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武(广东金融学院应用数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orbifold丛的群胚表示
林奕武
(广东金融学院应用数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该文定义了orbifold丛的群胚表示,并且用群胚的语言重新定义orbifold的de Rham上同调和K-理论。
关键词:orbifold丛;群胚;群胚K-理论;丛映射
众所周知,orbifold理论涉及数学的众多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与弦理论等。上世纪50年代,Satake[1,2]首次在拓扑与微分几何领域中引进orbifold的概念。他视orbifold为光滑流形的推广,并称之为V-流形。传统上,orbifold被视为带有奇点的“流形”,如在代数几何常称orbifold为带商奇性的簇,即将or⁃bifold奇性视为拓扑空间的内蕴结构。在拓扑中,常常将orbifold奇性视为拓扑流形上的一个orbifold结构,类似于拓扑流形的光滑结构。但是,由于orbi⁃fold的奇性结构,使得光滑流形上的很多概念无法推广到orbifold范畴。因此,Haefliger[3]和Moerdijk[4,5]等人为orbifold引入了群胚的语言。Moerdijk指出,每个orbifold都对应着一个李群胚,使得orbifold底空间刚好李群胚的轨道空间。orbifold的局部奇性结构可以从李群胚的态空间得到。因此用群胚的语言来表述orbifold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首先,可以构造李群胚的分类空间,使得基本群,de Rham上同调等几何的不变量可以在orbifold上发展起来。另外,Adem、Lei⁃da和Ruan[6]在李群胚上构造了纤维丛。而Chen和Ruan[7]在研究orbifold的弦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了orbi⁃fold上同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笔者在Adem、Leida和Ruan[6]的基础上,首先,把orbifold的切丛,余切丛和外形式丛等定义成or⁃bifold上的一个群胚。把外微分形式,即从orbifold到外形式丛的截面,视为一个群胚同态。因此用新的群胚语言对de Rham上同调重新描述,使其定义更加自然。接着,本文把orbifold的纤维丛定义成一个群胚,把丛同态定义为群胚之间的同态,从而定义了orbifold群胚上的群胚K-理论,并且证明这种定义在Morita等价下是不变的,因此可以作为orbi⁃fold的K-理论。
本节主要介绍orbifold,orbifold丛及orbifold群胚等概念,这些概念主要来自于[6]。
orbifold可以用两种语言来描述,一种是局部卡的语言,另一种是群胚的语言。orbifold的局部卡类似于流形的局部坐标卡,一个orbifold可视为赋予了局部卡册的Hausdorff拓扑空间。用局部卡的语言,我们能直观的看到orbifold的局部结构。orbifold也可以视为李群胚的轨道空间。用群胚的语言,我们能把群胚的丰富技巧移植到orbifold理论,从而基本群,上同调等拓扑不变量可以推广到orbifold范畴。
定义1.1设X为一个仿紧的Hausdorff拓扑空间,n≥0。
(4)X的两个orbifold卡册ℑ和ℵ,如果ℑ中的每一张orbifold卡都能嵌入ℵ中的某一张orbifold卡,则称ℑ为ℵ的一个加细。如果两个orbifold卡册有一个共同的加细,则称它们是等价的。
一个群胚是指一个小范畴,其所有态射都是等价。一个李群胚是指一个具有光滑结构的群胚,定义如下:
(1)源映射s:G1→G0为淹没映射;
(2)靶映射t:G1→G0为淹没映射;
(3)复合映射m:G1s×tG1→G1满足结合律,
其中G1s×tG1={(h,g)∈G1×G1|s(h)=t(g)};
(4)单位映射u:G0→G1,x↦1x;
(5)逆映射i:G1→G1,g↦g-1.
定义1.3设G=(G0,G1)为李群胚,如果(s,t):G1→G0×G0为固有映射,并且s,t都是局部微分同胚,则称G=(G0,G1)为一个orbifold群胚。
设G为orbifold群胚。对于任意x∈G0,存在自然的群同态
ρx: Gx→diff(Ux),
其中,Ux为x的开邻域,Gx={g∈G1|s(g)=t(g)=x} 为x的局部子群。若对于所有x∈G0,ρx:Gx→diff(Ux)都为单态,则称G为有效的orbifold群胚。否则,称为非有效的orbifold群胚。
例1.4每个有限李群G可以看作一个orbifold群胚。其象空间为一个单点,态空间为G .我们称之为点群胚,记为G.
