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综述

2016-05-19 01:35聂欣如屠圆华
电影新作 2016年2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动画片动漫

聂欣如 魏 鸿 屠圆华



2015年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综述

聂欣如 魏 鸿 屠圆华

【摘 要】本文以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公开发表的动画理论相关文章和著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勾勒出2015年度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的概貌。

【关键词】2015 动画理论 综述

本文的资料来源主要依靠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当当网等网上书店。文章检索目标是中文核心期刊(南大核心期刊目录和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其中文学理论类刊物12本,艺术理论类刊物26本,综合社科期刊62本,大学学报(人文或社科版)81本,总计181本,全部属于人文社科类期刊。经检索,获得2015年度与动画片相关论文383篇,各种图书13本。

选择核心期刊目录检索的原因是国内每年发表的有关动画、动漫的论文可达3000多篇,数量十分惊人,而本课题组研究力量不足,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梳理,因此有些有价值的论文可能被遗漏。并且,即便是在检索范围之内,由于某些文章在主题词、关键词中缺少“动画”或“动漫”这样的概念,也有可能造成检索上的遗漏,尽管以人工的方法进行了补充,但还是会有疏漏,在此只能表示遗憾,并对被遗漏的文章作者表示道歉。

表1. 2015年动画理论各类文章所占百分比

表2. 2015年动画理论各类书籍所占百分比

一、动画片生产

第一部分文章共计79篇,低于去年此类文章的总篇数(参见聂欣如、屠圆华、魏鸿:《2014年度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综述》,《电影新作》2015年第1期)。相较前几年的狂潮,此类研究的热情似乎已经出现了降温的趋势。这部分文章可分为两大类:动画片生产技术研究和动画、动漫产业研究,其中关于产业研究的论文占比重75%。

1.动画片生产技术研究

关于动画片生产技术研究的文章总计20篇,具体可细分为三类,一是讨论动画“硬技术”的文章,这部分主要讨论纯粹的技术问题,比如3D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二是关于动画“软技术”的研究,主要关注动画片题材的选择、动画剧作构思以及作品的改编等;三是关于动画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的讨论,今年此类文章数量不多,但不乏有新意者。陈雷的《敦煌飞天帔帛动画表现研究》(《装饰》2015年第10期)一文专注于壁画中仙女飘带在动画中的运动,对于想象的二维绘画表现在使用三维手段再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者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2.动画及动漫产业研究

尽管有关产业的研究有降温的趋势,但本年度有关动画及动漫产业研究的文章还是达到了59篇,是动画技术研究的约3倍,这就如同大家都热衷于开饭店,却少有人学习烹调技术,结果便是“无米之炊”。这部分的文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动画及产业模式现状的研究,一类是对动画动漫产品生产策略和市场营销的研究。

关于动画产业模式及现状研究的文章总共22篇,主要聚焦新媒体和互联网背景下的动画产业建设。不少影视文化产业研究论文中,均提及动画动漫产业的发展,但遗憾的是多为泛泛而谈。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一些研究、介绍国外动画产业信息的文章,如杨晓林的《大工业时代的“手工作坊”论吉卜力工作室的运营及管理》(《当代电影》2015年第2期)、张菁的《精品电视动画片的开发机制探究》(《中国电视》2015年第1期)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美、日、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动画产业信息的研究介绍。胡春雷、苏锋、洪旭等人的文章《小微动漫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动漫生态系统与生态位的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则关注到动漫小型企业的生存。

关于动画动漫产品的生产策略和市场营销的文章共有37篇。这一类文章较多涉及的主题有:一、对国外生产和营销策略的借鉴。二、对我国传统文化、民族元素的战略性运用。三、对于动漫品牌形象的打造。四、对于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其中有些研究者关注到地域特色文化与动漫动画产业间的联动,如纪富贵的《上星专业动漫频道在动漫品牌推广中的作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5期)一文认为上星专业动漫频道在传播对象、传播渠道和动漫产品三方面对动漫品牌推广具有中枢作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可借鉴迪士尼走“行业整合产业链一体化道路”。胡峰等《基于ACGMN互动的动漫产业链的共生演化机制研究》(《电影艺术》2014年第6期)一文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ACGMN”的概念,即“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电影(Movie)和小说(Novel)”互动共生,以呼应所谓“大动漫”的概念,有“概念游戏”之嫌。

