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迎春,李 靖(周口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齐迎春,李 靖
(周口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摘 要:对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研,结合河南省6所师范院校师范生调查问卷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师范生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方面的现状,得出影响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因素,提出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师范生;师范院校;影响因素
2011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指出: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1]。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将直接影响未来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教学的质量。然而,笔者在周口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发现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不强,因此于2015年3至6月对河南省6所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调查,期望能发现影响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实际因素,探求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方法与措施,实现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既定目标。
笔者研究的“地方高师院校”是指隶属于省(或市)、地处非省会所在城市的一般意义上的二本招生批次师范学院[2]。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河南省6所地方高师院校(周口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和许昌学院)2010级和2014级的部分在校师范生,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每校发放问卷100份,共600份,回收582份,有效问卷578份,男生180名,女生398名,回收率96.33%。笔者利用SPSS信度检验方法,对578份问卷进行全卷信度系数a计算,得出a=0.798,说明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符合教育统计学规定的调查有效度指标。
研究内容为信息素养的现状,结合国外以及国内学者对信息素养涵义的一般理解,笔者在设计问卷时将内容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4方面,并对调查后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3.1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差异分析
该调查主要从学生的性别、年级、生源地以及专业4个方面进行差异分析,从最终统计的数据分析得知,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年级和生源地有关,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1)师范生信息素养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男生和女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相当,性别对信息素养水平不存在明显的影响。
表1 师范生信息素养差异分析
注:F1代表信息意识,F2代表信息知识,F3代表信息能力,F4代表信息道德;**代表P<0.01,*代表P<0.05。
(2)大四学生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与大一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反映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方面,说明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校重视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的培养。
(3)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信息知识方面差异显著,说明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缓慢,有些学生进校后才真正接触计算机,导致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在信息知识方面差异显著。
(4)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方面受到的教育基本一致,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更加科学地规划相关课程。
3.2地方高师院校信息素养整体现状
3.2.1信息意识
问卷中涉及信息意识的题目共有4个,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师范生的信息意识比较强,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己学习的重要性,但表3中显示师范生缺乏对专业信息的获取意识,需要查找专业论文时,只有17.15%的学生经常去学校图书馆的期刊数据库查询。
3.2.2信息知识
问卷中反映信息知识的题目共有4个,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信息知识掌握情况 %
表4中反映出两个问题:
(1)68.47%的学生非常熟悉或熟悉信息素养的概念,但74.36%的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不熟悉,说明多数学生只限于对信息素养概念层面的理解,还需要进行深入地挖掘。
表2 信息意识1%
表3 信息意识2%
(2)师范生对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全面,大部分师范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多媒体知识和数据库或程序设计知识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和信息检索不太熟悉,可见学生对信息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内容。
3.2.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包含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信息的能力、评价和分析所得到信息的能力以及开发与传播信息的能力[3]。
1)信息的获取能力。
师范生的信息获取途径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发现,98.63%的师范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40.32%的师范生会与他人交流,只有20.35%的师范生通过纸质图书获取信息,说明师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比较高,但传统的获取信息方式并不受师范生的青睐。
图1 信息获取途径
2)信息的加工能力。
学生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后,需要对其进行编辑和加工后才能为己所用。信息加工类别如图2所示。虽然有96.32%的师范生能够对文字信息进行加工,但是只有3.6%和2.4%的师范生能对声音和动画进行编辑和处理,可见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尚有欠缺。
图2 信息加工类别
3)信息的评价能力。
师范生对信息的评价能力见表5。
表5 信息评价 %
从表5中可以看出,只有6.71%的师范生面对不健康的信息具有较弱的辨别能力,大多数师范生面对不健康的信息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但对于信息是否可靠和权威,41.82%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辨别,并且20.36%的学生没有信息评价的意识,由此可见,大多数师范生对于信息的敏感性较弱,缺乏分析鉴别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3.2.4信息道德
师范生的信息道德情况见表6。从表6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师范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中的不道德及违法行为,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做到不危害他人的利益,但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只有40.62%的师范生会在引用他人版权信息时标明出处,因此需要培养师范生的法律法规意识。
表6 信息道德 %
从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缺乏对专业信息的获取意识,信息意识较淡薄;信息知识多数是上课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缺乏主动获取信息知识的意识;信息获取方式简单,学生的信息加工、信息评价能力欠缺;信息道德水平较高,但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结合目前河南省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笔者认为影响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 学校从思想上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不够重视。
目前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迅速发展,但在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仍然延续“计算机工具论”,而忽略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但仅仅是将课本知识“搬家”,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2)软硬件资源的不足制约信息素养的培养。
当前河南省大多数高师院校建立了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机房和语音室,并且有些院校实现了网络“班班通”、无线网络覆盖每个教室等,但落实到各院系、教研室及课堂教学中仍有很大差距,如机房未开放和精品课程教室太少导致校级网络课程数量过少等。
3)课程的设置阻碍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目前,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师范生发展的需求:第一,课程体系中专业课比例偏高,教育类课程比例偏低;第二,教学内容有些陈旧,不能紧跟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4)缺乏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评价是为了促进更好地发展,正是由于缺少评价标准,学校才会从思想上不加以重视,导致师范生的信息意识淡薄,不能自觉地加强信息素养训练。
1)转变观念,重视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
师范生是基础教育的后备力量,学校一定要重视其信息素养的教育。首先,要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中,针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实际情况制订培训计划;其次,高师院校教师更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为师范生起到带头作用,这将在无形中影响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为了给师范生构建良好的信息学习和交流环境,第一,结合教学,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将学校机房、电子阅览室、期刊数据库等向师范生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第二,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品课程、师范生优秀教学案例和录像等,供学生共享;第三,提供研究性学习平台和协作学习平台,以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改革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要从课程的设置上进行改革。第一,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不能仅仅讲解技能操作而忽略计算机病毒防治等培养信息道德的内容;第二,根据师范生的特点开设计算机辅助教育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4)制订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表。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制订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表,针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情况定期开展测量与评价;根据评价表项,使师范生认识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方向性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本文主要对影响高师院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影响师范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成因,但主要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如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需要结合实践进一步细化,提出的策略还需在后期的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希望本研究能为提高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2011-10-08)[2015-10-3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10/xxgk_125722.html.
[2] 段志贵. 地方高师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为例[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
[3] 李艺, 朱彩兰.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4-78.
(编辑:杨涛)
人才培养
第一作者简介:齐迎春,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研究,qychzknu@163.com。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14-JSJYYB-090);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实施模式研究”(2016-JSJYYB-103);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2014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编号:1672-5913(2016)04-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