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唐代渭河三桥即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多次出现在史料中,本文通过对渭河三桥历史史料的考证甄别,阐述了渭河三桥地理位置的变迁历程。
【关键词】 渭河河道;唐渭河三桥
历史时期渭河河道变迁的问题历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变迁》[1]一文中的观点,此文以卫星图片为基础,结合水文学和土壤学原理,考证渭河阶地的发育形成过程,证明了卫星图片中的两条古河道分别为汉代、唐代的渭河河道。赞同这一观点的还有《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西安古代交通志》、《隋唐时期陕西河运之地理研究》、《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2]
据《长安志》记载:“高陵县……渭桥镇在县南一十八里”,[3]唐代一里相当于今天的454.2米,渭桥镇即东渭桥所在地。唐代东渭桥位于高陵县以南约八公里处。唐东渭桥遗址位于高陵县耿镇乡白家嘴村西南约300米处,北距今渭河南岸2.5公里,距高陵县城11公里。据田野发掘资料:初步确定唐东渭桥全长548.8、宽11米。[4]唐文宗开成五年(840),日本僧人圆仁一行四人随遣唐使入长安的路线即经过东渭桥。文宗开成五年8月19日,圆仁一行“过军营中,南行三十五里,到高陵县渭桥,渭水阔一里许,桥阔亦尔。……过桥南行五里,到三家店佛殿宿”。[5]这里的高陵县渭桥即东渭桥,此处对渭桥的描述与考古发现的东渭桥遗址,位置大致相同,规模形制也很相似。基本可以断定,这一古桥遗址为唐东渭桥遗址,唐东渭桥自然应在今渭河之南。
在唐东渭桥遗址附近,还发现了《东渭桥记》残碑,碑刻上部较完整,下部有些损坏,字迹已经模糊或遗失。由碑文可知,此碑是唐开元九年(721)所刻,达奚珣撰文。碑文中提到“前规率由”,说明此次所修渭桥的规模与前朝相似。《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认为,“现发现的东渭桥遗址为崔元略在故桥基址上所主持修建的可能性很大”。[6] “到公元881年渭河仍然是流经此处”,[7]唐东渭桥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成为漕运的重要目的地,《关中胜迹图志》记载[8]东渭桥仓一直到唐末仍在使用,所以唐代近三百年间,东渭桥的位置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对唐代中渭桥记载较为详细的,当属唐代开元十三年(725)进士乔潭的《中渭桥记》,《中渭桥记》碑现在已经亡佚,碑文内容收录于《全唐文》中。文中说到此桥“连横门,抵禁苑”,提到了中渭桥的位置。横门即汉长安城北面西出第一门,而禁苑则“在皇城之北,苑城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里。”[9]《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10]唐长安城位于汉长安城东南,禁苑包括汉长安城的一部分,因此,唐中渭桥应是位于横门北,唐皇城之西北。
《元和郡县志》中曾提到唐中渭桥的修建。“中渭桥在县(咸阳县)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东汉末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刘裕入关又毁之,后魏重造,贞观十年移于今所。”[11]中渭桥在汉代时名为横桥,经过数次战乱的毁桥、重建,到唐贞观十年(636),中渭桥的位置与前朝已有所不同,一个“移”字就很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史料,以唐代咸阳县为起点,向东南“二十二里”(约为今天的10千米),与唐渭河河道相交处即为唐中渭桥所在地。唐朝曾多次对渭河三桥进行修建和维护,除了上文提到的贞观十年与开元年间的两次修建外,唐宪宗元和八年(831)六月“庚寅,京师大风雨……辛卯,渭水暴涨,毁三渭桥,南北绝济者一月。时所在霖雨,百源皆发,川渎不由故道”。[12]渭河发大水后,极有可能改道,之后不久修复,然而没有更多关于此次修桥的史料记载,无法判断这一时期渭河是北移还是南迁,中渭桥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尚无定论。后周宗羁的《登渭桥》:“仲山朝饮马,还坐渭桥中。”[13]可知,中渭桥延续到五代末仍在使用。
关于唐代西渭桥的记载多存于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之中,可略窥一二。西渭桥初建于西汉建元三年(前138),时称便门桥或便桥。《三辅黄图》曰:“在便门外。……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对直,因号便桥。”[14]唐时仍有便桥存在,天宝十五年(756)安史之乱,玄宗逃往蜀地避难。“上过便桥,杨国忠使人焚桥,上曰:‘庶士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留内侍监高力士使扑灭。”[15]这里的便桥即唐西渭桥,唐代时又称咸阳桥。《长安志》记载:“渭河浮桥在汉渭城县,南北两城中间,架渭水上,即汉之便桥也。《汉书》曰:‘武帝建元三年春初作便桥。……颜师古曰:‘便门,长安城北面西头门,即平门也。古者,平便皆同字。于此作桥,跨渡渭水,以趋茂陵,其道平易,即今所谓便桥是其处也,便读如本字,唐末废。皇朝乾德四年重修,后为暴水所坏。淳化三年徙置孙家滩,至道二年复修于此。”[16]从这则史料中可获得两条信息:第一,唐代颜师古在描述汉城便门时说:“今所谓便桥是其处也”,只有西渭桥的位置从汉代起未发生过变化,颜师古才有可能这样说。第二,此桥在唐末时废弃,因而宋敏求称其为“渭河浮桥”,而且他还记述了宋朝时此桥位置曾发生变化。既然宋代渭桥位置发生变化宋敏求已说明,那么,如果唐中后期西渭桥位置在修建过程中有变动,宋敏求没有道理不说。据此可认为,西渭桥的位置在汉唐时未发生较大变化。通过定位汉便桥的位置,来推测唐西渭桥的大体位置。“便桥在县(咸阳)西南十里,架渭水上。”以咸阳县为起点,向西南“十里”(即今4.542千米),与唐渭河河道相交处即为西渭桥所在地。
【注 释】
[1] 杨思植,杜甫亭.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3.
[2] 刘庆柱.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0.5;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8;王开主编.西安古代交通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9;辛德勇.隋唐时期陕西河运之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6;李令福.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
[3][10] (宋)宋敏求.长安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4]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年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5] (日)圆仁撰,顾承甫,何全达译.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
[6] 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
[7] 李令福.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8] (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9][12] (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6.
[13] 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15]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16]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6.
【作者简介】
王玉姗(1991-)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区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