表3. “动画片生产”各类文章所占百分比

二、动画片创作

有关动画片创作的文章总计91篇,是动画研究文章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这一类文章可细分为六个部分:动画片创作谈、动画片造型、动画片叙事、动画片中的文化元素、中外创作比较以及动画表演。其中,“动画片中的文化元素”类文章区别于动画片生产中将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作为营销策略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研究着重于创作,而非吸引消费,故自成一类。

1.动画片创作谈

这类文章仅占2篇,数量很少,主要是动画创作者本人谈论影片创作的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一些经验体会。在动画片理论研究中,谈及自身创作的文章相对较少,这主要与我们选取检索刊物的理论化倾向于有关。

2.动画片造型

关于动画片造型的文章共有15篇,其中涉及人物造型的有8篇,场景设计2篇,色彩运用4篇,美术风格1篇,基本涵盖了动画片造型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两篇文章研究孙悟空的形象造型。王懿清、晏娜的《经典动画形象孙悟空符号的生成和解读》(《装饰》2014年第11期)一文通过图形解构的方式探寻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符号生成和演化。任占涛《试探中国动画造型的民族化之路——以国产动画中的孙悟空形象为例》(《当代电影》2015年第8期)一文对《铁扇公主》《大闹天空》、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等中国动画影视作品中的孙悟空形象进行了分析,试图从不同时期的孙悟空形象特征归纳动画造型的民族化规律。还有一些文章涉及到迪斯尼动画造型以及儿童对动画造型的接受心理。

3.动画片叙事

有关动画片叙事的文章有37篇,其中大部分讨论动画片的角色塑造,而叙事理论方面虽有文章涉猎,但多流于浅表。丛红艳的《宫崎骏动画电影分镜头之镜头景别研究》(《艺术评论》2015年第4期)一文用分镜头数据统计来研究镜头景别的设计规律,遗憾的是没有对数据的意义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对动画视听语言进行的研究应该是动画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少有人涉足这一领域,希望将来能够看到更多这方面的研究。另外,付龙的《从动画音乐到音乐动画》(《当代电影》2015年10期)也选取了一个较少有人探讨的角度,带有实验性质的音乐动画片。

4.动画片中的文化元素

此类文章共有29篇,占据话题中心的是动画片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应用,如张苇的《浅析动画电影创作中民族文化题材的表现》(《当代电影》2015第6期),不仅讨论了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片中表现,而且分别讨论了美国、日本、俄国、爱尔兰等国动画片中的民族元素。再如冷鑫的《中国动画电影对戏曲美学发展的意义》(《艺术评论》2015年第7期)一文,既讨论了中国动画中的戏曲因素,又对鄙薄民族文化一味崇洋媚外的思想进行了批评,文章指出:“拿《冰河世纪》的动画制作来加以比较,得出了《大闹天宫》不如《冰河世纪》的结论,其荒谬无以复加。”在本年度的理论研究中,对文化元素的讨论比往年更加多元化。比如徐宏的《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美国文化》(《电影文学》2015年第12期)、张玉珍的《美国动漫电影的诙谐文化》(《电影文学》2015年第12期)均是讨论好莱坞动画片中的美国文化;董金平的《英国动画电影对本土元素的符号化呈现》(《电影文学》第18期)关注的是英国动画电影中的本土文化元素;李泽静的《香港动漫电影中的本土文化及价值观》(《艺术评论》2015年第6期)着重讨论《麦兜当当伴我行》一片对港式文化的再现。此外,中国的地域文化、民间美术、敦煌壁画等元素也多次在这些论文中被提及。

