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峰 赵中利(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跨学科协同创新基础上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长峰赵中利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摘要:根据交通管理专业特点,设计跨学科协同创新基础上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尝试跨学院共同培养复合型交通管理人才的研究和探索。介绍了该培养机制的三个关键环节,首先要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协同创新,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机制;其次要设计跨学科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方案;最后要建立科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专业协同;交通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Abstract: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major, we design a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ompound talents based on multi-discipline interse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of it in inter-faculty programs. There are three steps in the mechanism: first, design 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teachers of different majors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faculty programs; second, devise a new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applied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multi-discipline intersection of innovation; finally, promote the reforms on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 a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multi-discipline intersection;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major; compound talents; applied talents
2008年国家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合并到交通运输部,2013年铁道部行政管理职能合并到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进行大部制改革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范畴大大增加,五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呈现出高速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等新趋势,但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对具有多元性交通知识和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复合交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培养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现有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例如,多种交通运输方式高速化发展带来的是这些运输方式的综合协调问题。在这种“大交通”格局下,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发展和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依然沿用原来的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造成铁路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铁路,不懂公路和航空;陆路运输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陆路运输,不懂铁路和航空运输;航空运输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航空运输,不懂如何与陆路运输和铁路运输相衔接;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管理,不懂交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大交通”格局对综合交通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调整。复合型交通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有“大交通”的理念,要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各种交通方式管理的教学内容中,使得学生具有复合型的综合交通管理知识基础,然后进行跨学科培养改革,逐步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综合交通管理人才。根据我国交通学科工程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交通管理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以管理学和经济学科为基础,同时具备不同交通方式学科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复合型工程和管理人才需求的趋势,已经有不少高等学校开始构建跨学科专业进行协同合作,共同培养复合型工程和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通过多办学主体(包括相关专业)协同创新,共同深度合作开展的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宽基础理论和广博的多科性知识面,能够创新性地解决一些实际的跨学科实际问题。但如何实施这种专业协同创新基础上,多办学主体进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需作怎样改革,还存在大量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客观上要求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步伐,全面统筹、调度和整合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作和联系,因此既熟悉交通又通晓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我国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交通行业基础设施与交通服务一体化的趋势亟需综合交通管理类人才。同时,专业协同创新基础上多办学主体通过协同创新,合作进行跨学科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很多应用技术大学的共识。这种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模式,培养基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应用技术大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在相关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基础上探索培养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开拓新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深入推动应用型复合人才精致化培养的进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交通行业一线具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跨学科协同创新基础上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打破学院与专业间的界限,甚至打破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界限,构建管理学科与交通学科有机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和实施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满足交通行业不同运输方式快速发展对综合交通管理人才的需要。
(一)设计跨学院跨学科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体制
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划分和设置系科是我国传统高校教学组织的主要方式。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囿于既有的专业壁垒,不同专业学科之间沟通和融合比较困难,各人才培养主体的教学资源互相分割,非常不利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高校和用人单位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也非常有限,用人单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参与者,没有成为办学主体。因此,如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淡化单一专业色彩,进行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深度融合,是推进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研究设计校内和学院之间、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管理体制改革,探讨如何出台政策促进跨学院、跨学科专业间的合作,探讨如何鼓励不同办学主体为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跨学科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
(二)设计跨学科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的纲领性文件,具体包括课程体系设计、能力培养体系(实践环节)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
1.以综合交通管理实战为导向,以综合交通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和质量保障体系。根据综合交通管理实战工作任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培养扎实的交通管理素质、多种交通方式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为目标,遵循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专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形成的基本规律,通过进一步加强学习交通管理概论、综合交通业务及相关法规、多式联运、供应链管理等跨专业课程,探讨推行全过程动态引导人才培养模式。可将课程结构分为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三个平台七个课程模块。通识基础课平台包括交通管理职业素质训练模块、综合交通基本知识模块和管理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课程平台包括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的选修课程模块和综合交通前沿讲座模块。
2.以“4+X”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经过多年探讨,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4+X”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并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4+X”核心能力构成要素包括:能想——“创新能力、设计与策划能力”、能说——“沟通表达能力”、能写——“调查及报告撰写能力”、能做——“管理实践能力”和X——“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这五种主要能力是管理类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任务。“4+X”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提出和凝练是针对我国高等院校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性,存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或错位的情况,专业适应性不强,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的教育现状,主要解决课程缺乏科学性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缺乏实际操作性演练;实践教学硬件不足,软件短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困难、案例教学难以有效实施;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培养等问题。交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体系设计也将遵照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体系,同时融入综合交通管理岗位相关的特点和要求。
图1 交通管理专业本科生“4+X”核心能力模型
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多办学主体联合制订合理的学科交叉培养计划,形成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互相衔接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才能培养真正的专业核心能力(如图1)。需要详细设计交通管理本科专业X(专业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方式,通过前期与我校汽车工程学院的交通运输专业尝试进行跨专业协同创新模式,探讨综合交通管理专业能力应该包括哪些具体能力,这些具体的专业能力是通过哪些课程模块来完成,如何通过跨专业的方式创新实施这些教学模块等。在后续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管理学院将陆续与其他相关院系开展专业协同办学问题,进一步推广和扩大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范围。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要根据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的特点,设计基于多元评价内容和维度的评价系统,主要包括综合交通管理知识维度、“4+X”核心能力维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维度(如图2)。在设计涵盖这三个评价内容维度的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实际的工作场景对各个维度设定不同的权重,以达到对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综合考评的目的。
图2 交通管理专业人才评价维度
1.知识维度
综合交通管理知识维度不仅包含对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以及不同运输方式综合知识的了解、理解及灵活运用等情况。一方面要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考查学生对各类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以及能利用该类知识对综合交通管理实际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又要设计综合型的指标体系考查学生是否能将各管理学科以及不同运输方式包含的学科知识有效融合贯通,形成学生自身层次相对合理、比例恰当的综合交通管理知识结构;考查学生通过上述学科的综合交通管理知识结构来分析、判断和解决综合交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4+X”核心能力维度
能力培养是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通过设计“4+X”核心能力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考查交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4+X”核心能力,具体包括创新能力、设计与策划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调查及报告撰写能力、管理实践能力和交通管理专业核心技能等五个方面。
3.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水平是对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评价的重要的维度之一。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对综合交通管理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及掌握,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以及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来鉴别交通管理毕业生能否适应交通行业对综合管理的需求,能否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能否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
跨学科协同创新基础上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对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提供开拓性建议方案和思路。首先需要通过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协同创新,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机制,为学院间跨学科专业协同办学创新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其次需要设计跨学科专业协同创新基础上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以综合交通管理实战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明确主干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并详细设计交通管理本科专业X(专业技能)的内涵和培养方式。最后应根据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的特点,设计建立多元的评价内容和维度体系,并根据特定的评价情境对各个维度设定不同的权重,对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以上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是培养跨学科协同创新基础上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3):49-53.
[2]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96-399.
[3]耿华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11-13.
[4]严新平.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与交通行业人才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04(2):48-50.
[5]翁孟勇.推进综合交通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运,2009 (1):4-6.
[6]Azhar,F. Assessing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An Evaluation [J].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5,6(2):535-540.
作者简介:王长峰(1973-),男,山东昌乐人,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交通管理学教学教育研究。赵中利(1960-),男,山东汶上人,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研究交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分类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1GZ027);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跨学院跨学科协同创新基础上应用型复合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106)。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