
【摘 要】 文章阐释了黄炎培的政治思想嬗变。辛亥革命之前,黄炎培主张政治救国,并积极投身到政治活动当中。辛亥革命之后,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黄炎培的政治热情逐渐消褪,转而投向教育救国,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口号。但由于教育成效微弱及日益严重的国难,“九·一八”事变之后,黄炎培重回政坛,投身政治。无论他在政治与教育之间怎么嬗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救国。
【关键词】 黄炎培;教育救国;政治救国
黄炎培立志教育救国,怎耐社会大环境变化之快,人也必须随时势之变化而转变自己想法而适应社会。黄炎培的救国思想也正是随社会变革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简单的政治思想(1878-1912)转变到在教育救国和政治救国之间徘徊(1912-1931),再到后来从教育救国到政治救国的回归(1931-1937)。
一、黄炎培早年的政治思想
儿时的黄炎培接受的是旧式教育,深深地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孕育出的传统民本政治观,这是黄炎培思想的重要基石,也是他以后所有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的起点及目的。在黄炎培青少年时期就经历了1894年甲午战败、八国联军侵华,给少年时的他以沉痛的刺激,爱国心与忧患意识最终使他走上了救国救民之路。
在南洋公学期间黄炎培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学术上的转折。在此期间对黄炎培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老师蔡元培,可以说是影响了他的一生。第一,蔡元培激发了黄炎培深层次的爱国热情,这主要得益于蔡元培爱国式的教育方式。第二,在蔡元培的引导和提携下,使黄炎培走上了反清救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第三,蔡元培的教育救国思想给了黄炎培极大的影响。
离开南洋公学,黄炎培又回到教育界,而此时他不仅把教育当作是一谋生的手段,更是把教育作为一条救国的途径,这明显是受蔡元培的影响。回乡后,他创建了川沙小学堂,组织各种演讲,开启民智。但此举遭到清政府的镇压,黄炎培等人亡命日本。黄炎培的教育救国宣告失败。当时,深重的国难、风起云涌的革命,决定了当时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安定的环境进行全民教化。这一切,使黄炎培加速了从教育救国转向政治救国。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黄炎培放弃了君主立宪,转而拥护革命合作。此时,年轻的黄炎培的政治思想还处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基本的政治思想已经构建。但也存在立场摇摆现象,他认为那种思想能救中国,他就站在哪一方,都是因为他救国家的急切心情所致,因此,他的政治思想还有待打磨和完善。
二、在政治救国和教育救国中徘徊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但未给中国带来民主和富强。袁世凯窃取民国,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黄炎培感到中华民国成立,虽奠定共和政体,但政局几经嬗变,因此对政治失去信心。他认为如果教育办不好,那政治也一定办不好,他决心把办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即使袁世凯和北洋政府两次发电请他去北京任教育总长,他都给回绝了,转向教育中下层来救国。黄炎培保持与政治的距离,并不代表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职业教育。
他提倡职业教育。黄炎培认为要教育救国,就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他敏锐地看到教育的弊病在于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的脱节。因此,他就用实用主义教育来改造中国的教育,以此把教育与民众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1914年一战爆发,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这使得人才亟需与无人才可用形成极大的矛盾,也就是社会需要与学校教育形成的矛盾,这使黄炎培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成立,这也代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自此,他也自认为职业教育可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已经完全退出政治舞台的他开始在各地宣传职业教育思想,兴办各种职业教育学校。正是这一举动,无形地加强了黄炎培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系,也奠定了他以后的政治立场及主张。
社会是一个整体,只有所有部分都做好了,救国之路才行得通。为此,他逐渐修正了职业教育思想,1926年提出了大职业教育的主张。并指出要加入政治活动,附之实习。这表明他重新涉足政治,参与社会整体改造。很多文人志士都有不谈政治的想法,可都未能遂愿,受传统文化颇深的知识分子们,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受责任感的驱使,再加上现实的黑暗,使他们回到了改造政治的道路。正当黄炎培重新涉足政治,国民党当局发出通缉令,通缉黄炎培,而职教社也差点被查封。以后几年,黄炎培都只能停止他的政治活动,再次回到教育的圈子。
这一时期的黄炎培无论是重教育还是重政治,其目的都是为了救国,只是救国的手段不同罢了,政治救国通过改造上层建筑,这一理想不成,转而教育救国,通过他倡导的职业教育。
三、教育救国到政治救国的回归
时局的变动使黄炎培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大的转折,1931年他去了日本,感受到日本要侵略中国的气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挽救民族危亡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民面前,这更让他看到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也让他转变了救国方案。另外,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置民族危机于不顾,对日不抵抗。这燃起了黄炎培的愤怒,从不问政治到积极地介入到政治里,他调整了他的救国策略,教育退到了次要位置,救国摆在了所有问题的第一位。
黄炎培认为仅仅为社会大众服务,发展教育救国,所付出的力量是不够的,至此,他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以抗日救亡的政治活动为中心,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抗日救亡的工作上。他不仅在思考政治问题更是在寻求中国的出路。1931年9月参加抗日救国研究会,通过职教社创办各种刊物以宣传抗日救国,职教社已成为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重要纽带。这一时期的黄炎培的政治思想已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他不断地对中国的现实政治进行深刻地思考和反思,同时并能提出他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他想要复兴中华,他把整个国家和民族作为他的第一考察对象,并且,他还提出团结、生产、国防三大主张。他对职教社的同志也宣传,群众要精诚团结,自己要刻苦奋斗,并把这种精神引入到职业教育当中,也是复兴中华的工作。
大敌当前,在他的心中,什么政治、政党、民主和法制都是不重要的,唯有救亡才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说他对现实的关注远大于政治理论的构建,他在意对现实的改造,对民众的改造。他利用自己在实业界的影响,为抗日筹措资金,建立“一·二八残废院”收容淞沪抗战负伤军人。随着日本侵略势力的深入,日货也随之涌入国内,黄炎培还抵制日货,倡导使用国货,主张发展民族经济。
1937年黄炎培已经担任国防会议参议和国民参政会参议员,他的政治理想更为远大,他一方面赞同统一和团结;另一方面,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感到失望。他开始遵照自己的理想对现实政治提出改造。在这一时期黄炎培的政治思想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并且他的政治思想已经走向成熟。当然,此时黄炎培的政治思想历程远还未有结束。
统观黄炎培的一生,虽然他在政治与教育中徘徊不定,但是从他的政治抱负和文字言论中,无不体现出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围绕着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无论他在政治与教育之间怎么嬗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救国。
【参考文献】
[1] 黄炎培. 八十年来[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6-17.
[2] 黄炎培.抗战以来[M].国训书店,1946.93-93.
[3] 许汉三.黄炎培年谱[J].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9-9.
【作者简介】
邰明玉(1990-)女,汉族,辽宁营口人,吉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张 潭(1962-)男,汉族,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革命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