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农 夫
中国制造业如何化茧成蝶
文 农 夫
How Doe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form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路、强国之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不仅是时代赋予中国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更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选择。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近年来,中国步入新常态的发展模式,过去那种依靠要素投入来实现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调结构转型升级,时不我待。德国“工业4.0”战略、美国“再工业化”的实施,让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再分工,使得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前堵后追”的双向挤压竞争。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使制造业逐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作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去年全国两会后,“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互联网+”等概念逐步成为经济领域的热门词汇,并日益深刻地影响到制造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很多地方政府纷纷酝酿或已出台扶持“智能制造”产业及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些企业在片面理解《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情况下闻风而动,盲目上马,而忽略了整个智能制造行业基本处于无序阶段、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标准体系、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大部分高端市场都被外国品牌所占领的现状,导致工业机器人产业“野蛮生长”。与此同时,各类传统行业纷纷拥抱“互联网思维”,转型互联网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甚至变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药。面对智能制造及互联网的被神化,中国制造业应该认真思考,正确把握《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导向作用,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在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推选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随后在国内的各类媒体上涌现出一大批试点示范企业,仿佛一夜之间国内的很多企业都已经步入了工业4.0的行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发展不平衡,处在没有总体完成工业2.0和工业3.0,就需要面对工业4.0的形势。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行业发展不均衡的差异,国内多数制造业企业还处于工业2.0的阶段,工业基础大而不强,如果盲目跟风,搞大跃进式的发展,拔苗助长,后果堪忧。
“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到当前阶段,整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由集中式控制转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并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纵向集成、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实现智能化、社会化生产的最新形态。智能制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指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的“智”是“信息互联”,“能”是“精益生产”+“工业工程”,是两个驱动轮,中间是“人”,是核心。智能制造只是制造业发展的一种形态,而不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关键还在于技术创新,智能装备只是工具和手段。在制造业发展的现阶段,也不是所有的制造环节都适用机器人来操作的,很多环节还是需要人来实现,只有持续学习、注重创新重视客户企业才能在智能制造业勇立潮头。
《中国制造2025》提出“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当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创新步伐加快,其产生的化学反应和放大效应不断变革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模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做好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任何模式的设计和执行只有真正做到让产品为用户服务,并附以互联网营销这把利器,才有可能让企业在互联网思维下越走越远。同时,信息技术正在渗透到制造业各个流程的方方面面,促进了信息的生产、交流、获取和共享,但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信息技术不可能使一家公司的产品发生本质的改变。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对信息和网络技术要抱有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冷静思考,结合企业和产品制造的特性,积极采用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技术。
制造业是国之根本
同时,我们要大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着力破解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要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强化市场竞争,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提高生产、库存、管理、决策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只有大多数工业企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才拥有实现“工业4.0”的产业基础。
在当今时代,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大数据领域,企图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大的空间。
“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两个主动力,二者的主要结合点为智能制造,而工业大数据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工业大数据可为企业重塑制造与管理流程,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行业跨界融合提供有效支撑。在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整合方面,相较消费和服务领域,工业领域大数据对智能制造的驱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因此,加强对我国工业大数据的研究应用,对推动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跨界融合,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大数据的挖掘需要一整套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但当前我国还处于推进智能制造的探索阶段,对多数企业而言,能够自我感知、自我记忆的数据采集感应系统尚未建立,处理复杂数据结构的数据处理技术仍需优化,高效的数据库维护和管理机制还需完善。而行业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整合应用不足,跨行业的互动聚合效应尚未显现。因此,国家应加强工业大数据应用的组织领导。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工业大数据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工业大数据应用的技术、标准、产业,制定发展路径,规划并推动建立挖掘工业大数据价值的核心智能技术体系。其次要设立工业大数据统筹发展部门,引导建设国家级工业大数据联盟,负责指导和研究相关数据标准,提供工业企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咨询培训、信息安全咨询等公共服务。
企业内部数据的集成应用是实现生产、业务协同的首要环节,但目前我国众多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信息孤立情况比较严重,基本数据都由系统采集和统计,不同的生产数据由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填报,而每一个部门的关注点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尚未打通和整合,致使数据利用率极低,为工业大数据的应用增加了门槛。因此,要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引导企业加快内部数据整合与集成,夯实工业企业大数据应用基础。要特别实施一批具有特色的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大数据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并定期举办工业大数据应用优秀项目成果展,扩大工业大数据应用成果社会影响力。
工业大数据是未来企业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供给侧改革决策部署,工业领域是主战场,在抓好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要改善工业有效供给,工业企业大数据应用这样的创新尤为重要。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是改善供给和扩大需求的重要举措,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根据工信部统计,近年来全国技术改造中每提供1亿元可拉动投资近2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约30亿元、新增利润约3.1亿元、带动就业约2800人。当前,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能力、意愿,尤其是企业家信心明显不足,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出现下滑。因此,国家应加大财税金融、投融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国家工业大数据发展专项基金,发挥专项基金的放大作用,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工业大数据应用。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工业大数据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构建领军型、科研型、复合型、实用型等多层次的工业大数据人才结构。
当前,全球进入万物互联、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的价值被全面发现并被赋予战略内涵。美欧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促进大数据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并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然而,在大数据迅猛发展的同时,其安全风险也在全面凸显,如果我国大数据安全治理能力跟不上,不仅会影响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还将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构成重大威胁。
近年来,以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凭借平台优势和产业兼并成为集聚海量用户资源覆盖众多行业领域的互联网寡头。随着“互联网+”和政府数据开放的深入推进,这些互联网寡头与各级政府以及传统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其对全社会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开发也将更加不遗余力。这就更需要关注数据的安全问题。我国数据流动监管相关政策既要确保我国商业和技术数据正常跨境流动,促进我国贸易和经济发展,避免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对等限制;又要充分保障我国公民隐私与本国重要敏感数据的安全,避免外国政府对我国的数据监控和商业垄断。
总之,《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通力合作,稳步推进,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最优分配,需要各种社会角色合理定位,坚定信念,立足于自身条件做好分内工作。只有这样,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梦想才能最终实现。
工业大数据对未来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