5.中外创作比较

将中外动画片创作进行比较的文章有6篇,其中仍以中美两国动画作品的对比为研究主流。切入点有从民族、国家形象角度进行的对比,而《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依旧是对比的重点,遗憾的是未见有新意的文章。

6.动画表演

关于动画表演的文章仅有2篇。其中,聂欣如的《中国动画表演的体系》(《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认为中国动画表演体系是“中国学派”动画的核心,把中国式的程式化动画表演体系提高到了可以与西方动画弹性系统、仿真系统进行对话的地步,从而在理论层面论证了中国动画的国际地位。

表4. “动画片创作”各类文章所占百分比

三、动画片接受

这一部分的文章共有85篇,可分为5类:动画片作品分析、动画片传播、动漫文化、动画片受众研究、动画片功能。

1.动画片作品分析

关于动画片作品分析的文章共有61篇,其中美日动画片的分析仍占据大部分。陈劲松的《历炼精魂》(《当代电影》2015第3期)是对于日本宫崎骏导演动画片《起风了》的评论,该影片内容涉及二战,颇有争论,而该评论能够做到瞻前顾后,兼及各个不同层面、不同立场,值得一读。在关于美国动画片的评论中比较值得注意的是两篇关于影片《疯狂原始人》的文章,肖华锋、陈振东的《〈疯狂原始人〉看美国文化扩张与渗透的隐喻表达》(《新闻大学》2015年第3期)和吴光芬、高树博的《论电影〈疯狂原始人〉的启蒙思维》(《电影新作》2015年第5期),这两篇文章都指出了美国动画片叙事中的意识形态预设,对于近年来美国动画大片在中国的火爆来说,指出这一点尤显必要。国产动画评论18篇,《大圣归来》《魁拔》《秦时明月》成为国产动画片分析的“香饽饽”。赵冰在《呼唤中国动画的美丽精神:从〈魁拔〉系列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当代电影》2015年第10期)中认为,《魁拔》和《大圣归来》在当下的国产动画电影版图中具有很大影响力,但在美术风格、故事情节和主体思想等上都有较大改进空间。此外,还有一些评论涉及俄国、法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的动画片。

2.动画片传播

关注动画片传播的文章共有8篇,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动画片的翻译,二是关于动画片的传播。其中一篇关注动画片的翻译,即李华芳的《从〈小马宝莉〉看译制电视动画中的语言之美》(《当代电视》2015年第4期),作者认为华文独有的“四字格”修辞方法在译制动画片中的运用,使得电视动画的语言更富美感。关于动画片传播的文章共有7篇,其中沈嘉熠的《邦迪的魔法视界——互动动画的理想体验》(《当代电影》2015年第8期)以魔法邦迪产品和智能环境中的动画形象及其运转方式为案例,研究了新兴的互动动画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

3.动漫文化

与接受相关的动漫文化文章共有3篇。吴明的《萌:当代视觉文化中的柔性政治》(《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3期)一文将当今中国网络流行文化中的高频词汇“萌”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了“萌”的概念从日本到中国的变异,剖析了这一概念在中国泛滥的社会原因,并对之进行了理性的批判。何亮《对台湾“御宅文化”的观察和思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一文对台湾御宅文化的发展和现状做了简单介绍,指出其在台湾社会中的渗透和影响。

4.动画片受众研究

动画片受众研究的文章共有8篇。胡春《低幼悖论与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受众》(《电影艺术》2015年第2期)一文用数据分析了2014年度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以及中国动画观众的人群分布,认为动画电影文化受众与经济受众的分离是导致低幼悖论的重要原因,实现两者的融合可破解低幼悖论的桎梏。周雯《2014年中国动画消费调查报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一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呈现中国动画的消费者现状,提出了可供动画业界参考的有价值的意见。