例1.5每个光滑流形M也可以看作一个orbi⁃fold群胚。其象空间和态空间都是M,所有的结构映射都是恒同id: M→M.由于每个态射都是单位态,我们称之为单位群胚。
接着讨论orbifold群胚之间的同态与等价,我们可以利用orbifold群胚之间等价给所有orbifold群胚分类。
二、orbifold切丛及orbifold de Rham上同调
考虑G1上的切丛TG1,首先证明TG1与G1×G0TG0是同构的。
对于拉回图表(见图1):
因为存在切映射s∗:TG1→TG0和p1:TG1→G1,使得p0s∗=sp1.因此存在
Ψ:TG1→G1×G0TG0
定理2.1 (TG0, TG1)是一个orbifold群胚,并且
(1TG0,Ψ): (TG0,TG1)→(TG0,G1×G0TG1)是orbifold群胚同构。
定义2.2我们称(TG0,TG1)为=(G0,G1)的切丛。
同理,我们定义(T∗G0,T∗G1)为=(G0,G1)的余切丛。定义为G=(G0,G1)的r次外形式丛,记为.
Adem、Leida和Ruan[6]把G的de Rham复形
接着我们证明这两种de Rham复形的定义是一致的。
又因为ϕdω=(dω,s∗dω)=(dω,ds∗ω)=dϕω。所以ϕ是链复形同构。
三、群胚丛及群胚K-理论
本节,我们用群胚的语言来定义orbifold丛和orbifold K-理论。
使得p0:E0→G0和p1:E1→G1都是丛投射,则称上的一个群胚丛。上群胚丛(F0,F1)和(E0,E1)之间的群胚丛映射定义为满足丛映射条件的群胚同态,即是
其中(ρ0,ρ1)为群胚同态,并且ρ0:F0→E0和ρ1:F1→E1都是丛映射。
如果(ρ0,ρ1)是同构映射对,则称(F0,F1)和(E0,E1)是同构的群胚丛。
设(f0,f1):(G0,G1)→(H0,H1)是群胚同态,(E0,E1) 是(H0,H1)上的群胚丛,则f0和f1的拉回和是(G0,G1)上的一对纤维丛。
证明:考虑下面图表:
图2 交换图
推论3.4 (f0,f1)诱导了一个群胚K-理论的同态
特别地,
定理3.5 (f0,f1)是一个Morita等价,则
因为Morita等价的orbifold群胚表示相同的or⁃bifold,所以群胚K-理论可以视为orbifold上的K-理论。
参考文献
[1]I Satake. On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notion of manifold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56,42(6):359-363.
[2]I Satake. The Gauss-Bonnet theorem of V-manifold[J]. Mathematical Society of Japan,1957,9(4):464-492.
[3]Haefliger Groupoids and folations in analysis[J]. Geome⁃try and physics,2001,28(2):83-100.
[4]I. Moerdijk,I. Moerdijk. Orbifolds as groupoids:an In⁃trodution[J]. Orbifolds in mathematics and physics,2002,3(10):205-222.
[5]I. Moerdijk,A. Dorette. Orbifolds,sheaves and Grou⁃poids[J]. K-Theory,1997(12):3-21.
[6]A. Adem,J. Leida and Y. Ruan. Orbifolds and stringy to⁃pology[M]. Cambridge Tracts in Mathematics,2007.
[7]W. Chen,Y. Ruan. A new cohomology theory of orbifold [J]. Comm. Math. Phy,2004,24(8):1-31.
[经济与管理]
[经济与管理]
Groupoid Representation of Orbifold Bundles
LIN Yi-wu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1,China)
Abstrast:We define the groupoid representation of orbifold bundles,and describe the de Rham cohomology of orbifold using groupoid language,then define the groupoid K-theory on orbifolds.
Key words:orbifold bundle;groupoid;groupoid K-theory;bundle map
中图分类号:O1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31X(2016)01—0063-03
收稿日期:2015-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01087)
作者简介:林奕武(1980-),男,广东汕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orbifold及陈-阮上同调。