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豪(广东省陆丰市甲子人民医院 陆丰 516600)
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
蔡志豪(广东省陆丰市甲子人民医院陆丰516600)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给予对照组巴曲酶治疗,给予观察组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69%,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依达拉奉巴曲酶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管腔堵塞或狭窄引起脑部缺血、缺氧。急性脑梗死具有起病突然、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高发于中老年群体,常伴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患者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d内达到高峰,因此,在门诊治疗中,就诊的患者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本文以2014年12月~2015 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1一般资料: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排除肝、肾、心脏、肺功能障碍患者、精神病患者、意识模糊患者。选取的患者均是发病12h内被送来我院就诊,其中,男性63例,女性65例,年龄45~76岁,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1.4±3.7)岁,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1.8±3.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资料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征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两周的治疗,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给予所有患者抗血小板、吸氧、降压以及抗血凝等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巴曲酶治疗,该组患者隔天静脉滴注巴曲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74),将适量巴曲酶溶于120mL生理盐水中为患者滴注,每次滴注时间应大于1h,1次/d,除首次用药剂量为10BU外,其余都为5BU。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依达拉奉治疗,医护人员将30mg依达拉奉(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056)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2次/d,每次滴注时间在30min以内。
1.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将治疗效果分为四大类: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以上,肢体功能提高两级以上);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上,肢体功能至少提高一级);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肢体功能没有明显恢复,或者病情恶化)[1]。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在计算机上通过SPSS19.0软件对组间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计算过程中,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表明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69%,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同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另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详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比较(±s,分)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Bathel指数对照组64观察组6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f P 21.2±2.6 16.7±1.9 20.9±3.0 7.5±2.3 7.342 0.032 31.89±11.34 40.53±12.98 31.63±11.84 48.97±12.45 2.348 0.081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急性脑梗死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具有起病突然、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高发于中老年群体,常伴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管腔堵塞或狭窄引起脑部缺血、缺氧,进而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根据门诊经验,患者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d内达到高峰,因此,在门诊治疗中,就诊的患者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当前,门诊治疗中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该病,现代医学认为治疗该病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药物治疗,减少或预防血栓的形成,及时让患者阻塞的血管畅通,在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前,改善患者脑部供血、供氧情况,改善患者的脑神经缺损情况[2]。
巴曲酶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类凝血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患者服用该药后凝血酶样酶分子可直接作用于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A链,在患者机体内刺激血管的皮内细胞而大量释放组织型的纤溶酶原激活剂,使得纤溶酶原活性程度上升,快速转化为纤溶酶,纤维蛋白酶大量合成,以达到溶解患者体内血栓和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3]。同时,巴曲酶还具有提升患者动脉血管通透性、降低血黏度的功效,有利于促进患者动脉血管血液的循环,有利于增强患者脑部微血管的循环,可以有效抑制或者预防红细胞大量凝集,可以提升血红细胞的抗形变能力,进而改善患者头痛、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4]。依达拉奉是一种脑神经保护剂,属于自由基清除剂,患者服用药物后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可以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症介质白三烯的生成,降低脑动脉栓塞和羟基自由基的浓度。同时,依达拉奉可以抑制患者体内自由基分子的活性和自由基的生成,进而阻止或预防炎性分子的释放,预防炎性细胞生成,可以阻止脑水肿和脑梗塞的进展,并缓解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5]。学术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同时,该药物分子能降低心肌细胞磷酸激酶的含量,缩小心肌坏死面积,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脑部供血情况,本次研究与相关学术研究结果一致[6]。
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69%,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治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神经缺损情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说明更符合该病的治病机理。另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说明该治疗法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劲松,刘雨红,刘玉坤.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1(12):132-133.
[2]肖芝花.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25(19):1696-1697.
[3]郭润芳.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16(9):1078-1079.
[4]周相峰.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6(9):66-68.
[5]张华,李阳春.血栓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11(4):75-76+79.
[6]王少学,郭龄昌.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7(18):30-32.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6)04-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