5.动画片的功能

讨论动画片功能的文章共有5篇,有1篇是讨论动画片在传播传统文化上的作用,其余4篇是讨论动画片的思想教育和美育功能。其中,徐坤《美国电视动画的社会功能分析》(《当代电视》2015年第5期)从美国电视动画艺术的各种价值出发,剖析其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对我国的电视动画有一定参考价值。

表5. “动画片接受”各类文章所占百分比

四、动画片理论

这一部分关注动画片理论的研究共有58篇文章,包括了动画片类型研究、动画片美学研究、动画片史论研究、动画片文化研究和外国动画片研究六个部分。其中,史论研究占了43%,数量可观。

1.动画片类型研究

此类文章共6篇,主要涉及定格动画、实验动画和水墨动画。其中有2篇是关于定格动画的研究。李雄飞《定格动画新材料应用研究》(《美术学报》2015年第4期)一文认为3D打印材料或电脑虚拟材料的应用,将给定格动画开拓新的发展前景,也更加能发挥定格动画的艺术特点和优势。孔令强有关实验动画的文章《实验先锋动画电影的创作特点分析》(《电影新作》2015年第1期)似乎没有把什么是“实验动画”界定清楚,一般来说,贝克的《植树的人》并不被认为是实验动画作品。王可越的文章《中国独立动画:混杂化形态与全球化想象》(《电影艺术》2014年第6期)也使用了含混不清的概念“独立动画”,文章注释说这一概念来自美国,但是这一概念在美国也不清晰,更不用说还要适应中国的“水土”。

2.动画片美学研究

3.动画片史论研究

有关动画史论文章共有26篇,包括导演研究和历史研究两个部分。动画片导演研究的文章共有15篇,其中有7篇是关于宫崎骏的研究。其他还涉及到中国首位动画专家杨左匋、马克宣、蒂姆・波顿、森本晃司、高畑勋、杨・史云梅耶等。

动画历史研究文章共11篇。杨槃槃《众声喧哗与艰难起步:中国动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电影艺术》2014年第6期)一文勾勒了中国动画在海内外的研究现状。张启忠的《兴衰短暂与动画先锋——长城画片公司历史与动画探索》(《当代电影》2015年第6期)和李葶的《建国初期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研究述评》(《电影文学》2015年第3期)从产业的角度研究了我国早期动画的制作史。陈䶮《误读的“动漫”》(《美术观察》2015年第2期)一文论述了“动漫”一词的传播路径以及变化发展历史,其中“动画”和“漫画”两词均来自日本,而“动漫”一词则在台湾首次被提出。作者认为在跨文化的语境下,需要重视“新词”的命名问题,理清词语背后的事实。徐巧慧《从中国动画音乐的发展看中国动画音乐的民族化》(《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一文梳理了中国动画音乐民族化的三个高潮阶段:1935-1949、1956-1966、1978-1989,并分别探讨中国社会现状、政治时局以及文化发展策略对动画音乐民族化进程的影响。屈立丰《中国动画角色身体符号的视觉性问题》(《电影艺术》2014年06期)则通过转换视角,使用“角色身体符号”这一概念对中国动画电影史重新解读,以期获得新的发现。除了对中国动画历史进行研究之外,还有对美国动画历史的研究,如徐坤《“有限动画”与美国早期电视动画的发展》(《中国电视》2015年第9期)和苏锋《小动画・大威力——美国动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影响与作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4.文化研究

动画片文化研究在动画片理论大类中占据了16篇,其中一半的文章在讨论美国文化。王玉良《虚拟明星:建构电影明星研究新视角——以动画明星Baymax为例》(《当代电影》2015年第7期)一文以《超能陆战队》的虚拟明星“大白”为例,指出了将虚拟明星纳入明星研究的合法性及其价值意义。张玲玲《美国动画片中的“孤独个体”》(《当代电影》2015年第8期)关注到现代语境下,美国动画影片中英雄形象的嬗变,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小林千惠、王乃真《从〈东京教父〉窥见日本人的宗教观》(《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第Z1期)一文认为今敏的《东京教父》诠释了日本“神佛合一”、基督教义等多种宗教信仰下的社会形态。聂欣如《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方向不应质疑》(《中国电视》2014年第12期)对徐秀明、葛红兵《中国动画理论批判:形式主义、古典主义与体制艺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一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商榷与探讨,对中国动画理论中“去民族化”的倾向进行了批评。

