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吃”的天体
在宇宙中有一种天体,它质量很大很大,体积却很小很小;它“胃口”很好,可以吞噬接近它的一切物体,甚至连光也无法从它的势力范围逃脱。人们看不见它,所以就给它取了个名字——黑洞。黑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体呢?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星体的质量越大其引力也越大,某些天体的引力大到极致,就连光线也会被吞噬进去。2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宇宙中存在着黑洞之类天体的猜想。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出现,为这个猜想得到确认做好了理论准备。卡尔·史瓦西运用爱因斯坦方程式,提出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认为,质量巨大的星体一旦缩小到某种程度,即使光线也无法射出。这一观点,从物理学角度预言了黑洞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了恒星(如太阳)的能量(如光、热)是由核反应产生的。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星体的一生,那么,黑洞是否存在,就急需被确定。有人猜测说,恒星在晚期时,会发生超新星爆炸,中心残留的星体会无限聚缩,这在科学家中间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对于一般人而言,黑洞还只是科幻世界中的东西。直到50多年前,X射线天文学的出现,黑洞才被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真实存在的。
黑的反义词是白。那既然有只“进”不出的黑洞,是否其对立面还有一个只“出”不进的白洞呢?
在广义相对论里,就预言了一种性质正好与黑洞相反的特殊天体——白洞。按照白洞理论,白洞是宇宙中的喷射源,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因此白洞是一个只发射、不吸收的特殊天体,与黑洞正好相反。
白洞目前还仅是一种理论模型,尚未被观测到,因此目前还无法证实。
恒星因核反应产生光芒,晚期因燃料耗尽,无法继续核反应而终结一生,黑洞被认为是恒星“死亡姿态”的一种。
质量相当于太阳8倍左右的恒星一旦耗尽了核反应材料,会变成巨大的红色天体“红色巨星”,其星体会向周围膨胀,形成行星状星云,中心部分成为白矮星,其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0吨。也就是说,像一粒大花生米的物质就有10吨重。
质量相当于太阳20倍左右的恒星到了晚期,即使变成了红色巨星,其中心部分还继续着核反应,最终只残留下由铁构成的中心核。如果核反应无法再持续下去,星体就会受到自身引力的作用,开始塌陷,铁的原子核被压破,电子和质子聚合成中子,星体中心部分成为中子核。随后,由于重力作用,周围的物质被中心核所吸引,但又被中子的能量剧烈激飞——这就是超新星爆发,残留的中心核就成了中子星。
质量比太阳大20倍以上的恒星,其重力超过了中子的能量,超新星爆发后,中心核继续收缩。这种收缩以势不可当的力量一直持续着,在接近其中心部分,达到了连光线也无法逃逸的境界,于是黑洞就诞生了。
无限收缩的中心核,有着超乎想象的密度。举例来说,如果太阳要变成黑洞的话,在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体积要压缩到直径只有6千米, 如果是地球的话,那就必须压缩到直径1厘米的大小。
如果太阳的质量不变,即使收缩变成黑洞,太阳系中的行星在其轨道上也不会受到影响。质量相同,从引力这一点来看,恒星和黑洞是一样的。
离星体中心的距离不同,物体受到的引力也不一样,越接近中心,受到的引力也就越大。如果离质量相同的星体和黑洞的距离相等,受到的引力也相同。但是,一般星体和黑洞有个决定性的区别:星体的直径都较大,距离星体越近,引力就会变得越强,直到到达了星体的表面后,引力的增加也就到此为止了。而黑洞的密度极大,体积很小,可能成一个点,所以可以无限地接近,因此物体感受到的引力也就比星体强大得多,以致连光线也无法逃脱的超强重力领域,这是黑洞独有的特征。
黑洞虽然真实存在,但因为其不可见,所以人们无法直接找到它。但是,黑洞周围的物质(如气体)受其重力的吸引,围绕着黑洞旋转形成吸积盘。旋转的气体相互摩擦被加热,吸积盘放射出X射线发出强烈的光芒。根据X射线天文卫星的观测,我们可以得知“看不见的天体”真实存在着。
另外,黑洞超强的引力,在某些环境会产生剧烈的物理现象:它不光会吞吸物质,也会激喷出一部分物质(喷气)。电波观测发现,在宇宙的许多地方都有这种喷发现象,这有助于黑洞的发现。
我们介绍了恒星的末期形态——质量比太阳大几倍到几十倍的黑洞。但银河中还存在着质量比太阳的质量大100万倍、1 000万倍、几十亿倍的超大黑洞。这些超级黑洞不是由一颗恒星所能诞生的,它们是存在于银河中心的黑洞。1990年以来,银河中心存在着巨大的黑洞,这一观点逐渐得到了确认。但它是如何产生的,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我们知道,银河中心地带有恒星在高速旋转着。这些恒星没有到处飞散,其中心就必定存在着拥有巨大质量的天体。科学家认为这应该是超巨大的黑洞。
黑洞可能是与银河的诞生和发展极为相关的重要天体。
来源|《科学大众·小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