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丹 张敬尊 孙麦青
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3.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临床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咽炎31例临床观察
郭丹1张敬尊2孙麦青3
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0;3.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31例)服用咽炎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为74.1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咽炎;穴位埋线;临床观察
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好发于成年人。以咽部各种不适感,如异物感,灼热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症状顽固且病程较长,不及时治疗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临床中运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咽炎患者,获得佳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河南省中医院耳鼻喉门诊收治的慢性咽炎患者62例,均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咽部检查确诊,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1~60岁,平均(40±0.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平均(5±1.4)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3~62岁,平均(42±1.3)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11年,平均(5±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中医耳鼻喉科学》[2]教材辨证标准。主症:咽干不适,咽灼热感,咽异物感。次症:咽痒,干咳清嗓,咯痰不爽,微感疼痛或咽痛。局部检查:咽粘膜弥漫性充血,或见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増生,或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
1.3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病程3个月及以上;③具有正常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65岁者;②有肿瘤或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的原发疾病者;③精神病患者;④慢性咽炎伴有其他慢性咽喉部疾病者(如慢性喉炎、喉源性咳嗽等);⑤慢性咽炎伴有下呼吸道慢性炎症者;⑥经检查证实由鼻、鼻咽、口咽、喉咽、食管(尤指反流性食管炎)、颈部及全身某些隐匿性病变所致者;⑦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而不能坚持治疗者(晕针、过敏、出血、感染);⑧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取穴:主穴:天突、廉泉、大椎、风门、列缺、合谷,配穴:膻中、关元、足三里、丰隆、肺俞、太溪、照海。患者取合适体位,埋线前对局部皮肤及针具常规消毒,将剪好的3号羊肠线(胸腹部腧穴采用长2cm羊肠线,咽喉、腰背部腧穴采用长1cm羊肠线)装入7号针头内,迅速刺入穴位皮下,再将针缓慢刺入适当的深度,当患者局部有酸胀感后,边退针边推针芯,将羊肠线留于穴位内,不得露出皮肤,出针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片刻。2周埋线1次,2次为1疗程。注意事项:埋线后3天内应保持埋线穴位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忌食鱼、虾等发物;穴位埋线后一般在1周内局部可能出现肿胀、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主要是因为生物性(羊肠线异性蛋白)的刺激,多属正常反应,一般不需处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咽炎片(吴太药业,国字准号Z22025983,每片0.26g)用法3~5片,3次/d,疗程为4周。
1.5疗效判定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评定。临床治愈:咽部症状完全消失,咽部检查正常;显效:咽部症状部分消失,体征明显减轻;好转:咽部症状部分消失,体征有所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未消失或进行性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②观察患者一般体格检查项目(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每次埋线治疗前后各观察1次。③观察治疗过称中及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晕针、出血、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
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2例取针后出血反应,用消毒棉球按压片刻后消毒处理,余未见异常,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属于中医“慢喉痹”的范畴。慢喉痹病机[3]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二是病理产物痰浊、瘀血结聚咽喉。治则调整脏腑功能,理气化痰散结。中医学[4]认为咽喉是十二经脉汇聚和循行的要冲,咽喉与十二经脉关系密切,正如《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所云:“十二经脉,惟足太阳别项下,其余皆凑于喉咙”,本研究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特点,以局部取穴为主,并结合循经远端进行取穴。天突、廉泉位于咽喉,与大椎、风门前后相配可疏导咽部经络,通络活血;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中央,为任脉与阴维脉的交会穴,任脉入咽喉,具有清肺利咽的功效;廉泉穴在喉结上方,疏导咽部之气血,化痰散结;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循督脉上行头颈,益气壮阳;风门穴为手太阳膀胱经穴位,功善运化气血,益气固表;合谷与列缺,原络相配,配合肺之背俞穴,补益肺气;膻中为气会穴,功善舒展气机;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是人体元气之本,丰隆为足阳明经络穴,三穴配合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理气养咽,健脾胃而化湿邪;太溪是足少阴经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跷脉的交会穴,两脉均循行于咽喉,配合能调动两经之气,疏理经气,利咽开窍。对照组选用耳鼻喉常用中成药物咽炎片,具有清热解毒、清利咽喉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1995: 126.
[2]王世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0-85.
[3]田道法.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87-295.
[4]袁小芳,谢强. 谢强教授“醍醐灌顶针灸术”治疗慢性咽炎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01:140-142.
(收稿日期:2016.02.03)
【中图分类号】R2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