5.国外动画片研究

涉及国外动画片研究的文章有3篇,其中支菲娜的《2014年日本电影创作观察》是有关日本电影的年度综述,涉及动画片。范志忠的《2014年美国电影盘点》类似,也涉及动画片。保罗・弗莱格的《动漫美学与喜剧的恐惑诡异性》(《电影艺术》2014年第6期)是翻译文章(陈向阳译),这类文章在本年度实在太少,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的翻译文章出现。

为了研究高加热速率下的钙基CO2吸附剂释放机理,本文利用自主开发的急速加热和快速质谱气固相分析仪进行了 CaCO3在 N2氛围下 300℃/s、500℃/s、600℃/s和800℃/s下的分解反应研究,结果发现:

表6. “动画片理论”各类文章所占百分比

五、动画片其他

这一大类,总共有文章68篇,可具体分为动画片资讯、动画人才培养以及其他。这一大类中的文章和动画片理论的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但对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动画片资讯

动画片资讯包括了关于动画片的新闻、动画讨论会的会议纪要等,共有17篇。2015年暑期档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创下国产动画票房电影最高纪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杨晓云的《一部现象级电影:纯正中国创造的新篇章——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5年第9期)记录了8月4日在京召开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研讨会。

2.动画人才培养

关于动画人才培养的文章共有27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高校及中职动画人才培养现有模式的分析、反思以及针对具体课程提出教学方案。龚念、李东勋《探索与新生——金陵大学的动画教育考察研究》(《文艺争鸣》2015年第7期)利用金陵大学的历史资料,探索其在早期中国动画教育中的学科构建与动画实践,对当今的动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龚念的《美国3D动画教育机制发展研究》(《美术观察》2015年第5期)一文旨在通过介绍美国高校的3D动画教育概况,为我国的3D动画教育提供借鉴。

3.其他

其他类的文章共有24篇,这些文章与动画片本身无直接关系,多是影视作品中运用到了动画元素,可资参考。但也有些文章将《小时代》《捉妖记》等称为真人动画电影,基本概念含混不清。

表7. “动画片其他”各类文章所占的比重

六、动画理论书籍

本年度动画理论书籍的筛选原则如同往年,剔除教材、技术、管理、通俗类读物之后,共13本,其中动画史4本,动画大师研究1本,动画产业研究3本,动画分类研究3本,动画理论研究2本。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些介乎于通俗与理论之间的书籍较难取舍,目前所选择的都是对于理论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和价值的著作。

1.动画史

(1)宫承波主编:《中国动画史》,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年2月。

与国内出版的众多“中国动画史”比较,该著作显得较为平稳。其中对中国动画的起源参照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改写,对于文革时代的动画片不是一笔带过,而是有了相对仔细的表述,并兼顾了学院动画、网络动画和港台动画。

(2)吕学武:《动画的“中国学派”研究:中国动画艺术对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该著作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对于“中国动画学派”的讨论从内容到形式面面俱到,但流于一般,未见有独到创见。唯有最后一章从工业文化的角度讨论了中国民族动画的衰亡,指出了商品化的生产“使艺术家失去了创新的环境”,受众也在“大众文化的欺骗下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第158页),为颇有深度的立足于社会文化的思考。

(3)克里斯托弗・芬奇:《迪士尼的艺术:从米老鼠到魔幻王国》(插图第5版),彭静宜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5月。

