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伟
摘 要: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这三个维度,是在中小学生中存在的一种负性现象。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厌学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变中小学生厌学的现象。
关键词:厌学;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18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70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这样的中小学生,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完成,不听从教师和家长的管教,缺乏学习积极性,甚至旷课逃学,最终导致学业荒废或辍学。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厌学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小学生厌学,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和解决办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中小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
1.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逃避学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教师当着全班同学或当着家长的面讥讽、斥责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有些教师为了教育学生,面对全班学生对犯错误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3)有些教师为了单纯抓成绩,而拖堂、占课,还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学生感到疲惫和厌倦。
(4)有些教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困生缺少关怀,使他们感到更加失落和无望。
(5)有些教师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人性情感。课上是简单枯燥的说教,生动感人的课文被讲成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课下是简单粗暴的管制,学生犯了错误,不是帮助分析、疏导,而是斥责、体罚。对学生缺乏人性情感的感染和关怀,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冷酷无情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2.家长教育方式的偏差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家长对子女娇纵溺爱。这些家长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这些要求是否合理都一味满足;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所犯错误纵容姑息。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会变得好逸恶劳,骄横无理,对学习不认真,对老师不尊重,纪律散漫,成绩糟糕,厌倦学校的生活。
(2)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理,导致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3)一些家长管理方式粗暴,使孩子产生心理恐惧和自卑。
(4)一些家长与学校缺少沟通,对学生在校的情况缺乏了解,因此,对学生出现的厌学倾向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和管理。
3.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中小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不良影响。
(2)社会闲散的不良青年对中小学生的不良诱导,使一些中小学生误入歧途。
(3)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二、改变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千百万家庭的希望,没有知识就无法开创未来,实现希望,因此,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必须想办法解决。下面我针对厌学现象的成因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1.教师应当依法执教,以德执教,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学法、守法,尊重学生的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利;不仅要重视智育,还要重视德育,将德育工作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2.要提高家长教育和管理子女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教育管理部门要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努力创建一种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使家庭和学校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让学生感到自身学习对家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求知,积极地进取,从根本上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社会各界都应承担起自己对教育发展的一份责任。多出版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文学作品;多制作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音像制品;多组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活动;努力净化青少年周围的文化环境;努力治理青少年周围的治安环境;努力创造青少年周围的发展机遇。让中小学生看到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求,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4.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变化和表现,进行及时的沟通,从而有效地督促和指导,使学生远离诱惑,专心于学业。
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培训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管理和协调。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生厌学问题一定会尽快得到控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