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淑艳 尹凌凡(广东省深圳龙岗中医院黄阁坑社康服务中心 深圳 518000)
抗生素治疗胎膜早破早产合并生殖道感染效果观察
鲁淑艳尹凌凡(广东省深圳龙岗中医院黄阁坑社康服务中心深圳518000)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治疗胎膜早破早产合并生殖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胎膜早破早产合并生殖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宫颈分泌物培养有菌生长者作为研究组,40例培养结果无菌者为对照组。进行抗生素、宫缩抑制剂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探讨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褥感染以及绒毛膜羊膜炎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肺炎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应该密切监测胎儿宫内状况以及宫内感染指标,明确致病菌,合理采用药物进行预防及控制感染。
关键词:抗生素胎膜早破早产生殖道感染治疗方式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tibiotic treatment of PPROM clinical effect and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Methods:Selection in December 2013 and 2015,November in our hospital 80 cases of fetal membrane early broken preterm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of which 40 cases of PROM premature rupture of preterm cervical secretions were cultured with bacteria growth as the study group,40 cases of culture sterile were as control group. For antibiotics,corticosteroids and tocolytic therapy for patients,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method and effect. Results: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mode of delivery in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puerperal infection and human chorionic amniotic membrane inflammation indicator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body weight,the two groups of neonatal pneumonia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The clinical course of treatment we should closely monitor the situation of fetus and intrauterine infection index and clear pathogens and rational use of drug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n.
Key words:Antibiotics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Treatment
早产主要是指妊娠在28~37w之间分娩,35%的早产患者是由于胎膜早破诱发,生殖道感染是导致孕妇出现胎膜早破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1~3]。对临床中小于35w胎膜早破早产合并生殖道感染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感染,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的孕周促胎肺成熟,从而能有效地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最终能显著改善母婴结局[4~6]。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孕期在35w以下胎膜早破早产合并生殖道感染治疗效果。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40例宫颈分泌物培养有菌生长者作为研究组,40例培养结果无菌者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8.64±5.32)岁;发病孕周28~37w,平均发病孕周(31.21±2.04)w;其中包括21例脓性白带,19例浆液性白带;感染包括:8例解脲支原体感染,6例沙眼衣原体感染,15例细菌性阴道病感染,3例假丝酵母菌感染以及8例滴虫感染。对照组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7.52±4.63)岁;发病孕周28~36w,平均发病孕周(32.01±2.11)w。两组患者年龄、发病孕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选取两根无菌阴道棉拭子在患者阴道穹隆1/3处以及宫颈管采集阴道及宫颈的分泌物,采用快速细菌性阴道病检测卡对患者进行检查,呈蓝色表示为阳性;采用沙眼衣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患者的沙眼衣原体,若出现两个条带且分别处于蓝带和红带区域,表示为阳性;采用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剂盒检测患者的解脲支原体,当培养基转为清亮的红色则为阳性;采用生理盐水和浓度为10%的氢氧钾湿片法检测患者的滴虫和假丝酵母菌。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检测为阳性,则说明患者为妊娠合并宫颈炎;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感染以及滴虫感染为阳性,则说明患者为妊娠合并阴道炎[7]。
对破膜在12h以上的患者应该采用剂量为2.5g的头孢唑林钠进行治疗,口服剂量为0.5g的头孢定胶囊,治疗时间为3d;其中存在宫缩的患者采用硫酸镁进行治疗。常规给予患者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胎肺成熟。对合并生殖道感染患者需要给予抗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其中细菌性阴道病以及滴虫呈阳性患者,在阴道内给予1枚奥硝唑栓剂,7d;对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在阴道内给予1枚制霉菌栓;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呈阳性应该采取剂量为1g的阿奇霉素顿服。而对临床上出现临产、宫内感染以及胎儿窘迫等不良现象,则立即进行终止妊娠[8]。
1.3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比较两组患者结局:两组患者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褥感染以及绒毛膜羊膜炎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结局比较[n,(%)]
2.2比较两组新生儿结局:研究组新生儿体质量为(2765±398)g,对照组为(2496±398)g;研究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为15.0%(6/ 40),死亡率为2.5%(1/40),对照组新生儿肺炎发生率为17.5% (7/40),死亡率为5.0%(2/40)。两组新生儿体质量、肺炎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上导致胎膜早破早产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殖道病原微生物上行性感染,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避免产褥感染、产后出血的发生[9]。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及新生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延长孕周、促进胎肺成熟,不会增加孕产妇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孕周在35w以下的胎膜早破早产合并生殖道感染的孕妇,在临床保胎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密切监测胎儿宫内状况以及宫内感染指标,然后明确致病菌,合理地采用广谱或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及控制感染,在抑制患者宫缩的同时应该采用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10]。但是若患者在保胎过程中阴道流出液体,并带有异味,同时伴随发热、心率加快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等羊膜腔感染临床症状,甚至孕周达到35w的患者应该立即对其进行终止妊娠。在患者分娩时应该将其胎盘母面取拭子作细菌培养,将胎盘送病理检查,将此结果作为产后控制以及治疗感染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姜海利.胎膜早破早产合并生殖道感染的治疗[J].医学综述,2011,17(9):1359-1361.
[2]梁林林.胎膜早破早产孕妇生殖道感染状况及母婴结局的临床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4:15-16.
[3]黄霞.胎膜早破早产与生殖道感染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21-22.
[4]赵丽君.孕妇生殖道感染对胎膜早破早产及母婴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24-25.
[5]袁思蓉,郭玉萍.生殖道感染对胎膜早破早产和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520-521.
[6]徐凤秋,杜晓东,陈建美,等.孕妇生殖道感染对胎膜早破早产和分娩方式及IL-12和IL-18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 (2):135-137.
[7]徐小丽.下生殖道感染对胎膜早破及母儿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3:126-127.
[8]肖立,曹伟.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妊娠结局的影响[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2,40(2):45-48.
[9]何锋云.下生殖道感染与妊娠结局[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 (2):312-313.
[10]宋美兰,贾艳艳.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208例临床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4):486-489.
中图分类号:R714.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6)04-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