该著作是一本“大书”,超16开的大开本,2.8公斤的重量,398元的标价,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它都是“超标”的。该书插图精美,译笔流畅,是迄今为止国内关于美国迪斯尼动画影片介绍的最为详尽的著作。该著作介绍了迪斯尼公司从创始到2010年前后迪斯尼公司和皮克斯公司的动画作品,另外还介绍了迪斯尼乐园、电影等其他的项目。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本理论书,而是一本通俗读物,不过,其中关于迪斯尼动画影片制作以及背后的花絮故事,对于美国动画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作者对于动画作品与观众关系的理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如在谈到《黑神锅传奇》这部影片时,指出了尽管影片改编自著名文学作品,但却不适合低龄的男性儿童和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在谈到《小美人鱼》时,指出了其女主人公具有当代少女的气质等等。对于一些票房差但艺术性强的影片作者也没有忽略,如《幻想曲》等。不足之处在于所有对影片的介绍、评价几乎都忽略了社会时代的背景,如在谈《三只小猪》时不提“大萧条”,谈《拜见罗宾逊一家》(2007年)时,只讲数字技术,丝毫不提到这部影片有关“洗脑”的意识形态主题等。

(4)张一品、杨晨曦编译:《北美动画艺术简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年6月。

相对于国内已经出版的几本美国动画史来说,这本书确实是一本非常简的“简史”,小32开的开本,339页还带270副插图,时间从动画诞生一直到2004年,不但有动画电影,还涵盖了电视动画、动画艺术短片等,并且还不仅仅是美国,还包括加拿大。该书可以作为动画史的启蒙通俗读物。不过应该注意该书的“大北美主义”倾向,在动画起源问题上,该书对欧洲人士的贡献出言不逊。

2.动画大师研究

(1)秦刚:《“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4月。

该著作主要分成“总论篇”和“深读篇”两个部分,“总论篇”对宫崎骏的部分作品进行了弗洛伊德式的解读,“深读篇”则是对《红猪》《千与千寻》《悬崖上的金鱼姬》以及《起风了》等四部影片的深入剖析,由于作者在日本学习、工作的背景,提供的资料详尽而细致,结合故事时代背景以及宫崎骏创作背景所作的分析,呈现出了新鲜的角度和个人的趣味。如介绍了《红猪》中插曲作者的巴黎公社社员背景,以及这首歌对于巴黎公社的纪念意义,折射出影片的左倾反战意识。不足之处在于这些分析同时也留下了过度阐释和穿凿附会的痕迹,过分溢美亦使剖析丧失了锐利的锋芒。如在《起风了》的分析中,指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战机的设计者仅是在追求“设计美丽的飞机”,从而可以给予这个人物更多的认同;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美国原子弹的设计者也是在“设计美丽的炸弹”而应该受到更多的赞扬?

3.动画产业

(1)王谨:《闽台动漫产业与教育合作发展模式研究》,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

该著作既谈地区性的动画产业和教育,也谈动画素描、色彩、设计和作品分析,是一部杂糅型的著作。该著作对于福建和台湾的动画教育状况的介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该书所有引文、资料均不注出处,因此很难被看成是一部严肃“研究”问题的著作。更兼在讨论宫崎骏时语出惊人:“宫崎骏的动画世界是自己创造的,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每张画留给观众的印象为出发点。”(第175页)实在让人难以苟同。

(2)张之益主编:《当代动漫产业影响力研究——历史选择与现实镜像》,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年1月。

该著作似乎是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成果,讨论所谓的“大动漫”在我国的发展,该命题的实在性颇为可疑(参见聂欣如:《动漫考原》,《艺术百家》2012年第6期)。为了强扭事实以符合想象,该著作重新定义“动画”“漫画”概念,将“动画”定义为“通过造像手段进行表情达意的可视化语言符号系统”(第17页),也不怕贻笑大方,如若按照这一定义,不仅我国汉代的画像砖可以被称为动画,所有的绘画都要被纳入动画了。对于国内盗版猖獗的现象,该著作不认为是管理者的责任,反而归咎于创作者:“目前,中国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依靠《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但是目前我国动漫行业却普遍缺乏这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导致一些盗版、冒用、侵权等行为屡屡出现……”(第267页)大凡有些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是在扭曲事实、颠倒黑白。该著作不是一本严肃研究问题的著作。

(3)马华:《概念为王:美国高概念动画电影策略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7月。

该著作是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成果。“高概念”本是一个描述高成本电影的概念,被作者移植到动画之后进行了改造,变得颇有些包罗万象。该著作主要以美国动画电影为例,综合动画电影的营销策略、公司运营、造型设计、影片编剧法、类型分析等不同的方面来建构这一动画的“高概念”。该著作试图总结、建立起一个美国动画生产“高概念”的运行机制,从而可以对其商业上的成功进行有效分析和把控,但却并未从学理上深究这一机制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著作的标题看,仅以整合概念来构成产业策略,似有“玩概念”之嫌,但著作最后告诉我们,即便是在美国,高概念机制运作下的动画片,获得巨大成功者相对来说也是“为数不多”(220页),表现了该著作实事求是的一面。

4.动画分类研究

(1)凌纾:《变化之美,未来之美——动画艺术短片创作》,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5年3月。

该著作是迄今为止国内对于动画艺术短片讨论资料最为详尽的一本著作,该著作小16开本,345页的体量,汇聚古今中外所有相关资料,包括原作出典、作者、文化背景;美学、类型、方法等,不拘一格地对动画作品及其创作方式进行讨论,可谓洋洋大观。该著作对于动画艺术短片的讨论较少理论色彩,尽管也有分类,但并不是太严格,作者为中国动画片资深编剧、导演,其著作言之有物,表现出深厚的文学修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张燕翔:《动画艺术形态语义:动画短片的创意表现》,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1月。

该著作是一本杂糅叙事动画与设计,分门别类讨论不同造型的形态和功能的著作。可能因为是杂糅,因此分类混乱、概念上的错误着实不少,诸如“比喻”“象征”这样的概念,似乎都没有很好地理解便在使用。该著作通篇无注,很难看成是一本学术著作。更为搞笑的是,书后竟有出版社的对该著作的版权声明,书中所使用图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著名动画片、广告、数字媒介艺术作品,版权是谁的?

(3)张先云:《自然动画经典电影解析》,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该著作以具有环保和自然主义意义的“自然动画”为题,对12部中外动画电影进行了读解,从主题、人物、场景、技术、音乐等方面对影片进行了较为细致和通俗的阐释。

5.动画理论

(1)何明燕:《视觉幻像——动画表演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4月。

该著作应该是国内第一本讨论动画表演学的专著。之前出版过许多讨论动画表演的教材,不过都不在这本书的参考之列。该书大约有一半的篇幅不在讨论动画表演,而在讨论其他问题,——至少作者未将这些部分的内容与动画表演有机地联系起来。该书插图甚至就连《大闹天宫》这样的影片也会搞错,对于动画的起源、定义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不能作出相对周全的描述。

(2)赵燕主编:《无象之象:交互媒体时代的

[ ][ ]

动画与数字影像研讨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年11月。

该书为论文集。其中大部分文章不能深入研究讨论问题,有些甚至连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都没有,基本上无法在学术层面与他人对话,是一本“自娱自乐”式的文集。

总览2015年度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的状况,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对2014年出现的中国动画“去民族化”思潮的批评,以及从理论上反思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与世界动画民族化的关系。有关动画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是一如既往地“疲软”。对于动画产业的研究有降温的迹象,相关研究成果在“项目”的支持下表现出某种“畸形”的态势。前几年扎堆研究的成果将在以后的几年中纷纷登场,希望这些成果能够有更为上乘的表现。

聂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鸿,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

屠圆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动画片动漫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
我想拍一部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